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張晶,李巍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醫(yī)院特需呼吸科,吉林 吉林 132011)
慢性阻塞性肺?。╟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COPD)簡稱慢阻肺,是以氣道氣流受限進行性進展為特征的一組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力和生活質(zhì)量。藥物治療能改善急性期癥狀,但不能改善肺功能和抑制病情的進展。而該病治療要求不僅需改善癥狀,還需提高生活能力,使患者重新回歸社會。臨床上對于慢阻肺穩(wěn)定期患者的主要管理措施為肺康復(fù),其已被GOLD推薦為非藥物治療的主要方法。實施有效的康復(fù)計劃可達到良好的臨床效果?;诖?,本研究旨在探究康復(fù)管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預(yù)后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慢阻肺患者126 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3 例。兩組性別、年齡、吸煙、高血壓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實驗組根據(jù)不同的康復(fù)管理方式又分為實驗1組、實驗2組和實驗3組,各21例;并根據(jù)2018年GOLD 指南中慢阻肺病情程度分組方案將實驗組分為B組(輕度,n=21)、C組(中度,n=22)和D組(重度,n=20)。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均符合慢阻肺診斷標準[1];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重癥感染;嚴重高血壓;急性心腦血管疾??;嚴重肝、腎功能不全。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藥物治療,包括抗生素、茶堿類,吸入糖皮質(zhì)激素+長效β 受體激動劑及膽堿能受體拮抗劑,酌情予以靜脈糖皮質(zhì)激素及無創(chuàng)呼吸機通氣。
實驗1組實施常規(guī)藥物治療+呼吸功能訓練,常規(guī)藥物治療同對照組。呼吸功能訓練:選合適的氣球,容量800~1 000 mL,先深吸氣,然后含住氣球,盡力將肺內(nèi)氣體吹進氣球內(nèi),直至吹不出氣體為止,反復(fù)3~5 min,每天3~4次;縮唇呼吸法:采取鼻吸氣,收縮口唇呈吹口哨狀,呼氣并收腹,將胸部稍前傾,緩慢呼氣,吸氣時間2~3 s;呼吸時間5~6 s;呼氣與吸氣時間比為2∶1。腹式呼吸法:呼吸時胸部盡量保持不動,吸氣時用鼻深吸氣,將腹部鼓起,呼氣時則縮唇緩慢呼氣,腹部盡量回縮。
實驗2組實施常規(guī)治療+呼吸功能訓練+全身運動訓練,常規(guī)治療和呼吸功能訓練同實驗1組。全身運動訓練: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如快走、慢跑、游泳、打太極拳、做運動操等,運動強度需達到預(yù)計最高耗氧量的80%,每天持續(xù)20~45 min,每周3~5次。
實驗3組實施常規(guī)治療+呼吸功能訓練+全身運動訓練+生活方式改變,常規(guī)治療+呼吸功能訓練+全身運動訓練同實驗2 組。生活方式改變包括營養(yǎng)指導和康復(fù)教育。營養(yǎng)指導:攝入低鹽、低脂、高蛋白飲食,少食多餐,營養(yǎng)均衡。營養(yǎng)比例為蛋白質(zhì)∶脂肪∶糖=1∶1∶3。康復(fù)教育:保持室內(nèi)環(huán)境溫、濕度相對穩(wěn)定,一般溫度為20~25 ℃,濕度為45%~55%。經(jīng)常開窗通風換氣,戒煙、戒酒,避免吸入煙霧和粉塵、煤氣及其他刺激性氣體或煙霧,每周開展1 次患者交流會,交流訓練心得(可遠程視頻)。
1.3 觀察指標 隨訪6 個月,比較干預(yù)前后各組肺功能指標、慢阻肺評估測試(CAT)評分、改良英國MRC 呼吸困難指數(shù)(mMRC)評分及6 min 步行距離(6MWD)情況。①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 秒用力呼吸容積(FEV1)及FEV1/FVC。②6 min 步行測定:在醫(yī)務(wù)人員的監(jiān)測下,使患者在不引起氣短的情況下6 min內(nèi)盡量行走較長的距離,間隔10 min 后再重復(fù)1 次,取2 次行走距離的平均值。③mMRC 評分:用以評估慢阻肺患者呼吸困難程度。分為0~4級,級數(shù)越高說明呼吸困難越嚴重。④CAT評分:主要用于慢阻肺患者健康相關(guān)生活質(zhì)量的評估,分數(shù)越高表明生活質(zhì)量越差。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組治療6個月后肺功能、6 MWD、mMRC評分及CAT評分比較 實驗1 組、實驗2 組、實驗3 組FEV1、FEV1/FVC、6MWD均高于對照組,MRC、CAT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3組FEV1、FEV1/FVC、6MWD均高于實驗1組和實驗2組,MRC、CAT評分均低于實驗1組和實驗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組治療6個月后肺功能、6MWD、mMRC評分及CAT評分比較(±s)
表2 各組治療6個月后肺功能、6MWD、mMRC評分及CAT評分比較(±s)
注:FEV1,第1秒用力呼吸容積;FVC,用力肺活量;6MWD,6 min步行距離;mMRC,改良英國MRC呼吸困難指數(shù);CAT,慢阻肺評估測試。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實驗1組比較,bP<0.05;與實驗2組比較,cP<0.05
指標FEV1(L)FEV1/FVC(%)6MWD(m)mMRC評分(分)CAT評分(分)對照組(n=63)1.21±0.34 52.09±8.44 234.46±41.52 3.08±0.68 26.84±9.46實驗1組(n=21)2.25±0.53a 54.68±10.23a 268.62±50.23a 2.88±0.33a 23.48±8.02a實驗2組(n=21)2.68±0.56ab 58.42±9.89ab 312.68±42.41ab 2.08±0.56ab 18.48±7.25ab實驗3組(n=21)3.02±0.74abc 65.35±11.42abc 388.26±56.44abc 1.53±0.35abc 15.48±6.35abc
2.2 B 組、C 組、D 組治療前后肺功能、6MWD、mMRC 評分及CAT評分比較 B組治療前后FEV1、FEV1/FV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6MWD 高于治療前,mMRC 和CAT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C組FEV1、FEV1/FVC、6MWD均高于治療前,CAT和mMRC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D 組治療前后FEV1、FEV1/FVC、6MW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CAT和mMRC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B組、C組、D組治療前后肺功能、6MWD、mMRC評分及CAT評分比較(±s)
表3 B組、C組、D組治療前后肺功能、6MWD、mMRC評分及CAT評分比較(±s)
注:FEV1,第1秒用力呼吸容積;FVC,用力肺活量;6MWD,6 min步行距離;mMRC,改良英國MRC呼吸困難指數(shù);CAT,慢阻肺評估測試。與治療前比較,aP<0.05
CAT評分(分)21.68±8.56 16.39±7.44a 28.68±7.46 18.68±5.34a 31.08±4.56 27.68±3.23a組別B組C組D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FEV1(L)61.25±10.35 68.68±10.23 51.42±8.68 60.62±10.04a 45.48±7.46 48.88±7.68 FEV1/FVC(%)63.3±5.32 65.2±5.63 55.4±4.68 62.2±5.26 47.5±3.46 50.3±4.24 6MWD(m)370.21±1.34 426.39±11.44a 338.68±10.23 371.39±11.02a 165.48±14.46 176.39±11.31 mMRC(分)2.02±0.58 1.54±0.52a 2.36±0.65 1.92±0.23a 3.32±0.36 3.01±0.48a
慢阻肺是氣流阻塞進行性加重的一種肺部疾病,特點為慢性反復(fù)咳嗽、咳痰,并伴有呼吸困難,且呈進行性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能力和身心健康,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據(jù)統(tǒng)計,至2020年,COPD全球花費居于第5位,死亡率居于第3位,超過心血管疾病,僅次于腦血管疾病及腫瘤[2-3]。慢阻肺患者的生存期與家庭康復(fù)護理明顯相關(guān)。醫(yī)護人員應(yīng)加強對慢阻肺患者的健康教育,通過患者日常生活積極的、規(guī)律的、持久的康復(fù)治療,制定綜合性多學科方案,不僅可逆轉(zhuǎn)肺病的病理生理和病理心理的改變,延緩肺功能的進展,極大程度改善肺功能,盡可能恢復(fù)社會功能,還可延長生存期。以家庭為場所進行肺康復(fù)訓練,簡單、易行、舒適、經(jīng)濟,無需專門的儀器設(shè)備,有利于改變患者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提高肺康復(fù)的依從性[4]。
慢阻肺病理生理改變主要為膈肌下降,呼吸肌無力。通過呼吸功能鍛煉使局部肌肉得到鍛煉,有效增加呼吸道內(nèi)壓,延長呼氣流速,便于肺部氣體呼出;縮唇呼吸可提高機體潮氣量與肺泡有效通氣量,降低功能殘氣量及呼吸頻率[5]。人工阻力呼吸訓練可減慢呼氣,減小氣流,增加氣管內(nèi)壓,促進肺殘留氣體排出,改善肺通氣狀況;提高肺的順應(yīng)性。全身功能鍛煉可提升全身肌肉的力量,減輕體質(zhì)量,使機體運動更協(xié)調(diào)。慢阻肺病理心理改變有焦慮、抑郁、沮喪、恐懼、絕望,通過心里支持,幫助患者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通過生活方式的改善保證患者營養(yǎng)均衡,增加體質(zhì)量,減少危險因素的暴露,提高免疫力[6-7]。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實驗組肺功能指標、6MWD、mMRC評分、CAT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與楊蓉等[8]研究結(jié)果一致。表明,通過呼吸訓練、全身運動及健康教育等綜合康復(fù)治療后,患者肺功能、運動耐力、社會關(guān)系均明顯改善。C 組肺功能指標、6MWD、mMRC 評分、CAT 評分改善最明顯,受益最明顯;D 組患者功能下降較明顯,可能與在運動過程中耐受程度差,持續(xù)時間短的原因相關(guān)。而B 組患者功能下降不明顯,臨床癥狀相對較輕,因此,改善不明顯。
綜上所述,功能鍛煉、健康教育、營養(yǎng)支持可改善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提高運動耐力以及改善疾病預(yù)后,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