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震腳也如出拳,震腳也存在著“用意不用力”的問題。不用拙力是震腳的原則。
震腳時五趾分開,腳面放平,腳底板平面落地,“足心含空,涌泉穴要虛”。這類似于拍巴掌,掌心空,響聲大,力量足。震腳之足意到氣到力到,發(fā)寸勁,腳未接觸地面腿已全部放松,靠慣性擊地震腳。重心保持不變,震腳之足為虛,立足之足為實。由于提前停止用力,震腳之后沒有反作用力,不會因震腳而傷及膝關(guān)節(jié)、腰椎、大腦。在演練震腳時應(yīng)避免足跟落地,重心隨足落下,身體向所震之足偏移。如果震腳的反坐力毫無緩沖地通過足跟、膝蓋、脊椎傳到大腦,久練必受傷害。
震腳實戰(zhàn)技擊的內(nèi)容,首先表現(xiàn)為兩種實用技擊含義:一種就是陳鑫所說“跺地如金石聲,以跺敵人之足”,如“金剛搗碓”。而另一種震腳是步法進退之間的虛實快速轉(zhuǎn)換,“以引進搏擊之術(shù),行于手足中”(陳鑫語),如“掩手肱拳”“指襠錘”。
為了攻擊較遠(yuǎn)距離的敵手,改變自己的不利處境,陳式太極拳采用跳躍的方法接近敵人或化解來招。為了在躍起后落地時保持隨時可以虛實變化的攻擊狀態(tài),先落地的腳要震腳,這是為了探明虛實,同時在身體落地時起緩沖作用,是強調(diào)虛實的輔助動作,只能是單足震腳,絕不會是雙足同時震腳。一路拳“雙震腳”雖為雙足震腳,卻是兩腳依次落地,落地后雙足分虛實。不論躍起多高,落地后均要求保持仆步或偏馬步的穩(wěn)定姿勢。像現(xiàn)在競技太極拳自選項目中常見的躍起后正馬步落地,這在傳統(tǒng)套路中較為少見。這種動作雖很漂亮卻沒有多少實用技擊價值。身體躍起后將要落地之時震腳,此時震腳之足為虛;震腳時重心仍在空中;震腳完畢,重心落于震腳之足,此時轉(zhuǎn)為實,而另一足為虛。此距離極難掌握,遠(yuǎn)則腳與地面距離過大,無法震腳,震腳之足沒有緩沖,全身體重落于此足,人必落地即仆。而近則無震腳后放松的時間,多半變成足跟落地,重心隨足而下,使拙力震腳。這樣不僅極易受傷,而且落地后也極難站穩(wěn)。偏馬步與仆步震腳落地,比之躍起后不震腳正馬步落地要困難得多,絕非輕易能掌握。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