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課程思政改革是我國實現(xiàn)三全育人的必經(jīng)之路。筆者以“課程思政”改革為背景,淺析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改革和教師團隊思政素養(yǎng)及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以及英語教師團隊思政素養(yǎng)及能力提升路徑。為高職公共英語課教師團隊課程思政改革的實施提供具體思路。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教師團隊;思政素養(yǎng);思政能力
【作者簡介】金姿,江西水利職業(yè)學院,高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高職英語教育。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薄叭恕比瞬排囵B(yǎng)目標為高校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明確了教學方向?!罢n程思政”建設思路與“三全育人”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確立為各類課程的教學明確了新的思路及挑戰(zhàn)?!罢n程思政”是一種教學體系,在高校中,依托專業(yè)課及公共通識課等其他課程,將德育內(nèi)容滲透于其他學科知識,與思政課程協(xié)同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二、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高職公共英語課作為一門必修的公共基礎課,覆蓋了高校中所有的學生,開設時長通常在一年以上,且由于大部分學生有考級和專升本需要,因此為課程思政提供了有效育人載體。英語課因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缺乏育德意識,認為德育是思政課的任務,與自己的課程無關,過分強調(diào)英語基礎知識的學習,只注重應試能力的培養(yǎng)?!陡呗毟邔S⒄Z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要求,高職英語課程要更加注重語言的實用,而非單純的語言知識學習。對學生跨文化交際的培養(yǎng)應是高職英語教師的主要教學目標。然而,在長期的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往往注重引入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宣揚西方價值觀,忽略了本國文化的輸出,在英語課上一度導致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當前,國際形勢日趨復雜,西方宣揚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正侵蝕大批中國青年,有些學生因判斷力不強,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產(chǎn)生動搖。如何引導學生批判性看待西方文化,提升學生對于本國文化的認識,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切實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讓世界聽到“中國聲音”,了解“中國文化”,認同“中國文化”,是高職英語教師亟待解決的課題。
三、高職公共英語課教師團隊思政素養(yǎng)提升的必要性
高校不僅要育人,更要育德,而立德樹人要貫穿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立德樹人意為,立“師德”和“學德”,樹德才兼?zhèn)洹⑵犯窀呱兄?。“師德”即教師職業(yè)道德,教師不僅行使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天職,作為學生接觸最多的群體,更是學生的模范和榜樣,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學生。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立“學德”,首先要立“師德”,正所謂“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德行至關重要。
依據(jù)R.E.Park與E.W.Burges的同心圓理論體系,思政課程作為思政教育的一環(huán),高職公共英語課作為二環(huán)空間結構,是一環(huán)的延伸和補充。英語教師如果不具備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課程思政工作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也無法全面成長成才。高職公共英語課是學生接觸世界的第一道門,不同于中學應試教育,學生除了學習詞匯和語法等基本語言知識之外,更多的是以語言為橋梁認識世界,傳播聲音。高職公共英語課教師既要讓學生認識到華夏文明的偉大,增強文化自信,又要具備向世界介紹中國、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以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為例,在2013年四級改革后開始,四級翻譯題材主要為中國文化及國情,話題涉及歷史名勝、名山大川、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等,可見英語教學目標已經(jīng)從過去的學做題、學西方文化,轉變?yōu)閷W語言交流、用語言傳遞中國聲音。
然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高職英語教師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政老師的工作,自己的責任在于教英語,這顯然與當代高職英語課程標準不符。要讓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夠敢于表達觀點,表明立場,宣揚本國文化,就必須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講話中反復提到要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因此如何提升高職公共英語課教師團隊的思政素養(yǎng)和能力就成了課程思政工作中的首要任務。
四、高職公共英語課教師團隊思政素養(yǎng)及能力提升路徑
1. 提高高職公共英語課教師團隊的思政素養(yǎng)。要實現(xiàn)課程思政改革,首先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師隊伍思想政治素質(zhì)。目前,很多高職英語教師本身缺乏相關思想政治理論,無法有效實施課程思政改革。更有部分英語教師,政治覺悟不夠,長期受西方文化影響,認為國外的月亮比較圓。
因此,第一,以團隊為單位,加強高職英語教師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尤其加強教師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解,加深教師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現(xiàn)實運用。教師應明確思政教育不僅是政治理論的學習,更是價值觀的傳遞,而價值觀不局限于誠信敬業(yè)、愛國守法,學科教師往往缺乏思政所需的基本知識儲備,因此加強理論學習是提高英語教師思政素養(yǎng)的第一步。
第二,要充分利用好黨支部和黨員,尤其是英語課程教師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其他高職英語教師起到示范作用,做好“結對子”工作,以先進帶動全體教師,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教師政治覺悟及政治站位。
第三,由于英語學科的特殊性,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接觸到大量西方文化和西方意識形態(tài)。不少西方媒體,抓住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熱點問題,比如近期新疆棉事件,歪曲事實,挑起輿論,惡意散布人權高于主權論,過度宣揚“美國夢”。高職英語教師不僅需要有足夠的思想政治理論儲備,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西方政治制度、西方文化等知識儲備,在學生感受西方文明,開闊眼界的同時,能夠辯證看待中西方政治及文化,引導學生批判性的對待西方文化和制度,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從而達到課程思政目的。
2. 提高高職公共英語課教師的思政能力。教師除了提升自身的思政素養(yǎng),還要提升挖掘課程中思政元素的能力。當前,英語課本中大多數(shù)內(nèi)容還是以西方文化元素為主,有些教師照本宣科,不知如何挖掘思政元素;有些教師過度關注語言技能培養(yǎng),忽視了語言背后文化及思想的重要性。如何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習近平總書記已給出具體的回答,教師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diào)培養(yǎng)人要在六個方面“下功夫”,分別是“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zhì)上下功夫”。英語教師可以從這六個方面深挖思政元素,擴充自己的教學內(nèi)容。
以新理念交互英語(1)3為例。在講解Unit 7“Science”時,可以通過講述華為手機不懼西方制裁,研發(fā)出鴻蒙系統(tǒng),擺脫他國限制,增強學生四個自信的同時,也鼓勵學生肩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在講解Unit 8“Health Care”時,可以引出新冠疫情中所有醫(yī)護人員堅守崗位,犧牲自我,拯救他人以及志愿者們義務沖在前線,為早日奪取抗疫勝利犧牲小家,顧全大家的感人故事,這些最美逆行者就是中國精神的最好寫照,激發(fā)學生愛國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聽黨話、跟黨走,將愛國主義情懷厚植于學生心中。
在講解Unit 1“Gratitude”時,教師可以根據(jù)本單元主題,借用疫情期間,我國外交部發(fā)言人耿爽回答記者關于多國向中方提出援助請求,中方向哪些國家提供了醫(yī)療物資援助的問題,耿爽答:“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這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币鲋袊鲌D報的傳統(tǒng)美德。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讓學生在品德修養(yǎng)上得到熏陶。
在講解Unit4“Culture”時,借用中外疫情控制情況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西方大談人權論導致疫情的大肆蔓延,而中方則理智看待人權與生命之間的關系,加上我國鐘南山等呼吸病專家制定的科學防控計劃,中國是全球控制疫情最成功的國家。以此引出孔子儒家文化中推行的禮樂文化,其內(nèi)涵是追求真理、啟發(fā)智慧的,激勵學生沿著求真理、明事理的方向增長知識見識。
在講解Unit“Famous People”時,根據(jù)本單元的名人主題,讓學生翻譯sleeping on brushwood and tasting gall,引出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不畏艱難、敢于吃苦、敢于奮斗的精神。
在講解Unit2“Sports”時,可以擴展出我國古代流行的運動,現(xiàn)代足球是源自戰(zhàn)國時期的一項運動“蹴鞠”,現(xiàn)代高爾夫球很可能源自我國唐代的一項運動“捶丸”,讓學生看到中國古人的智慧,激發(fā)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時,鼓勵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增強綜合素質(zhì),做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此外,教師團隊還應改進自己教學體系,時刻把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教學目標,并且保證所有的學生都要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教學目標來學習。
在新時代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公共英語課教師團隊要合作嘗試新模式、新方法,堅持“四個統(tǒng)一”,理論聯(lián)系實際,探索可用于實際教學過程的實施方案,切實提升課程思政素養(yǎng)和能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1590173511475862&wfr=spider&for=pc[OL].
[3]學習貫徹《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N].光明日報,2015,2.
[4]張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教育發(fā)展道路 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9,11.
[5]邱立中,章寧,王曉艷.新理念交互英語1[M].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6]https://www.sohu.com/a/381741050_106610[OL].
[7]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六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教育大會重要講話精神[N].光明日報,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