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金
語文教學中,閱讀和理解是不可或缺并且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閱讀進而理解文章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那么在課堂上,如何引導學生真正深入地把握文章的意蘊和內涵,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呢?本文就從聚焦課堂中的語言細節(jié)來探討這一話題。
在語文學科中,課堂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本文試圖從語言的細節(jié)中進行教學探討。
首先,可以以尋找一個關鍵字的方式來構架全文的理解。比如《散步》一文,就可以用“聽”字來統(tǒng)攝全篇的教學。本課的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是設計讓學生品讀句中的“聽”——
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
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母親聽“我”的話,體現(xiàn)了年邁的母親對“我”的依賴,這也是親情的體現(xiàn)。兒子還小,也依賴于“我”的庇佑,因此,他也聽“我”的,從中可見兒子的乖巧懂事。妻子溫柔賢惠,一切也都聽“我”的。所以,“聽”字娓娓道出了“我”作為一家之主的責任之重大,“我”的抉擇牽動著全家人的情緒。“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边@里是一種夸張的說法,表明“我”的決定會影響到家庭的和諧,處理不好的話就會影響家庭的和睦。因此,通過對“聽”字的品讀,可以串聯(lián)起學生對于整篇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除此之外,文中還有一些含蓄的“聽”——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
奶奶最后順從了孫兒的想法,決定走小路,這是出于奶奶對孫兒的疼愛。
所以,類似《散步》這類的散文,我們可以尋找這樣一個字串聯(lián)起學生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再比如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出現(xiàn)較多的同義關聯(lián)的字詞:但,卻,然而……反復閱讀文本,發(fā)現(xiàn)文章中存在“但”字這一語言細節(jié)以及與之同義的“卻”“然而”。在教學中,抓住這些表示轉折的字詞,使課堂更高效,使學生進一步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以下為對“但”“卻”“然而”的幾種用法探究。
1.“但”(“卻”“然而”)字轉折意味含情感
“但那時確是我的樂園?!?/p>
“也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p>
“但直到現(xiàn)在,總還沒有得到,但也沒有遇見過赤練蛇和美女蛇?!?/p>
“但所得的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yǎng)不過夜的。”
百草園作為魯迅兒時的樂園,在他心中樂趣俯拾皆是,所以盡管有一些美中不足,但是并不影響他對百草園的喜愛之情。
2.“但”(“卻”“然而”)傳達暖暖師生情
對這篇文章中師生間的故事及他們之間情感的理解是不難的,但是在實際的學習中,學生往往泛泛而談,貼標簽式的閱讀,因此,為了加深加強他們對語言文字細節(jié)的關注和意識,讓“但”這類容易被大家忽視的文字細節(jié)成為主角,作為踏板巧學品析人物的方法。
(1)先生對“我”——
如“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后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壽鏡吾先生從起初的嚴厲到對“我”的關心,可見先生對工作兢兢業(yè)業(yè)、認真負責是作為教師的職責,對“我”關愛顯得真誠難得。
又如“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壽鏡吾先生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嚴厲,實際上卻是關愛學生的,所以戒尺不常用。
(2)“我”對先生——
“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
“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蠟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p>
第一句雖然含有調侃的意味,但是卻也說明壽鏡吾先生并沒有完全壓制兒童的天性,孩子在這里也尋找到了快樂。可見,“我”對這位先生也是喜愛且懷念的。
語文教學中,在閱讀文本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從細小的方面串聯(lián)起對全文內容的宏觀把握,以一字而建立起全文的構架,以小見大,逐層推進對文章的理解。
語文教學中,除了以一字來構架全篇之外,還可以用詞語來引發(fā)學生思考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比如,《植樹的牧羊人》一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孤獨的農夫,數(shù)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種植著樹木。最終,靠自己的體力與毅力,把荒涼的土地變成了美麗富饒的田園。這樣一篇文章,篇幅比較長,內容也比較豐富。
教學中利用課件屏幕顯示本課詞語:
廢墟 光禿禿 不毛之地
不張揚 平和 自信 沉默寡言
刨根問底 琢磨 微薄 酬勞 踏上
水渠 沃土 舒適 幸福
毅力 偉大 無私 敬佩
讓學生朗讀詞語,并且試著用這些詞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本文雖然篇幅較長,但是思路清晰,按時間順序,重點敘述了“我”與牧羊人三次見面的情景以及高原上的變化。
在教學中,“讀讀寫寫”這一欄的詞語可以讓學生學會組織并且以此來概括全文的內容。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還可以鍛煉學生組織整合內容的能力。
再比如,《狼》一文中,通過一些表示道具的詞語,推進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狼》這篇文章故事性很強,全文的思路,以及人物的心理、故事情節(jié)可以通過對道具詞語的品讀,去把握。這樣,文章的條理清晰了,思路也一目了然了。
除了字詞句之外,課文中的標點符號,也是讀懂文本的細節(jié)。通過對標點符號的品析,能夠把握作者的情感或者語言的弦外之音,令人回味無窮。
比如《昆明的雨》中的一段。
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顏色深褐帶綠,有點像一堆半干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里頭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可是下點功夫,把草莖松毛擇凈,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這東西這么好吃?!
這里有重疊標點的現(xiàn)象,而且標點前后呼應。細品標點還是有很大的差異。第一次出現(xiàn)的問號和感嘆號重疊,問號表示懷疑而感嘆號加深了這種懷疑的語氣。而結尾處的兩處重疊標點意思與前面的也不同。第一個問號表示驚喜,而感嘆號則是贊美干巴菌的美味。從這兩處標點就可以看出人們對于其貌不揚的干巴菌由懷疑能不能吃到贊美其美味的心理變化,從而表現(xiàn)昆明菌子的美味。
再比如魯迅的《故鄉(xiāng)》一文中,當“我”與中年閏土相見時,作者使用了很多意味深長的標點符號來表現(xiàn)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
閏土說話時吞吞吐吐,既有與“我”的生分,又有等級觀念造成的隔閡,也有生活麻木痛苦而無處訴說的難言之苦。
標點符號雖是一處極小的細節(jié),但是通過對標點符號的仔細品析,從小處入手,也可以感受品味人物心理活動進而深入理解文本內涵。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討如何通過文章語言細節(jié)來理解文章意蘊,通過字詞甚至是標點符號,從細微處入手逐漸把握字里行間包含的情感。當然,除了字詞,也可以通過句子和段落來進行宏觀的把握。本文旨在探索以更細小的方式來構架全篇或者某一個部分的內容,以小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