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選
巷子口的那棵國槐有600多歲了。樹上釘著一塊掉漆的藍牌子,上面標著樹齡。
國槐下的早點攤兒擺了多久,估計沒幾個人知道,誰有工夫去操這份心呢?只要每天早上出巷子,揉著耷拉的眼皮子,打著哈欠,坐在那熱氣彌漫的攤子填飽肚子就行。
每天凌晨四五點,賣早點的人就從巷子深處的黑暗里出發(fā)了。他們騎著三輪車,車上架著爐子,放著清水、白面、油、面皮和呱呱(甘肅天水的特色面食小吃),還有一堆碟啊、碗啊、筷子的。車子用的年頭多了,有些松散,壓過坑坑洼洼的路面時“哐當”作響。皴裂的橡膠輪子碾碎了巷道遠處投來的昏暗燈光。
他們是仁和里起得最早的人了吧?當人們還深陷夢境無法自拔時,他們已踩進生活的河灘,脫掉睡眠的枯皮,丟在岸上,走向煙火。
離天亮還有一段時間。
國槐繁茂,路燈裹在樹梢里,昏黃的光點點滴滴漏下來。從三輪車上抬下爐子,支穩(wěn)。碗、筷、水、面等先擱一邊。男人擺桌凳,女人生火。桌子是用了好久的長條桌,低矮,油漆掉光了,顯得破舊;凳子也是長條凳,4條腿軟兮兮的,站不太穩(wěn)。桌凳擺好,支上案板,拾掇好碗筷,男人又幫著女人生火。
生火費事。夏天好些,兩張報紙、半塊兒干柴就能生著;春秋多雨,紙和柴受潮,點了半天,只冒白煙,火苗跳著跳著就咽氣了;冬天冷,凌晨四五點的人是僵硬的,火也是僵硬的,幾乎生不著。附近幾家賣早點的人便圍著一家的爐子,擠成一圈,幫著扇風、點火。報紙當火媒子,不起作用;想用塑料袋,但一卷也要好幾塊錢呢,舍不得;最后,有人拿來了泡沫塑料,這東西生火好,一點就著,火大,燃燒時間長,不好處是著了之后特別難聞,嗆人,甚至還有毒性,飄起來的細絲樣的灰落了滿臉。哪兒顧得上那么多,火著了就行。等爐子里的干柴把煤慢慢引著后,一人夾一塊兒放到自己的爐膛里,加柴,加煤?;鹕饋砹?。
火焰在爐口里跳躍,照亮了扇風的女人。女人的臉是黑紅色的,像一塊烤透的紅薯皮。巷道漆黑,跳著幾團火。
在巷子口賣早點的最早有七八家,多是兩口子,從里到外,在路兩側(cè)一字排開。攤子在前,桌凳靠后。左面,一家甘谷人賣搟面皮,一家天水人賣搟面皮,一家賣面皮和呱呱的,一家賣黃饃跟荷包蛋的;右面,一家豆?jié){,一家杏茶,一家豆腐腦。后來陸續(xù)又來了幾家,賣菜夾餅、涼粉,還有操著外地口音的人賣煎餅馃子。
賣搟面皮的甘谷人是兩口子,他們的搟面皮辣椒多,味道重,面皮切成寬條,盛在圓盤里。男人切,三下五除二,一碗就好了;女人調(diào)料,白護襟上滴滿了辣椒油,一朵一朵,像開的花。兩口子都矮,都有點兒胖,天生一副笑臉。賣搟面皮的天水人也是兩口子,都是又瘦又高。女人切,一陣風,當當當,切好了,寬細均勻,盛碗里;男人端起碗調(diào)料,手底下有點兒慢,半勺鹽、一勺醋、兩勺辣椒,還有三四滴香油?;蛟S是起得太早,瘦高男人老是打著哈欠。他家的玻璃柜干凈些,或許是木框子剛刷過白漆的緣故。
一般來說,同一種小吃是很難擺一起賣的,同行相斥嘛。可他們兩家卻合得來,賣多賣少,誰家也不多說一句閑話。我在電視臺工作時,常在早上9點溜進仁和里吃早餐,每次必吃瘦高兩口子的搟面皮,許是合口味吧。我吃了有4年多,后來離開電視臺去別處謀生,到仁和里吃早餐的機會也就沒有了。有一次,路過巷子口,心里饞,進去要了一碗搟面皮,只有那瘦高男人獨自站在玻璃柜前又是切又是調(diào),手忙腳亂。他人愈發(fā)瘦了,黑了,薄了,只是搟面皮的味道沒有變。吃畢,付錢時,我隨口問了句:“你老婆呢?”他低頭忙活著,說了句:“過世了?!蔽乙粫r無語,心生悲傷,她才40歲左右啊。我抬頭,天陰著,國槐依舊繁茂,只是多了滿樹枯葉。
深秋了,天開始冷了。
賣面皮、呱呱的在這里是獨一份。他們家的呱呱味道好,大勺子挖兩勺芝麻醬拌進去,特別香。但是面皮太涼,一般人的胃拿不住。他家的面皮里面會放黃瓜絲、泡菜絲,這是別處沒有的。
黃饃跟荷包蛋也是兩口子在賣。男人負責烙黃饃,在案板上把發(fā)酵好的面團揉啊揉,揉得面團“死去活來”,然后揪一疙瘩,又摔又捏,成團,抹上帶芝麻粒的黃酥油,轉(zhuǎn)身,鍋里擦一層油,再把面團擺進鍋。一鍋6個,放下鍋蓋,燒旺爐火,就等熟了。他家的黃饃姜黃油亮,甜酥香脆,很好吃。男人的衣領上、腮幫上沾著白面,忙得顧不上擦。女人一邊打雞蛋、煮雞蛋,一邊伺候兩個爐子的火,還要舀雞蛋、端雞蛋、收碗,也是忙得腳下拌蒜。我吃搟面皮,常要一碗荷包蛋、一個黃饃一起下肚,才算踏實。
賣杏茶的兩口子就消閑一點兒,杏茶熬一大鍋,熬好后舀就行了。胖乎乎的男人胡子拉碴,衣襟上油膩膩的,凡事不緊不慢,有時候還扯上一嗓子曲兒—
你是誰家的女子娃?兩肩吊著長頭發(fā),紅板立柜雙抽匣,想死不得到一搭……
隔壁賣豆?jié){的女人一聽,嘩啦啦笑開了:“花翠,你家男人一大早就想女人了!”這一說,惹起了其他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說開了。
黃饃邊上賣豆腐腦的是一個男人,個子高,黑乎乎的臉,黑乎乎的衣服,整個人都是黑乎乎的,像是生火時被熏黑的。他拉著臉,不說一句話。別人都在說笑,他還是一副黑乎乎的樣子,立在柜旁,面無表情。
菜夾餅、涼粉、煎餅馃子是后來才擺的,資歷淺,就一直在最邊上。賣菜夾餅的是個40歲左右的女人,收拾得干干凈凈,瓜子臉,描著眉,涂著淡淡的口紅,臉上雖織著幾根略深的皺紋,但難敗風韻,年輕時肯定是個漂亮姑娘。她戴著白手套,一手拿餅子,餅子中間用菜刀劃開,一手往里面夾菜。餅子在竹籃里,熱乎的,蓋著雪白的布,保溫。餅子邊上擺一排小鐵盆,分別裝著洋芋絲、辣椒絲、胡蘿卜絲、泡菜、辣子醬、豆腐乳、腌蘿卜丁、炒黃豆和炒花生渣。賣煎餅馃子的是一個矮胖的女人,話少,只忙著生意。賣涼粉的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小青年,頭發(fā)打了啫喱膏,向上立著。他沒攤子,東西都在一個小三輪車上,地上擺了三五把小方凳,他坐在車幫上,看著來來往往吃早點的年輕姑娘。涼粉在一旁,油滑閃亮。三輪車的邊上,不知啥時候來了一個老漢,賣茶葉蛋,不聲不響,坐著,抱著爐子取暖,雞蛋在鍋里煮著,“咕嘟咕嘟”響個不停,茶香味飄滿了巷子口。
早上8點一過,早點攤兒就忙活開了。陽光遠遠照過來,搭在國槐樹梢上,一縷一縷,跟綢布條一樣。樹葉上的露珠掉下來,落進一碗荷包蛋里。吃早點的人分成兩類,一類是急匆匆?guī)ё叩?,一類是穩(wěn)穩(wěn)當當坐在凳子上細嚼慢咽的。但不管怎樣分,都印證了這里在早晨8點多煙火繚繞、熱氣騰騰、香味彌漫、人流擁擠的好生意。
人一多,攤主們就顧不上聊天說笑了,都低頭弓腰忙各自的生意。這時,他們互相稱呼起來也不再叫人名,只以早點名代之。比如,“荷包蛋,把你空碗給我借一個?!薄包S饃,這邊有人要。”“呱呱,把你的醋壺拿過來,順手拿一雙筷子?!薄?/p>
一碗荷包蛋、一碗面皮、一個黃饃,要么一碗豆腐腦、一碗呱呱,或者一個菜夾餅、一碗杏茶,這些都是食客的標配。坐在矮凳上,氣定神閑地吃一頓早點,一天的生活就都是穩(wěn)當有勁的。
這幾年,一碗面皮、搟面皮、呱呱由原先的1塊5毛錢漲到5塊錢。吃的人嘮叨:“掙的一點兒工資還不夠一天吃三碗面皮?!边@自是夸張,但也是抱怨。賣的人笑答:“啥都漲著哩,沒辦法?!彪u蛋、杏茶、饃饃漲得還不算太厲害,原先8毛錢、1塊錢,現(xiàn)在基本都是兩三塊錢。一頓吃下來,沒個10塊錢是出不來的;兩三個人一起,誰請個客,差不多二三十塊錢了。
忙忙亂亂的八九點一過,10點多就基本沒啥人了,偶爾來一個,也能輕輕松松地招呼。他們從半夜起來到現(xiàn)在還滴水未進呢,這會兒消閑了,便各自倚在柜子上慢悠悠地吃開了。陽光照過來,秋天的陽光已不太刺眼,帶著一絲溫熱。只有這時,他們被煙火熏黑的皺巴巴的臉上才有了一抹亮色,才舒展了一點兒。
他們的早點,是每天互相交換著吃的。面皮、荷包蛋、豆腐腦、涼粉,都是賣剩下的,帶回去也吃不完。要是每天吃自己的荷包蛋、喝自己的杏茶,也就反胃了,相互交換著,輪換著吃,也是新鮮。當然,所有送過來的早點,香菜總是多多的,香油總是汪汪的,辣椒油總是潑足的,餅子也是最焦脆的。這樣的交換,是不計成本的,是忙亂后的一種舒緩,是從黑夜深處蔓延出來的情意,是火爐上升騰著的溫暖,也是人世間最樸素的一份心意。
11點,沒客人了。
陽光照進巷道,老國槐的樹葉篩下了一層晃動的光,落在地上,水跡一般。風吹過來,樹葉刷刷響著,撲簌簌落著。大家開始收拾攤子了。女人拉開抽匣,整理著一堆散亂的毛票,1毛、5毛、1塊、5塊。1塊的最多,一抓一把,50塊和100塊的埋在錢堆里,偶爾露出來一個角。后來有了電子支付,不用再翻找零錢,省事了許多。
刮著桶底豆腐腦的男人冷不丁冒出來一句話:“男人是耙耙,女人是匣匣,不怕耙沒齒,就怕匣沒底。”
女人們一聽,立馬直起腰,笑著反駁道:“沒有我們這些匣匣,你們男人都喝西北風去?!?/p>
“花翠啊,你好好當匣匣,人家寶平藏的私房錢早給別的女人買皮褲了?!?/p>
花翠把案板放在三輪車上,說:“就他那樣子,還給人家買皮褲,提鞋怕人家都看不上?!?/p>
大家稀里嘩啦笑開了,笑得花翠的腰弓成了一只蝦。這笑聲,驚得一群在地上撿饃渣吃的麻雀撲棱撲棱飛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