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陽
(鄭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介入科,河南鄭州 450000)
肝血管瘤是臨床上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發(fā)病率一般在20%以下,早期患者常常無明顯癥狀產生,若病灶直徑>5cm,則可能出現(xiàn)腹部疼痛、脹痛、消化道不良反應等,少數(shù)患者會出現(xiàn)黃疸等癥狀。這是由于瘤體對周遭器官或組織的壓迫而導致的,如胃腸道,膽道等[1]。傳統(tǒng)的治療手段通常采取手術切除法,但由于其創(chuàng)面大,出血量多從而增大了手術風險,且一些病患對手術耐受性差或因心理因素排斥手術治療[2]。有研究表明,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臨床上逐漸將肝動脈介入栓塞術(TAE)應用于肝血管瘤、肝癌等疾病的治療中,此技術彌補了傳統(tǒng)手術創(chuàng)傷大,價格高,術后恢復慢的缺點,可能對近期療效有明顯的改善[3]。然而此法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點,有研究表明,TAE 術后會對患者肝功能造成一定的損害[4]。因此,本研究收集53 份接受TAE 治療的患者信息進行回顧性研究,探討肝動脈介入栓塞術治療肝血管瘤的近期療效及對肝功能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6 年12 月至2019 年12月確診為肝血管瘤且在我院介入放射科接受TAE治療的53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展開回顧性研究。53例患者中,男24 例,女29 例,平均血管瘤瘤體直徑(8.97±2.64)cm,平均年齡(47.21±8.32)歲。
1.2 方法:首先在導管室使用血管造影儀進行肝動脈造影,具體方法為:局麻后利用改良Seldinger法進行股動脈穿刺,留置血管鞘,導入肝動脈導管進行動脈造影。造影儀造影信息聯(lián)合CT 等影像檢查信息,初步確定瘤體大小、部位、數(shù)目和血供動脈后,實行TAE 栓塞術,具體方案為:采用平陽霉素-碘化油乳劑+明膠海綿顆粒作為栓塞劑。將微導管超選擇性插入血管瘤供血動脈實施栓塞,借助X 線透視技術注入栓塞劑,用量多少取決于血管瘤大小,盡量填滿病灶,接著注入明膠海綿顆粒,終點參考病灶周圍門靜脈分支顯影,栓塞結束后,撤回微導管,再行重復造影,檢驗栓塞程度。
1.3 觀察指標:①TAE 成功率:收集53 例患者的插管情況,并計算TAE 操作成功率;②血管瘤直徑:測量術前、術后3 月、術后6 月、術后9 月的血管瘤最大直徑,以此作為判斷瘤體大小的指標;③近期療效:患者治療10d 后,病灶完全消失,無存活組織,未出現(xiàn)新發(fā)病灶,記為完全緩解(CR);與治療前相比,病灶直接減少程度>50%,記為部分緩解(PR);病灶直接減少程度<50%或病灶增大程度<25%,無新發(fā)病灶出現(xiàn),記為穩(wěn)定(SD);病灶直徑增大程度>25%或出現(xiàn)新病灶,記為進展(PD)??傆行?(CR+PR+SD)/總患者數(shù)×100%;④肝功能指標:在TAE 術前和術后3d,7d,10d 的清晨給患者靜脈采血10mL,每次要求空腹。接著放入3000r/min 離心機中20min,血清分離后取上清液,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患者術前和術后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堿性磷酸酶(ALP)、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γ-谷氨酰轉肽酶(GGT)、血清總膽紅素水平(TBIL)、直接膽紅素水平(DBIL)、間接膽紅素水平(IBIL)。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運用SPSS 22.0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取配對樣本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TAE 成功率:本組53 例患者均插管成功,TAE操作成功率為100%。其中,51 例患者的血管瘤由肝動脈供血,2 例患者的血管瘤由副肝右動脈供血。
2.2 血管瘤直徑:治療前肝血管瘤直徑為(8.97±2.64)cm,治療后3 月、6 月、9 月肝血管瘤直徑均較術前顯著降低(P<0.05),詳見表1。
表1 TAE 術后患者肝血管瘤直徑變化情況 (±s)
表1 TAE 術后患者肝血管瘤直徑變化情況 (±s)
注:P 值均是術后與術前對比
?時間 n 肝血管瘤直徑 t 值 P 值TAE 術前 53 8.97±2.64 - -術后3 月 53 5.67±1.41 11.523 <0.001術后6 月 53 3.36±1.01 21.736 <0.001術后9 月 53 2.31±0.64 28.715 <0.001
2.3 近期療效:治療10d 后,CR2 人,PR9 人,SD33人,PD9 人總有效人數(shù)為44 人,總有效率為83.02%。
2.4 肝功能指標:TAE 術后3d、7d 血清ALT、AST、TBIL、DBIL 水平均高于術前(P<0.05),且其術后10d 水平較術后7d 降低(P<0.05),術后10d 與術前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TAE 術后ALP、GCT、IBIL 水平與術前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2。
表2 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變化情況 (±s)
表2 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變化情況 (±s)
注:對比TAE 術前,*P<0.05
檢查項目 TAE 術前 術后3d 術后7d 術后10d ALT(U/L) 16.97±4.23 79.63±19.23* 41.23±10.01* 16.21±5.11 AST(U/L) 17.25±5.12 56.67±10.61* 36.62±9.87* 16.98±4.12 TBIL(μmol/L) 12.23±3.69 16.57±2.53* 14.89±3.98* 12.01±2.87 DBIL(μmol/L) 1.39±0.32 4.25±1.02* 3.21±0.98* 1.96±0.87 ALP(U/L) 70.21±18.64 71.23±17.39 69.81±19.74 69.78±19.54 GGT(U/L) 22.97±6.23 23.35±5.81 21.26±7.21 21.15±6.87 IBIL(μmol/L) 9.05±2.38 10.56±2.12 10.03±2.58 9.64±2.21
2.5 并發(fā)癥:TAE 治療后所有患者均出現(xiàn)程度不同的腹痛,8 例有嘔吐現(xiàn)象,1 例有發(fā)熱現(xiàn)象。治療后患者均未出現(xiàn)肝壞死、膽囊壞死、膽管破裂等嚴重并發(fā)癥。
肝血管瘤的產生病因尚未明確,可能是由于胚胎期血管異常發(fā)育導致的,血管瘤體主要是由肝動脈末端擴張的血竇形成,其血管中的內皮細胞大量增生加快了血管瘤的增長。近年來,隨著影像學科技的發(fā)展,早期無明顯癥狀的患者也能在體檢中檢出肝血管瘤,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腹部超聲檢查、CT檢查以及核磁共振(MRI)檢查等[5]。本實驗采取TAE 技術治療肝血管瘤,微創(chuàng)手術成功率為100%,治療3 月、6 月、9 月后的肝血管瘤直徑均較術前顯著降低,且治療10d 后的總有效率為83.02%。說明運用TAE 技術治療肝血管瘤患者的近期療效好。有資料表明,TAE 技術的近期療效佳[6],本研究結論與其一致。
本研究中,TAE 術后3d 和7d 結果顯示,患者肝功能指標中ALT、AST、TBIL、DBIL 含量均較術前顯著增高,且ALT、AST 含量超過正常值范圍,在術后10d 恢復至術前水平。而ALP、GGT、IBIL 含量術前術后無明顯差異。說明在TAE 術后肝功能會出現(xiàn)短期異常,一段時間后可恢復。
綜上所述,肝動脈介入栓塞術治療肝血管瘤的近期療效可靠,安全性較好。術后短期內會對肝功能造成一定損傷,但10 d 后基本可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