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洋, 高 陽, 關紹義
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 心血管內科,遼寧 沈陽 110016
高血壓腎病是高血壓患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基本病理特征是腎動脈硬化伴腎實質損害,會導致慢性腎功能不全,甚至終末期腎病[1]。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出血風險增加也是導致終末期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本研究旨在觀察高血壓腎病患者血小板指標的變化,為預防出血風險增加提供理論依據?,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25例單純高血壓患者(A組)和173例高血壓腎病患者(B組)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近30 d內未服用影響血小板功能的藥物;B組符合高血壓腎病診斷標準[3-4]。A組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齡(63.5±7.3)歲。B組中,男性97例,女性76例;平均年齡(65.1±8.9)歲;慢性腎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期85例,CKD 4期57例,CKD 5期31例。兩組患者性別比例、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 采集所有患者外周靜脈血0.5 ml,置于含乙二胺四乙酸二鉀的抗凝管中,采用全血細胞分析儀進行血小板計數(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平均體積(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寬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的測定。
2.1 A組和B組患者血小板指標比較 B組PLT、MPV、PDW均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A組和B組患者血小板指標比較
2.2 A組和不同分期B組患者血小板指標比較 B組PLT、MPV、PDW均低于A組,且隨著CKD臨床分期加重,PLT、MPV、PDW降低愈加顯著(P<0.05)。見表2。
表2 A組和不同分期B組患者血小板指標比較
高血壓腎病是一種由慢性高血壓導致腎損害的臨床疾病[2]。腎病理改變是漸進性的,以腎小球損害為主要特征,其次是腎小球硬化和間質纖維化,其纖維化程度與腎小球濾過功能損害程度有關[1]。長期腎損害可導致貧血、內皮功能障礙、全身炎癥、營養(yǎng)不良、動脈粥樣硬化加速等。CKD患者出血風險增加是臨床醫(yī)師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表現(xiàn)為瘀斑或紫癜、鼻衄、牙齦出血、消化道出血,甚至顱內出血等[5]。血小板功能異常是出血的主要原因。
高血壓腎病是CKD的一種臨床類型,其導致患者出血傾向的發(fā)生機制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性別、年齡相匹配的情況下,B組PLT、MPV、PDW均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CKD臨床分期加重,PLT、MPV、PDW降低愈加顯著(P<0.05)。PLT是反映血小板總體含量的指標;MPV是反映血小板活性的指標,MPV越高表明血小板活性越好;PDW是反映血小板體積差異程度的指標[6-15]。本研究結果與既往研究[16]一致。因此,PLT、MPV、PDW降低可能是高血壓腎病患者出血風險增加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監(jiān)測高血壓腎病患者血小板指標有助于判斷患者病情變化,及時糾正出血風險,提高患者長期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