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學觀念迫在眉睫,只有如此,方可同新高考制度對語文教學活動所提出的要求相契合,為提高學生高考成績打下基礎。為此,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積極探討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改進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高考制度;高中語文;語文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30-111-02
【本文著錄格式】周一唯.新教育形勢推動課堂改革——淺析新高考制度下語文課堂改革策略[J].課外語文,2021,20(30):111-112.
新高考制度持續(xù)深入背景下,要求教師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加以轉變,強調學生多方面語文能力的綜合提升,幫助學生應對新教育形式下的高考,可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提升學生語文考試成績。
一、新高考制度對高中語文教學產生的影響
新高考制度下,高中語文教學所受到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點:首先需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加以改變。分析現(xiàn)階段教育形勢發(fā)現(xiàn),高考制度作為新教育形勢下選拔人才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學生今后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伴隨新高考制度的改革,教師為幫助學生獲取更高考試成績,須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式加以轉變,同新高考改革需求相適應,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其次要推動課堂教學重點的調整。高考語文教學活動的風向標即為高考制度,也會對教師所秉持的教學觀念產生直接影響。而因高考制度的改革,語文教學重點也會隨之發(fā)生改變,教師須以實際情況為依據(jù),對授課內容加以調整,只有如此,方可確保所傳授知識點同新高考要求相符。為此,要求教師在教學工作展開前對高考考綱展開深入研讀,并選取適宜著手點,對新高考需求加以充分滿足。最后要對課堂的不定性加以轉變。初等語文、高等語文二者的連接橋梁即為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在學生語文知識體系構建方面占據(jù)重要地位。因此要求教師對此階段的教學活動予以高度重視。課堂作為教師傳授語文知識的重要場所,在新高考制度深入推行背景下,須對語文課堂不定性現(xiàn)象加以轉變,實現(xiàn)良好課堂氛圍的構建,對新時期學生所提出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加以滿足,推進語文課堂改革。
二、新高考制度下語文課堂改革策略
(一)加強語文基礎知識教學
俗語講,萬丈高樓平地起,針對學生語文學習而言,是否具備扎實的語文知識基礎,為學生語文學習能力能否獲得進一步發(fā)展的首要前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須將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活動作為重點,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對自身知識基礎加以鞏固。加之,新高考制度中明確指出,杜絕所有偏題、怪題,由此可見在新高考背景下,語文學科考試題型不會產生幅度較大的改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須依據(jù)高考大綱要求展開語文教學活動,此要求下更凸顯出教師幫助學生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分析高考語文題型發(fā)現(xiàn),拋除實用類文本及文言文閱讀等題型后,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所占比重較高且屬于一類可控性題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僅需對題目理解,并確保相應的做題量便可在基礎知識題型解答中獲得滿分,即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因教學任務繁重,無法為學生預留充足的語文基礎知識復習時間。針對此現(xiàn)象,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授基礎知識部分內容時也應將基礎知識向學生進行全面且透徹的講解,并將基礎知識歸納、總結方式向學生傳授,推動學生高效學習策略的養(yǎng)成,還可為新高考制度實施背景下,學生獲得高語文考試成績取得先機。分析語文系統(tǒng)學習網(wǎng)絡發(fā)現(xiàn),語文基礎知識為主干部分,而語文學習過程中所涉及的其他知識均以此為基礎延伸所得,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須引導學生扎實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并以此為基礎實現(xiàn)融會貫通,只有如此,方可促使學生在高考中獲得理想的考試成績。
(二)重視課外知識延展
新高考背景下,將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考查作為重點。因此,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可僅將教學目光局限于課堂教學活動中,還應重視課外知識的延展,以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知識能力,推動學生語文知識體系的進一步健全。為此,教師主要可從如下幾方面展開:
首先,學校方面應重視良好閱讀氛圍的構建。針對高中學生而言,大部分時間均在校園,因此創(chuàng)造良好的校園閱讀氛圍具備重要意義,如學校可設計相關條款,引導學生展開大量課外閱讀活動,還可組建閱讀社團,邀請師生共同參與社團活動,可要求社團成員每周完成一本課外書的閱讀,還可讓社團成員在完成閱讀后,將自身閱讀感悟同團員分享,豐富學生知識面,還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為后續(xù)閱讀教學活動的展開也可打下基礎。
其次,教師應重視自身引導作用的充分發(fā)揮。因學生尚未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得學生針對文章中所提及的知識內容并未形成深層次了解,部分學生對于如何挑選同自身認知水平相符的書籍并不了解,也難以實現(xiàn)有效閱讀活動。針對此現(xiàn)象,教師須重視自身引導作用的發(fā)揮。教師針對此現(xiàn)象,須重視學校所頒布的多項閱讀政策的落實,在班級內實現(xiàn)良好閱讀氛圍的營造,還可將閱讀的樂趣向學生講解,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教師還可同學生共同展開閱讀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式,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共同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教師可先將書中基本內容向學生講解,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隨后將閱讀任務向學生下發(fā),并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記錄讀書筆記。完成此書的閱讀內容后,教師可讓學生借助演講的方式,將自身閱讀感悟加以抒發(fā),由教師展開最后的總結、歸納活動。教師借此方式除可幫助學生對閱讀中的樂趣加以感受外,還可有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的強化。
最后,教師還應重視科學、合理課后閱讀作業(yè)的布置。因學生在校閱讀時間有限,因此教師可為學生布置相應的課后閱讀作業(yè),促使學生可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對課堂中所學習的內容加以鞏固。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大堰河——我的保姆》時,文章中所涉及內容諸多,如寫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簡介等。借此教師可依據(jù)文章中所提及的內容完成前期教學計劃的制定,將閱讀任務向學生布置。隨后,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完成其他相關內容的閱讀活動。教師針對課堂中未完成講述的內容,可讓學生通過已知內容展開分析,揣測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現(xiàn)的文章主旨及所傳達的思想感情。學生在課余時間,可自行分析,并深刻了解文章內容,還可有助于學生閱讀量的拓展,推動學生閱讀能力的逐步提升。在此過程中,學生還可對作者生平事跡加以了解,對于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可起到積極作用,全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三)突顯學生主體地位
新高考制度的一項重要特點即為將學生的綜合發(fā)展作為重點,所以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須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加以轉變,同新高考制度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相符。首先,教師應重視自身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更新自身教學理念,對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束縛加以掙脫,重視素質教育理念的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個性發(fā)展作為重點,落實學生本位教育觀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實現(xiàn)學生語文學習主動性的激發(fā)。其次,教師還應對自身教學地位加以轉變,弱化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積極向引導者、參與者角色轉變,促使學生借助自主學習活動的展開,掌握語文知識,促使學生可靈活應對新高考制度下的題型變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活動中,為適應新高考制度,須轉變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并對新高考制度對高考語文教學產生的影響形成清晰認知,以此為基礎設計語文課堂改革策略,如教師可借助加強語文基礎知識教學、重視課外知識延展等教學手段,全面推進新高考制度下語文課堂的改革。
參考文獻
[1]王曉春.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策略轉變的研究[J].學周刊A版,2020(12).
[2]唐彩蘭.基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的變革[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0).
[3]張再良.新高考下高中語文有效閱讀教學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8).
[4]徐家志.談如何實現(xiàn)新高考下高中語文的高效課堂樣態(tài)[J].好日子,2019(9).
[5]馮江明.新高考制度下的高中語文課程改革思考[J].速讀(下旬),2019(2).
作者簡介:周一唯,女,1988年生,江蘇常州人,本科,中級,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