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2018年6月18日,法國斯特拉斯堡,高中畢業(yè)會考開考,學生們參加哲學考試
這些年,隨著大家對于海外教育的興趣高漲,法國教育尤其是法國的哲學思辨,成為熱議的話題。
尤其是每年高考,很多人都會拿中國的語文作文題,來跟法國的高中哲學會考題目進行對比。譬如“語言是否背叛思維?”“承認義務(wù)是否放棄自由?”“科學是否只是在確認事實?”“為什么人需要尋求認識自己?”“是否可能擺脫時間?”等等。
一個高中生,面對這樣的考題,要在4個小時內(nèi),寫出有內(nèi)涵的文章,顯然不只是觀察生活和有良好的寫作功底就行,而是要通讀、熟悉歷史上的哲學理論,并能跟現(xiàn)實生活結(jié)合。這確實體現(xiàn)了法國教育濃厚的哲學思辨和深厚的學術(shù)根底。法國的哲學考題,的確會讓人產(chǎn)生抬頭仰望的沖動。
哲學考試中,絞盡腦汁的考生
但是,即使在西方發(fā)達國家中,法國也是唯一堅持用這種高難度哲學考試的國家。這一考試,成為法國教育的標志。這些年,在西方教育界,有越來越多的爭議:這種考試,到底是開啟民智,播下自由民主的種子,培養(yǎng)具有獨立自由思想和判斷能力的公民,還是一種古板的落伍的考試,一個古怪的法國儀式而已?
哲學考試屬于法國的高中生會考(Baccalauréat)科目之一。這是每個法國高中生都必須參加的全國統(tǒng)一標準化考試。跟中國的高考很像,同一天,全國所有考生同時參考。不過,這個考試并不一次就決定能否考上大學。考試科目包括法語、物理等學科,每門課20分滿分,10分算通過,分數(shù)越高,就會有更多榮譽等級。
每年考試日,很多名人都會在電視上,回憶當年的考題和自己的答題思路。
哲學(Bac Philo)是其中最重要的四門筆試科目之一。4個小時,考生不能拿書和筆記,坐在那,要寫一篇哲學思辨文章。
法國高中的哲學教育始于拿破侖時代。哲學成為高中會考必考科目,則是在1886年—頭兩年還是口頭考試,并用拉丁語,后來才改為筆試。作為一個哲學家輩出的國家,法國的憲法正是建立在啟蒙運動時期的哲學思想基礎(chǔ)上的。哲學成為會考必考科目,目的是培養(yǎng)有自由思考習慣、學會提供公共意見、參與公共生活的公民。這一考試也成為法國社會的標志。
哲學必修課,被安排在技術(sh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最后一年。
每年考試日,很多名人都會在電視上,回憶當年的考題和自己的答題思路??此拼_實體現(xiàn)法國的人文氣息,連很多美國教育學者都呼吁,盛行快餐文化的美國社會,應(yīng)該好好學習法國這種深度思辨,思考一些關(guān)乎人類和世界本質(zhì)的“宏大”主題,譬如時間、意識、權(quán)力、真相等。
法蘭西民族是個很獨特的民族,將一個考試維持上百年,有文化驕傲的因素,以此將法蘭西民族和其他民族區(qū)別開來。但讓一個考試,來承擔“培養(yǎng)自由思想的公民”這么龐大的目標,有點不堪重負。
從考試的地位來看,實際上,法國有三種高中:職業(yè)高中、技術(shù)高中、普通高中,只有后兩者需要在高中會考時考哲學。會考合格后,獲得進入大學的憑證BAC文憑。法國的普通公立大學是非選拔性的,另外有選拔性很高的精英大學。
獲得BAC文憑,可以申請普通公立大學,而要進入精英大學,大多需要兩年額外的預(yù)科,來準備入學考試。從這個角度來理解,BAC文憑是介乎會考和高考之間的—它并不是進入精英大學的選拔考試,而是進入普通公立大學的條件。
從考試的內(nèi)容來看,哲學考試題目很難,但是法國高中生在哲學課上,學習時間并不長。哲學必修課,被安排在技術(sh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最后一年。普通高中文科班每周8小時,社會經(jīng)濟班為每周4小時,理科班則為每周1小時;2021年會考改革后,統(tǒng)一為每周4小時。
教學大綱按照概念和作者,分為兩個主軸。在普通高中,哲學課程涉及文化、理性、現(xiàn)實、政治及道德這五大領(lǐng)域,因而,學生們需要研讀原著的哲學家名單里有57人。這么多內(nèi)容,這么短的時間,學習的目的很容易就變成了考試。老師教授的內(nèi)容,也往往會圍繞著考試來開展。
所以,答題的竅門是做足“表面文章”。法國會考哲學考試答題有嚴格的格式,這和中國古代的科舉應(yīng)試八股文章寫法一樣。文章要符合法國教育重視方法論的規(guī)范,要有緒論、證明論證、反面論證、總結(jié),并要提升論文高度。
有法國學生提到,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答題模版,需要引用5個哲學家的例子,才能達到5分(滿分是20)。這種嚴格的形式,導致很多學生的文章空有框架和形勢,內(nèi)容空洞。因此,有美國教育學者批判其為“無意義的儀式而已”。
老師打分也隨意。年輕的高中生要進行深度的哲學思考,把題目寫出新意非常不容易,往往淪為羅列哲學家名單和他們的主要觀點,因此需要投機取巧,畢竟新穎的內(nèi)容更容易得高分。有個網(wǎng)友分享了個故事:他的朋友在哲學會考中遇上“人有欲望究竟是對還是錯”這道題,他硬扯上了侏羅紀公園,結(jié)果,分數(shù)還挺高。
從效果看,高深的哲學考題和學生實際的哲學思考能力,不是必然掛鉤的。
哲學考試不能替代哲學教育,也不能替代教孩子用哲學化的思維思考。一旦有考試,教學就會變成圍繞考試大綱來進行。真正學習這個科目的目標,會被考試過關(guān)的目標取代。這一點,從美國推行全國統(tǒng)一的“核心標準”對老師和學生進行考核的反饋,可以得到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