朱明域
廣西藝術(shù)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22
坦培拉(Tempera)繪畫是以易溶水質(zhì)的媒介劑調(diào)制顏料所作的繪畫,即標準的調(diào)和載色體是用水稀釋的天然乳膠,即蛋黃。[1]使用天然的蛋黃作為媒介劑粘合色粉,蛋黃中富含油性物質(zhì),與水也可融合。其水乳交融的獨特媒介,使得坦培拉作品的色彩歷經(jīng)百年而不褪色。用蛋黃作為媒介劑調(diào)和色粉,在經(jīng)過反復(fù)研磨之后即可做成坦培拉顏料。因繪畫使用的是雞蛋,這種繪畫方式也稱為蛋彩畫。
圖1 臨摹 波提切利《圣母與圣嬰 (局部)》木板裱布水性蛋彩 (30×40cm 2020年)
除使用蛋黃之外,現(xiàn)代畫家還會根據(jù)自己創(chuàng)作需求,在蛋黃中加入亞麻仁油、樹脂或蜂蠟等媒介增加作品的光澤與顏色的飽和度。增加了蛋黃的油性,使得筆觸的效果更加柔和。傳統(tǒng)蛋彩畫需要使用“提白罩染”的技法多層繪制,在用坦培拉白色塑造的形體上,施以透明的蛋彩顏料。在底層濕潤時提白灰面、亮面,暗面也會適當提白增加底層厚度與質(zhì)感。在干燥后罩染一層透明色。通過色層互相疊加,使得顏色更加豐富。繪畫時同樣遵守油畫中的肥蓋瘦的原則,即通過控制蛋液的水分含量,用濃的蛋液覆蓋稀釋的蛋液。作品干燥后,即可獲得如琺瑯般的光澤與陶瓷釉面的質(zhì)感。
坦培拉繪畫可分為水性坦培拉、油性坦培拉、混合技法、干酪素坦培拉等。其中水性坦培拉使用的材料易于獲得,本篇文章介紹的是水性坦培拉的制底過程及作畫流程。
一幅精美的坦培拉作品往往需要數(shù)周、數(shù)月甚至多年的時間來完成。其制作步驟繁瑣,作畫所需要的材料難以獲得。小幅坦培拉作品,即作品尺寸在長寬20cm左右甚至更小尺幅的作品。隨著尺幅的縮小,購買材料的成本也會減少,小幅作品可以縮短創(chuàng)作的周期,短則一周內(nèi)就可以完成。
部分的繪畫愛好者在制作坦培拉板子的過程中,會投入大量的心力,而難以堅持到創(chuàng)作繪畫中,技法的實用性大幅減少。而小幅坦培拉作品,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制作好板子,快速投入到創(chuàng)作的階段。一幅15x20cm左右的畫,可以在一至兩周內(nèi)完成,根據(jù)作品的精細程度,也會適當延長時間。較短的制作過程可以讓創(chuàng)作者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在自己的畫面中,為作畫保留充足的時間。從而以畫筆表達觀念,描繪內(nèi)心感受。為使這項古老的技術(shù)簡化,而不簡化質(zhì)量。在感受古老技法的魅力的同時,發(fā)現(xiàn)新的創(chuàng)作技法。以下是底板的具體做法。
精美的坦培拉繪畫作品,離不開一個具有良好吸收性與堅固性的底子,本篇文章介紹的是以白堊(碳酸鈣)、鋅白(二氧化鋅)、兔皮膠、純凈水為原料制作出來的白堊底子。這種底子在達到一定厚度時(約為2mm厚度)會表現(xiàn)出優(yōu)良的吸收性能,畫在上面的蛋彩顏料會在短時間內(nèi)快速干燥,迅速吸收。使用多層罩染技法時,因為快速干燥的特點,使得坦培拉白顏料能夠快速凝固,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罩染多層透明的顏色。
白堊底子最好是使用偏硬的軟毛刷多層薄刷,把布紋孔隙填滿。涂刷十二層,即可達到較強的吸收性。通過控制每一層膠濃度,逐層增加水分達到逐層遞減的效果,這樣膠層會具有一定的韌性不易開裂。
檢驗優(yōu)質(zhì)的白堊底子優(yōu)劣的最好方法是用少量油色克勒姆尼茨白抹到白堊底子上。如果質(zhì)量合格,那么白色顏料周圍就不會有油漬。優(yōu)質(zhì)白堊底子的亮度不應(yīng)受水分和光油的影響,也不應(yīng)因上面有少量油而發(fā)生變化,對著光看其厚度應(yīng)均勻。[2]
1.制作傳統(tǒng)的木板裱布底板
首先,需要選取厚度為2cm左右的實木板作為繪畫作品的支撐層,可選用的木板有梨木板、楊木板、椴木板、膠合板等。其中質(zhì)地密實、不易變形的梨木獨板最佳。尺寸在15x20cm左右的梨木板價格適中,適合用在坦培拉的背板。然后將木板表面及邊角轉(zhuǎn)折處打磨平滑,不摩手即可。隨后就可以將木板全部均勻地刷一層白乳膠(聚醋酸乙烯膠),陰干一天完全干燥。可將水汽與木板隔離,起到防腐的作用。
在買不到合適實木板的時候,也可以將四塊三合板用白乳膠粘牢拼合在一起,變成厚度約為2cm的厚木板。尺寸在長寬20cm左右比較合適,制作完成的板子有足夠的強度,抗拉伸抗彎曲。等待完全干燥,用白乳膠再將其正反面和側(cè)面均勻地刷上一層,阻隔水汽的侵入。
2.木板裱布
選取純棉布或者細紗布,在包裹膠層的木板上再次刷一層白乳膠,將布平整地粘在木板上。再次刷膠時,用豬鬃毛刷或者尼龍毛刷來回刷膠,浸濕布面,讓膠液完全融進布的凹槽處,使得布與板子完全融合在一起。在木板的背面再刷一層膠,粘牢布料。完全干燥后,布能與木板融合一體,減少板面收縮帶來的影響。
3.涂刷白堊底料
材料配比:1.2份兔皮膠溶液+1份白堊+0.8份鋅白
膠溶液以三層為一組,分四組進行,共刷十二層。單位:克(g)。
第一組:1.2份兔皮膠溶液(兔皮膠g:水g=1:8)+1份白堊+0.8份鋅白
第二組:1.2份兔皮膠溶液(兔皮膠g:水g=1:9)+1份白堊+0.8份鋅白
第三組:1.2份兔皮膠溶液(兔皮膠g:水g=1:10)+1份白堊+0.8份鋅白
第四組:1.2份兔皮膠溶液(兔皮膠g:水g=1:12)+1份白堊+0.8份鋅白
涂刷時,每一層需要平涂薄刷,以鋪滿布面孔隙為主。比如第一層橫著刷,第二層豎著刷,第三層斜著刷……呈米子格涂刷,使板面受力均勻。每一層需要等待干燥后,不黏手,即可涂刷下一層。且每一組刷完要干燥三個小時以上才可以進行下一組。因為白堊會吸收水分,在涂刷下一層之前,需要在溶液中加入1-3克的純凈水,補充水分,這樣刷出來的底子不易開裂、韌性強。
經(jīng)過多次實驗,一份40ml的白堊溶液,可以用毛刷薄涂約3600cm2的面積。相當于40ml可以涂刷30x40cm的板面三層。第一組因為布面吸收強,所需要的膠料會偏多。后面三組會在這個范圍內(nèi)。這樣的話就可以得出比例公式:
白堊溶液:可刷木板面積=40(ml):3600(cm2)
通過此公式,可以精確計算其他尺寸的木板所需的底料溶液容量,從而計算出所需兔皮膠的克重、白堊與鋅白的克重。這樣精確的計算,可以節(jié)省很多的原料。降低成本,且能夠做出優(yōu)質(zhì)的白堊基底。
4.打磨
將做好的板子放置在通風處陰干兩個晝夜。用400目的砂紙進行打磨,將表面的粗糙顆粒及不平整的地方打磨光滑,再用2000目、4000目的砂紙打磨平整,可根據(jù)自己畫面的需要,也可以在砂紙打磨后用浮石打磨拋光,達到光滑如玉的質(zhì)感。
配置蛋黃溶液時,先用新鮮的雞蛋,把雞蛋小心地敲出裂縫,用手輕輕掰開蛋殼,讓蛋清流出。將蛋黃滑到手上,反復(fù)兩次,過濾掉蛋清。用手指捏住蛋黃,使用尖銳的物體戳破,讓蛋黃表面的胚胎膜剝離開,這樣蛋黃不易變質(zhì)發(fā)霉。在蛋黃里加入1至2滴白醋或者防腐劑,再加入1至2滴達瑪樹脂,可增加蛋黃的粘性。攪拌均勻,使其充分乳化。加入清水,調(diào)和好即可使用。使用時先用刮刀刮一點色粉,再加入少量的乳液,用刀背研磨,融化后就可以使用。
圖2 臨摹 波提切利《圣母瑪麗亞帶著孩子和兩名天使(局部)》過程圖 木板裱布水性蛋彩
第一步,起形與勾線。在準備好的板子上,用鉛筆起形,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創(chuàng)作需要決定畫面的構(gòu)圖、主題、造型等。用鉛筆的時候盡量不要重復(fù)疊加太多遍,保持畫面的清潔。起完形后,就可以用淡墨勾勒出物體的輪廓,定好畫面的大致位置。注意人物的明暗可以用淡墨畫好位置。如果是臨摹,則可以使用單面黑色復(fù)寫紙,將黑色單面復(fù)寫紙放在打印好的原作照片下方,勾勒出人物或者物體的外輪廓,內(nèi)部不用排線,避免上底色時對畫面產(chǎn)生影響。
第二步,涂土綠色底子。蛋黃與水的比例為1:9。用土綠或者鐵綠、熟褐等土性顏色涂第一遍顏色,可以用軟毛刷大面積平涂,期間要注意顏料的狀態(tài)要透明、流動。如波提切利的多數(shù)的作品會以綠色為底,作為人物的膚色或背景的底色。
第三步,上底色。蛋黃:水=1:8。此時為局部地涂底色,明確色彩的搭配。使人物或者物體有固有色。需要用土性的顏色,比如土黃、土紅、鐵黑等比重較重的顏色。這樣顏色不易上浮,從而破壞整體的畫面。
第四步,提白。蛋黃:水=1:6??墒褂娩\白(二氧化鋅)或者鈦白(二氧化鈦)畫人物或者物體的亮面或者灰面,增加對象的厚實感、空間感。暗面也可以適當提白,增加暗面的厚度,提升罩染的效果。
第五步,局部罩。蛋黃:水=1:5。在提白過后,畫面需要充分地干燥,使蛋白質(zhì)能夠凝結(jié)堅固,這時薄涂一層透明色可以讓亮面與灰面增加層次,局部的色彩純度也會有所提升。
第六步,潤色。蛋黃:水=1:4。所謂潤色可以使用透明色,也可以混合鈦白或者鋅白,調(diào)和出半透明或者不透明的顏色來過渡畫面。使作品的細節(jié)層次更加豐富。由于水性的坦培拉顏料筆觸硬朗,非常適合刻畫樹葉、花草、人物身上的裝飾部分。然而這一步耗時長,一次可能達不到預(yù)期的效果,可以重復(fù)疊加。在提白和罩染中反復(fù)進行,最終可以達到預(yù)期的效果。
第七步,整體罩染調(diào)整畫面。蛋黃:水=1:3??梢杂脝我坏耐该魃w罩色,調(diào)整畫面的明暗及色調(diào)??梢杂煤谏{(diào)整畫面的明暗關(guān)系,形成柔和的過渡效果。
最后一步,精細刻畫。對于物體的高光或者紋理,可以用蛋黃:水=1:1進行刻畫。此時的蛋液黏稠,顏料能夠塑形,覆蓋力也很強。適合用于描金或者勾勒需要細節(jié)的地方。
坦培拉繪畫雖然小型化精簡了步驟,但是需要事先規(guī)劃好每一個流程的細節(jié)。讓每一層都可以對最終的效果產(chǎn)生影響。這就需要通過不斷地練習,才能感受到傳統(tǒng)繪畫帶來的魅力。正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看似枯燥的過程,其實每一步都需要認真完成,為作畫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通過坦培拉作品的小型化,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體驗完整的作畫過程。在了解了小幅繪畫的作畫流程,熟悉了技法,就可以接觸到更為廣闊的坦培拉藝術(shù),為進入廣袤的坦培拉藝術(shù)殿堂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