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貝博
摘要:國家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要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思政教育教學全過程、各方面。高職院校學生具有對社會主流思想認同感缺失、學習素質較低、自我個性意識強等特點,高職院校也存在教師對愛國主義內涵把控不足、教學方法落后、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傳承度不夠等現(xiàn)狀,因此加強與開展高職院校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迫在眉睫,筆者提出應將愛國主義紅色文化資源與教師隊伍建設緊密結合、改革教學方法,優(yōu)化愛國主義教育模式等手段加強與創(chuàng)新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時代正能量。
關鍵詞:愛國主義;思政;創(chuàng)新探索;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177(2021)15-0086-0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應“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1]?!币虼?,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搖籃的高職院校,更應認真開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提供人才保證。
1 高職院校學生基本特點
1.1對社會主流思想認同感缺失或認同廣度、深度不夠
現(xiàn)今高職院校教師大多仍舊采用課堂式教授方法,將專業(yè)知識交給學生,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較為抵觸[2],且學生多為00后,思想活躍、行為獨立,即使教師將正確的社會主流思想傳遞給學生,學生也因教學手段老套、理論知識晦澀難懂等多方面原因使之并未產(chǎn)生良好效果。高職院校教師應意識到學生有其獨立人格與思想,有自身已形成的某些思想觀念,應將社會主流思想與學生個體相融合,形成符合自身發(fā)展的正確價值觀,摒棄錯誤的思想認識,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成長成才。
同時網(wǎng)絡的隱蔽虛擬性也降低了學生的自我要求。大多數(shù)學生在關注國內外大事及社會熱點話題的基礎上,比較喜歡道聽途說的各種信息,直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生活經(jīng)驗來選擇性的相信信息,甚至一度對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持懷疑或否定態(tài)度,各種非主流信息中容易混入一些消極思想,容易造成學生思想價值觀的扭曲,降低其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1.2學習素質普遍較低,學習手段、方法欠缺,學習效率低下
高職院校學生錄取分數(shù)普遍較低,學生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進入大學后,相當一部分同學出現(xiàn)了對學習環(huán)境的不適應,未能從高中緊張的學習氛圍向大學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轉化過渡,甚至有一部分學生產(chǎn)生了對學習的倦怠和厭惡,對學習失去興趣。高職院校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對于自身不良行為難以戒除,易受社會上的負面信息影響,養(yǎng)成癡迷網(wǎng)絡、愛打游戲等不良惡習,浪費大好時光。
1.3學生個性意識強,難以知行統(tǒng)一
高職院校學生多為00后,個性鮮明、行為獨立,對事物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理論。學生雖然在學校接觸與認識到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但其思想、行為易受外界影響而出現(xiàn)偏移,導致知行不一致。Wilson、Lindsey的雙重態(tài)度模型理論指出,人有內隱態(tài)度與外顯態(tài)度之分,對行為起決定作用的是內顯態(tài)度[3],只有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正確的內隱態(tài)度作用于自身行為,才能使學生知行統(tǒng)一,避免知行脫節(jié)出現(xiàn)。
高職院校學生善于標榜個性、自由,喜愛獨處,對集體活動參與度不高,對通識課尤其是思政課不感興趣,認為其與自身無關。一方面這與教師的教學手段、方法有關,另一方面也凸顯出學生心理、行為認知的差異性。高職學生對專業(yè)課認識程度較高,對謀生手段較為重視,對于職業(yè)精神、職業(yè)態(tài)度與操守認識不到位。
2 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現(xiàn)狀
2.1部分教師對愛國主義內涵把控不足、認識片面,未能賦予愛國主義精神時代特性
部分教師一提到愛國主義就講抗戰(zhàn)、紅軍等解放、革命內容,這說明對愛國主義內涵把握精準度不夠。當然,愛國主義應包含老一輩革命者的光榮歷程,也應包含結合時代特點的新愛國主義精神內涵,如抗疫精神、戍邊英雄王灼冉保家衛(wèi)國的大無畏精神等,應將愛國主義結合世界大勢賦予其新的內涵,增強學生民族使命感和自豪感。
教師是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教學主體。教師對愛國主義教育理解與把握的程度對愛國主義的傳遞與繼承會產(chǎn)生直接影響。當前高職院校教師對愛國主義教育的把控仍舊存在些許問題,筆者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有的教師認為愛國主義教育只需在思政課前期涉及即可,并不需在專業(yè)課及課程中后期講解,這說明對愛國主義理解的不深入和持續(xù),有的教師教學手段、方法不得當,導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這些都會對愛國主義教育產(chǎn)生負面影響。
2.2教學方法落后,導致愛國主義教育與專業(yè)課教育相脫節(jié)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現(xiàn)今高職院校仍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雖然大數(shù)據(jù)、慕課等高科技教學方法日益興起,但由于受到教學環(huán)境、教師自身素質等因素制約,新興教學方法的推廣未能起到良好作用。高職院校重課堂教授輕課外實踐、重傳統(tǒng)教法輕新興技術的弊端日益顯現(xiàn),專業(yè)課教師思想政治站位不高,只強調專業(yè)知識、技術,未能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課程始終。
2.3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傳承度不夠
高職院校課程設置多以培養(yǎng)學生生存技能、手藝為第一目標,對于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并不十分凸顯,對思政教育重視程度不足,對愛國主義紅色文化資源的運用和理解就更為缺乏。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學生僅僅在課堂中被動聽老師講授相關愛國主義思政課程,并未能深刻理解愛國主義之于自身的重要意義在于構建起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之更好地實現(xiàn)人生價值、奉獻社會。大學生正處在“拔節(jié)孕穗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在逐步構建,大學生也是紅色基因傳承的紐帶,如何將愛國主義“潤物細無聲”地根植于學生心中,使之知行合一是高校思政教育者都應思考的問題。
3 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創(chuàng)新路徑
3.1將愛國主義紅色文化資源與教師隊伍建設緊密結合,提升教師綜合素質
專任教師、學生服務工作人員、學生干部是提升學生價值引領的重要力量。培養(yǎng)一支思想政治覺悟高、業(yè)務能力突出、師德師風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極為重要,社會和學校應大力支持教師隊伍建設,為其創(chuàng)設良好的平臺,使紅色文化資源走進教師心底,走入學生心中。學生服務工作人員是學生大學生涯的“引路人”,利用好這塊思政主陣地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十分重要。學校應制定相關細則將愛國主義相關內容納入考核體系,對人員進行專業(yè)培訓,形成健全的考核和激勵機制,激發(fā)工作熱情。學生干部是青年大學生的排頭兵,學校應利用排頭兵作用進行思想宣傳與教育,提升學生思想境界,培養(yǎng)學生奉獻精神,使學生樹立忠于祖國、報效祖國的偉大理想信念。
3.2改革教學方法,優(yōu)化愛國主義教育模式,強化愛國主義育人效果
提升愛國主義教育效果,應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筆者認為應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模式進行教學,將理論平鋪直敘的部分以ppt、線上形式予以展示,將串講、提問交流變?yōu)榫€下,這樣既節(jié)省了時間,也便于學生有針對性的預習、復習和提問,提升課堂質量。
應將校內課堂教育與校外實踐結合,挖掘愛國鮮活教育素材[4]。課本終究是課本,不如實際生活鮮明、立體,應將課堂教授與實踐相結合,挖掘本地獨有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新時代愛國主義內涵與特色,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高職院校還要把握時代潮流,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勢來傳播愛國主義精神,比如借助微信、微博等平臺,向同學們實時傳播精神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使得思政教育工作成效最大化。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可以請一些優(yōu)秀的人物到校展開交流活動,通過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來引導同學們,既而在發(fā)揮愛國榜樣的同時,讓同學們更加向往愛國主義精神,并把這種精神真正的表現(xiàn)在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中。
“不盡狂瀾走滄海,一拳天與壓潮頭”,這是一代奮斗者的精神寫照。社會主義事業(yè)任重道遠,作為新時代建設者的高校大學生應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將內在愛國情、強國志化為報國行,唱響新時代愛國團結跟黨走的青春之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政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EB/OL].[2019-03-19](2020-01-13)http://xh.xhby.net/mp3/pc/c/201903/19/c608239.html.
[2]夏建剛.大學生思想教育現(xiàn)狀及其改革探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4(12):53-54.
[3]徐雪平.基于內隱學習理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13(5):601-604.
[4]李萍,王瑩.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督導與思考[J].科技視界,2020(2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