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衛(wèi)東 盛潤生
摘要:受疫情影響,學生居家期間學習習慣滑坡、知識基礎倒退,隨著教學進度的推進壓力倍增。為了學生的身心健康,開展專題研究,探索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活動教學的策略,并以此為契機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
關鍵詞:疫情;常態(tài);學習方式;轉變
受疫情影響,在網(wǎng)課期間,學生普遍存在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不高的現(xiàn)象,部分學生甚至處于休閑狀態(tài),要么不具備上網(wǎng)條件,要么借上網(wǎng)課的機會聊天、玩游戲,以致學習習慣滑坡、知識基礎倒退,返校復學之后的學科檢測也進一步證實了問題的嚴重性。因此,進入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以后,隨著教學進度的推進,師生雙方壓力倍增。
調(diào)查問卷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渴望回歸班集體感受校園生活的快樂,但對任何額外增加的課業(yè)負擔都有排斥心理,說明學生的心理仍然比較脆弱。要想彌補疫情帶來的損失,我們不能增加學生的負擔,只能循序漸進。為此,我們積極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開展專題研究,探索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活動教學的策略,并從以下三個方面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
一、從“練中學”到“動中學”
無論是傳統(tǒng)的“精講多練”還是時髦的“翻轉課堂”,歸根到底還是要學生在“練中學”,時間久了都會有乏味的一天。面對疫情下的種種限制,不能聚集開展大型活動,學生也不能離開本地獨自活動,一個個成為網(wǎng)絡上傳說的“神獸”,回歸校園之后變得浮躁多動,難以管理。這種情況下,教師越是著急,教學越是沒有效率。
為了把學生的注意力從防控疫情逐步吸引到學習上來,本學期,筆者結合課堂教學開展了一系列項目式學習活動。比如,四年級上冊正好有“種豆芽”的活動,筆者要求學生跟家長一起去買豆子——關注豆子的價格,種豆子——觀察豆芽的生長過程,看豆芽——寫觀察日記,比豆芽——感受生命的堅強,說豆芽——介紹種豆芽的經(jīng)驗。整個項目歷時近一個月,既是勞動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更是體驗生命成長的過程。學生在習作中寫道:“看到豆芽只要有水就能頑強生長,我們更應該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边€有“猜猜他是誰”“猜字謎”“故事大王”等活動,都有機地將語文學習與游戲活動結合起來,即使在復習迎考期間也不間斷,有效地豐富了校園生活,增添了學習的樂趣。
二、從被關愛到主動關愛
疫情期間,對學生過多的關愛反而會使他們感到不適,被關愛有可能會加重學生的依賴思想。為此,筆者發(fā)起“給他一點溫暖”行動。結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書信”教學,筆者鼓勵學生通過給遠方的親人寫一封信,并提出寫好的信一定要貼上郵票寄出去,收到回信的視為成功,并予以獎勵。黃俊榕同學向遠在山西的姑姑寫信問候并且匯報了自己的學習情況,不到一個星期,就收到姑姑熱情洋溢的回信,從姑姑工整的楷書和溫馨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她收到書信后的欣喜。班上的殷子墨同學在上海做手術住院,筆者向家長要來了上海醫(yī)院的地址,鼓勵班上同學給他寫信。殷子墨收到書信后非常感動,也增強了學習的信心,每天利用老師發(fā)給他的PPT課件進行學習,并回信介紹了住院的情況。盡管電話、微信等通信工具是如此的方便,但收到遠方的回信仍然令同學們無比激動,每天課前分享各地來信成為大家最期待的事情。
為了讓學困生能夠得到及時輔導,筆者還在班級成立了對口幫扶小組。黃俊榕輔導的李晨輝同學、馬煜晉輔導的吳舒雨同學……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在互幫互學的過程中,班級學習氛圍也日漸濃厚,學困生的成績得到相應提升,優(yōu)等生也因“教然后知困”而更加精益求精。
三、從鼓勵發(fā)言到訓練傾聽
返校復學之后,同學們像久別重逢的老友一樣講個不停,喜歡講悄悄話,但課堂上不積極發(fā)言,尤其不會傾聽別人的發(fā)言,因此課堂上不能形成有效互動。為此,筆者專門設計了一個“傳悄悄話”游戲,各小組把一句流行語從前排傳到后排,再由最后一個跟第一個人進行對照,結果發(fā)現(xiàn)很多錯字漏字現(xiàn)象。比如有一組同學把“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起的蟲兒被鳥吃”這句話傳到后面,結果變成了“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起的鳥兒被蟲吃”,弄得班上哄堂大笑。課后,師生一起反思“傳悄悄話”失敗的原因,有的說是“受到旁邊人的干擾,沒有聽清楚”,還有的說“太緊張了,就忘記了”,最后把游戲的過程寫成作文。這樣的項目式游戲有針對性地訓練了學生課堂傾聽的能力,不僅豐富了教學形式,更使學生懂得了傾聽也是一種重要的技能。
活動教學模式深受學生的歡迎,后來,每到上課同學們都希望“再來一次”。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也能反思失敗的原因,肯向老師和同學講知心話,也能夠給予身邊的人關愛,學習成績也有可喜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廖芳,晏科,楊冬雪.線上教學的思與行[J].四川教育,2020(18).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