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基順
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因為年齡特點、認知水平不同,又或思維邏輯有差異等,學生在回答教師的提問或表達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理解時,有時會偏離教學預設。由于環(huán)境因素不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也會發(fā)生與教學設計不相符的情況。許多教師對此或不予理睬、或輕描淡寫、或避重就輕,與如此的動態(tài)生成資源失之交臂,影響了課堂教學實效。為此,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就如何正確把握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動態(tài)生成資源,談談自己的經驗。
一、放大質疑點,讓動態(tài)生成資源成探究源
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根據教材的知識點預設教學過程,并照著預設軌跡一步一步往下講。但學生在聽講的過程中會根據自己的思維判斷去分析、理解,當然也就會對教師的講解提出疑問,去求得解釋。這時,教師就應該根據學生的質疑作出判斷,是否符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需求,是否需要作進一步的解釋。比如,教學三年級上冊“安全記心上”一課的第三環(huán)節(jié)“119的警示”時,教師通過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掌握撥打119火警電話的要點,還進行了情境模擬表演。表演后問學生:“一旦發(fā)生火災應該怎么辦?”這時有個學生問:“老師,就一點點火,需要撥打火警電話嗎?”這位教師敏銳地感覺到這是個很好的動態(tài)生成要素,于是緊緊抓住質疑點展開討論,讓學生探究:在什么情況下才需要撥打電話?從而讓學生明白火在什么程度下才成“災”,隨便撥打火警電話會造成擾亂,也可能造成資源浪費。這也是本節(jié)課應該達成的一個教學目標。
二、把握關鍵點,讓動態(tài)生成資源成拓展源
教材中的案例雖具有普遍性,但畢竟區(qū)域不同,學生的生活實際不同,所以教師要結合身邊的實際事例,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探究主題,讓學生根據事例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去自主探究,且在探究中得到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課中的“公民的基本權利”環(huán)節(jié)時,教師利用教材中展示的 “高叔叔裝修房子”的“活動園”進行講解時,有個學生說新房裝修很正常呀,不值得大驚小怪。教師感到這是個動態(tài)生成點,從這一生成點能挖掘出這課的主題所引申的公民權利,于是將“高叔叔裝修房子”擴展為“你家裝修房子”,切合學生生活實際。教師把握這個關鍵點進行追問:“假如你家在裝修新房,會產生什么影響?此時鄰居對你有什么意見?”當學生回答鄰居可能會到物業(yè)處投訴時,教師再問:“為何要投訴你家?你裝修新房侵犯了別人哪些權利?”讓學生深入探討,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公民的基本權利。
三、結合體驗點,讓動態(tài)生成資源成領悟源
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筆者認為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把教學內容與學生體驗有機融合,使教學內容走向社會、家庭和學校,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體驗;也可以結合教材特點,用多種活動體驗讓學生不斷領悟教材內容,從小養(yǎng)成好習慣、好品質。
例如,教學三年級下冊“愛心的傳遞者”時,可以把“閱讀角”中的故事替換成學生身邊的事例??蓮膯栴}導入:“在你的身邊有這樣樂于關心或幫助別人的同學嗎?”學生聽了這個問題,就很自然地匯報起班級近期發(fā)生的兩件事情,即“助殘日”為殘疾學生捐款和自愿成立“送餐隊”每天中午為殘疾的鄧某某同學送飯送菜到班級。教師利用這一契機引導討論:“同學們,從剛才大家匯報的兩件事中,你們認為他們的做法怎么樣?”一個學生說:“捐款的同學和送餐隊的同學都做得很好!”另一個同學說:“班里的同學有愛心,樂于幫助別人。”教師接著引導:“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人需要關愛?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做起?”學生一一討論交流后,教師及時總結:“是的,關愛就在我們的身邊,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你會發(fā)現,生活中有那么多愛!”教師重視教學內容與生活體驗的有機融合,既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又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
四、緊扣爭議點,讓動態(tài)生成資源成遷移源
在教學進程中,不同學生對道德要素的理解難免不同,但有些不同觀點或爭論點,卻是很好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善于捕捉這些思路的閃光點,組織學生進行探究體驗,從而從中得到啟發(fā)悟解,使課堂教學因“爭議”而精彩。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我很誠實”一課時,學生聽了《明山賓賣牛》的故事后議論紛紛。有的說:“明山賓做得對,他是個誠實的人!”有的說:“明山賓太傻了!”課堂上氣氛異?;钴S,兩種觀點產生了激烈的碰撞。對于這兩種不同的觀點,教師沒有急于做出評判,而是根據不同的觀點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讓他們展開辯論。正方說:“這牛確實生過病,應該告訴買主實情,不然買主花錢買了一頭病牛,太吃虧了!明山賓誠實不說謊,他做得對!”反方說:“明山賓家里已經揭不開鍋了,正等著錢用呢!他好不容易把牛賣出去了,怎么能把實情說出來呢?”正方說:“如果不知道實情,買主會讓牛干農活,讓牛犁地,也可能會讓牛拉車載人運貨物等。這時候如果牛蹄舊疾復發(fā),那就慘了!”……最后教師再總結:“明山賓因為對買主說出了實情而沒把牛賣出去,的確是吃了虧,但他很誠實。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要做到誠實就應當實話實說,不隱瞞不欺騙,即使會給自己帶來一定的損失,甚至吃虧,但我們仍要堅守誠實的品質?!边@樣抓住學生對道德要素的理解分歧,引導學生進行思想碰撞,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誠實品質的認識。
五、關注轉折點,讓動態(tài)生成資源成引領源
學生存在差異性,思維方式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這些往往會產生很好的動態(tài)生成資源,教師在教學中要加以注意和利用。例如,教師在教學五年級上冊“自主選擇課余生活”的第一環(huán)節(jié)“課余生活我選擇”時,一個女生忽然站起來,很無奈地說:“老師,我的課余生活哪有自主選擇權呀,全是爸爸媽媽安排的。老師,爸爸媽媽這樣做對嗎?”聽了這個學生的發(fā)言,教師想到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是個普遍現象,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動態(tài)轉折資源,于是臨時搞了個小調查: “爸爸媽媽要求你參加各種活動的請舉手!”結果全班同學只有幾個沒舉手。教師繼續(xù)追問:“爸爸媽媽要你們參加活動,你們有何看法呢?”接著引導學生交流討論,談談這樣是否屬于自主選擇。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逐漸領悟到:父母要自己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從另一個層面上講是父母的良苦用心,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父母的期望。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肯定會有動態(tài)生成的資源,教師要學會敏銳捕捉富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把預設和生成結合起來,及時進行教學結構調整,努力營造動態(tài)生成的課程教學環(huán)境。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西園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黃曉夏 蘇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