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曉
朋友常常這樣說:“最近壓力很大,不開心,走,我們?nèi)コ渣c兒好的?!薄罢埬愠渣c兒好的。”偶爾我也會如此說。近些年由于工作原因,跑了很多地方,吃過不少當?shù)孛朗常慨斘蚁氲竭@個問題的時候,心里總會問:于我而言,究竟吃什么才算是“吃點兒好的”?
小時候極少有機會下館子,好在母親廚藝了得。放學回到家中,廚房里飯香撲鼻,一聞便知道今天能吃上最愛的紅燒肉。也常遇到母親翻炒辣椒,嗆人無比,我一邊抱怨一邊打噴嚏,卻仍止不住地去嗅飯菜香。夏日里,母親將西瓜皮清炒,爽口宜人,非常適合佐飯。童年的每個暑假都美好而漫長,美好的還有午餐前的一碗湯。母親幾乎日日燉湯,冬瓜排骨湯、香菇雞湯、絲瓜蛋湯、豆腐油渣湯、葫蘆(瓠瓜)湯……湯里的蔬菜都是母親在菜園里現(xiàn)摘的,新鮮美味。湯只要煮熟,母親立馬就給我盛上一小碗。我捧著那一小碗熱乎乎的湯跑到露臺上,用白瓷勺子舀著,邊喝邊看天。天空瓦藍,云朵潔白,日子悠長綿遠。
幼時鮮能吃外食,印象最深的有兩次。一次是在5歲時,我首次跟隨母親回鄉(xiāng)省親。綠皮火車在轟鳴聲中緩緩前行,那一趟旅程歷經(jīng)兩天三夜,格外漫長?;疖囍型驹谀硞€站臺??繒r,母親給我買了份快餐??觳屠镉行┦裁船F(xiàn)如今全忘了,只記得是從沒嘗過的新奇味道。另一次是在小學四年級時,母親難得帶我去鎮(zhèn)上吃早餐,點了份大排面。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吃醬大排,我從沒吃過那么好吃的肉。我問母親這肉叫什么,母親跟我說是“砣肉”,“用秤砣壓出來的,所以才會這么扁”。我自然是相信的,想來這也是母親想當然的說法。她雖不知,卻用這樣的“智慧”來回應我。再說那面條,相比于醬大排就遜色多了,滾水里燙一下就撈出來,半生不熟的感覺。但因為有那塊醬大排,這碗大排面在我人生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多年后依然回味無窮。后來我曾多次試圖去找尋那家店,但始終未尋得。
童年時,我最好的朋友是電視機,每個假期我都沉迷于各種武俠劇。幾乎所有武俠劇中都有這樣一幕:幾位武林高手圍坐林中空地,點燃火堆烤野味,野味通常是兔子,又或者用荷葉包裹一只雞埋進土中,做一道“叫花雞”。我每每垂涎于電視中那熱氣騰騰的烤兔和雞腿,恨不能將手伸進屏幕中與他們一起大快朵頤。
也許我對“吃”確有執(zhí)念,這執(zhí)念在冥冥之中讓我“裸辭”后與同學一起做了一段時間餐飲。我們一邊幻想著能擁有一間美好的茶餐廳,讓下午茶帶來幸福,一邊在煙熏火燎中燒烤食物、做奶茶、調(diào)制冰沙。但很快,所有的美好想象都在現(xiàn)實中成為幻影與笑話。熟悉我的朋友都覺得匪夷所思—在他們的印象中,我根本不是下廚的料,事實也是如此。但回想起來,我之所以選擇做餐飲,也許是因為食物一直在給我溫暖,我也試圖把這份溫暖傳遞出去。
有一年我處于“雙城工作”狀態(tài)。在另一座城市里常入住的快捷酒店附近只有一家“沙縣小吃”,我便成了那里的???。我總是會點上一盅茶樹菇雞湯或者烏骨雞湯,一籠蒸餃。店里通常也只有我一個客人,偶爾與老板娘閑聊幾句。而后我搬進公司宿舍,晚間無事,便常去小食堂買一份熱騰騰的餛飩吃。偶爾工作壓力大時、想家時或孤單時,吃著餛飩,蒸汽氤氳,眼睛也覺得有些濕潤,我便允許自己多加一個荷包蛋,邊吃邊對自己說:“今晚吃點兒好的?!毙睦锶绱四钪路鹨簿陀辛烁嗟挠職?。一籠蒸餃,一碗餛飩,都極為平常樸素,卻給獨在異地的我很多安慰。
關(guān)于“吃”帶來的安慰,父親也曾與我說起一件往事。父親兒時讀書時,由于家中無米,冬日早晨空著肚子去同學家等同學一起去學校。同學母親問他有沒有吃早餐,看父親沉默不語的樣子,她很快便從廚房盛了一碗熱騰騰的粥給他。那不過是一碗薄粥,但在那樣的冬日清晨中,對于饑腸轆轆的父親來說彌足珍貴。那碗粥讓父親惦記了很多年,每次提起來都覺得感動。
大學舍友有段時間沉迷追劇,常去網(wǎng)吧,清早出去夜半才歸。為了省下錢去網(wǎng)吧,她便周一到周五都吃煮白菜。學生時代,伙食費自然是花銷的大頭。我嘗試過學她那樣省錢,卻發(fā)現(xiàn)根本做不到,即便囊中再羞澀,若是中午只吃一頓煮白菜也未免太過委屈。再窮的日子里,我也不愿在吃上克扣自己,為了省錢,“吃差點兒”這種行為我是斷然做不到的。有段時間沉迷“二次元”,我對《火影忍者》中鳴人最喜歡的“一樂拉面”相當癡迷:白色魚肉卷切片,熱氣騰騰的拉面,帶給漩渦鳴人安慰之余,也帶給我無盡的美好遐想。我總想象著那樣一碗誘人的拉面該有多么美味。我到上海工作后,樓下就有一家設(shè)計成沿街鋪子模樣的日式餐廳,門口掛著各色簾子,食客可在簾子下就座。我很快便成了???,也常去點一碗豚骨拉面,只是前一段時間它不幸倒閉了。
我在兒時就已經(jīng)確信,未來自己肯定要離開故鄉(xiāng)。但真正離鄉(xiāng)這么多年,憶起故鄉(xiāng)點滴,仍最憶故鄉(xiāng)滋味。我總和朋友說起故鄉(xiāng)的滋味,不管在哪里我都能即刻辨識出。朋友也吃過我故鄉(xiāng)的食物,但并不覺得有什么特別。他認為我能“即刻辨識出”不過是心理作用,我心底卻有聲音在呼喚:“不,真的不一樣。”
我對于食物其實沒有太高要求,喜歡吃的也就那幾種,都極為平常、簡單。出于健康考慮,現(xiàn)在我也無法再接受路邊攤兒食物或者垃圾食品。但若是“一人食”,我仍舊會遠離那些裝潢極為精致的餐廳,只愿覓一家平常無名的街邊小館,來一份餛飩或者蘇式湯面,澆頭上添個荷包蛋或是大排,找一個僻靜的角落慢慢吃完,如此足矣。每當我開心或者不開心的時候,心里想著要去吃點兒好的,我搜羅腦海里所有的角落,也無法回答出什么才算得上是“好的”。也許我也的確沒有真正吃過什么上好的食物。每想及此,記憶漸漸清晰,勾勒出來的仍舊是5歲那年的火車盒飯,10歲時的一份大排面,15歲時的蘭州拉面,20歲時的一碗麻辣燙、一碗鴨血粉絲湯,23歲時的一碗涼皮……我知道時光再也回不去了,即便回去,那些味道其實也平平無奇。但我想,一定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樣懷念著來自心底的味道。我似乎也終于明白所謂“人間滋味”,其真正意義遠不止食物帶來的飽腹感,還有來自心底的溫暖與滿足。這溫暖浸潤了成長的歲月,而滿足,催促我們收拾行囊,再次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