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垚
摘 要:建筑藝術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已有幾千年的經驗積累,其中,中國建筑是世界上歷史非常悠久、體系非常完整的建筑體系之一。建筑是一種綜合藝術,中國建筑在建筑風格、建筑結構、建筑造型、建筑環(huán)境中都蘊含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的文化內涵,并且與時俱進,創(chuàng)造一種視覺盛宴。建筑具有的造型藝術的傳神之美,能夠出色地表現出人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感受。
關鍵詞:建筑;藝術美學;風格;結構;造型;環(huán)境;色彩
建筑在藝術美學的影響下,散發(fā)著一種獨特的魅力,一種獨特的美學感受,一種獨特的審美品味。建筑美學就是藝術在建筑上的美學效應,即人們根據一種或者幾種典型的形象引出想象,從而獲得的美的感覺,建筑藝術就是用結構美感來表達思想的美感的藝術。建筑具有雙重要素,既有建筑的技術性,同時又具有藝術的特殊性質,因此建筑學也具有藝術美。
從建筑風格、建筑結構、建筑造型、建筑環(huán)境、建筑色彩等方面來分析中國建筑中所體現的藝術美,用藝術語言來分析建筑藝術中的美感。
一、建筑風格的藝術美
建筑風格指的是建筑設計中在內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藝術效果、形式結構、藝術處理和手法運用等方面所顯示的獨特的意境和藝術感染力。建筑風格會受當下時代的思想政治文化、經濟發(fā)展、大眾的審美素質、建筑技術、建筑材料等的制約以及建筑設計觀念等的影響而有所不同。如外國建筑史中,古希臘、古羅馬的多立克式、愛奧尼克式和科林斯式等典型性建筑風格;中世紀時期有哥特建筑、拜占庭式的建筑風格;文藝復興有運用矯揉奇異手法的巴洛克和纖巧煩瑣的洛可可等建筑風格。我國古代宮殿建筑,采用磚墻木梁架結構,構成考究,主次分明。飛檐、斗拱、藻井和雕梁畫棟等形成中國特有的建筑風格,這些與古代社會生活的環(huán)境密切相關。中國古代宮殿建筑是最高統治者——皇帝為了突出自身尊貴和至高無上的地位,鞏固自己的統治,維護皇權的森嚴,滿足精神上的追求、物質上的奢華而建造的。其特點是構造整齊、莊嚴大氣、氣勢磅礴、尊貴華麗?,F代的建筑設計,外部造型簡單明了,顏色亮麗,新穎大方,多是高層建筑,占地面積少。居民住宅區(qū)越來越流行落地窗形式的建筑,同時,整個城市的景觀被通透的光體建筑增添一抹盎然生機?,F代城市建筑特色是與后現代風格相結合的。
不同時代的建筑師都在建筑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智慧成果,從而不斷開創(chuàng)建筑造型藝術、意識上的新局面、新景象。
二、建筑結構的藝術美
建筑結構指的是在建筑物中,由各種建筑構件組成的空間受力系統,這種空間受力系統是主要是用來承受各種重力以及起骨架作用。建筑結構的藝術美感體現在各個方面,有些看起來是用來裝飾的,但其實是出于結構方面的需要才設計出來的,既增添了美感,又使整個結構具有穩(wěn)定感。例如古代建筑中的“牛腿”,學名叫“撐拱”,是檐柱上方外伸的斜木桿,看起來似乎是因為裝飾美感而設計的,但是其本身也是出于構造上的需要而演變來的。其作用是銜接掛梁與懸臂梁,并傳遞來自掛梁的重量。很多時候為了讓構造完全裸露出來而不在室內進行修建,只對個別構件作適當的處理用來裝飾,不僅雅觀而且還能夠起到應有的作用。構件是根據其在建筑構架中的功能和用途來使用的,可以加以美觀裝飾,但不可隨意亂用,否則容易畫蛇添足,使建筑結構變得復雜煩瑣。現代建筑大多采用現澆框架結構、鋼混結構、磚混結構、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結構、現澆剪力墻結構等,集耐用性和實用性為一體,抗震性能高,安全性得到保障。建筑在造型特征和結構的實用性上全局取得統一的時候,建筑架構中藝術美的獨特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凸顯了出來。在近現代,建筑結構與建筑美學的結合越來越緊密了,建筑結構在建筑中不加任何修飾地展示出來。相比以往的以裝飾圖案來修飾,表現出結構美,現代建筑的美依靠現代先進建筑技術的發(fā)展,更加干脆直觀地展現出來。
三、建筑造型的藝術美
建筑造型指的是構成建筑外部形式的一種美的形態(tài),是能夠被人直接感知到的建筑形式,是建筑空間實體界面的形象塑造。建筑造型必須考慮實用性和技術的可行性,涉及經濟、功能、美學等眾多方面。建筑造型的表現形式是建筑外部空間的立體構成、色彩等。建筑造型需要內、外空間共同效力,外部空間的全局性、同一性、一致性構成整個建筑的美感,給人以視覺上的震撼和心靈上的共鳴,讓人陶醉。建筑造型是建筑技術和造型藝術上的統一,建筑的設計與周圍的環(huán)境結構形成的獨特造型藝術,使建筑具有整體藝術美感,體現建筑的地域性,這些造型藝術都在中國傳統建筑上得到充分體現。
現代建筑在美學上的特點體現在以下方面:表現方法和造型手段上的統一、建筑形式和內部結構的配合、建筑形態(tài)的邏輯性和嚴謹性、均衡的非對稱構圖、簡潔明朗的處理風格?,F代建筑師追求采用新材料、新結構,主張擺脫傳統的建筑樣式的枷鎖,創(chuàng)造出新的建筑造型,發(fā)展新的建筑的美學精神,創(chuàng)造新的建筑藝術,能夠更多地解決使用功能上的實用性,提升內部空間結構的利用率。但現代建筑設計也需要符合大眾的審美素養(yǎng),不能過于特立獨行,從而設計出為大家所接受的建筑造型的藝術美。
四、建筑環(huán)境的藝術美
任何建筑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自然的、人為的環(huán)境之中,這便是建筑環(huán)境。中國建筑環(huán)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重視建筑和環(huán)境的融合,崇尚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物質文明的結合,蘊含一定的人文精神。人們興建建筑的目的就在于為人類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活動中提供一個相對舒服的場所。因此,建筑物和周圍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周圍環(huán)境對于建筑物來說既有制約的因素又有其促進條件,必須認真思考建筑物周圍的環(huán)境所帶來的作用和影響。例如在古代園林建筑中,以自然山水為骨架,依山傍水,庭院里有假山、理水、植物,宛如天然山水園,這種以自然山水為圖本的園林,有著濃郁的自然特征,使其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中國古典園林受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風水學說的影響,體現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雖然是由人來創(chuàng)造的,但卻如同天生的一般。
此外,根據地區(qū)的差異性,不同自然環(huán)境、不同的文化信仰也會采取不同的建筑形式,建造出不同藝術風格的建筑,但建筑中所表達的內在含義卻有很多的共鳴之處。北方建筑色彩莊嚴渾厚,是因為北方地區(qū)氣候寒冷,地形平坦,建筑材料單調,采用的建筑材料大多是土木之類,人文和民風也較為純樸、憨厚和粗獷。南方建筑以淡雅為主,基本是白墻青瓦。南方地區(qū)氣候潮濕,地形多丘陵,建筑材料多種多樣,民居建筑清爽干凈。如嶺南地區(qū)的居民建筑規(guī)整,房屋高峻,庭院小門窗窄,屋頂坡度陡峭,翼角起翹,具有很強的封閉性。房屋的裝修風格比較細膩精致。生活在不同自然條件下的人們,因地制宜,因材施用,根據本地的自然條件采取適當的措施,運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建造手法、建造方式、建筑造型,構建不同建筑結構形態(tài),形成不同的建筑風格特點。建筑藝術特點深受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
五、建筑色彩的藝術美
建筑色彩是城市景觀的主體部分,因而建筑色彩相應地也是城市色彩的主角,它的處理得當與否直接影響了城市色彩的美。建筑色彩的運用在建筑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色彩可以給人們帶來獨特的審美感受和難忘的印象,它是視覺審美的核心,也常常能構成建筑特有的藝術形象。人們對物體的第一印象大多數是靠顏色來直接反映在腦海中的,色彩所帶給人的感受是建筑的其他方面難以比擬的,是無法替代的。并且它不僅有審美作用,還有表現和調節(jié)建筑上的空間感與整體氛圍感的作用。中國古代建筑用顏色來體現階級,例如中國的宮殿,大多數是金碧輝煌的,以象征權勢。而現代建筑的顏色追求明亮簡潔,追求色彩搭配的平衡感和顏色互補色的協調性。隨著社會審美的發(fā)展,建筑色彩在建筑藝術表現中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代表著人們審美的變化和進步。建筑色彩在建筑形式中是一種感情熱烈、富有內涵、非?;钴S的建筑因素,我們應該運用好建筑色彩所帶來的視覺沖擊,為我們的城市增添光彩,表現城市的文化內涵,展現城市的個性魅力,展現出現代建筑在色彩上所表達的藝術美感。
六、建筑功能的藝術美
建筑功能指的是人們在建造房屋時為了滿足具體的目的和使用要求而賦予建筑的用途。由于各類建筑的用途大多都不相同,也就出現了不同的建筑類型。中國古代建筑中,長城、烽火臺等,是為了防御守衛(wèi)而修建的建筑,樂樓、戲臺等,是為了滿足古代人的娛樂性活動而修建的建筑。如今的建筑越來越考慮社會的發(fā)展,例如辦公樓是為了滿足上班人群的需要,教學樓是為了方便教學活動的開展,居民樓是為了提升人類居住空間的舒適度等。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當今人們對物質及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各類建筑的功能也會發(fā)生改變。這些建筑所帶來的不同的空間造型、建筑樣式、所提供的活動區(qū)域等不同,為城市帶來亮麗的風光。
總而言之,我們欣賞建筑的藝術美,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層次著眼,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建筑藝術同其他藝術一樣,欣賞建筑的藝術美,不僅要欣賞其外部形象帶來的視覺感受,更要了解其背后的社會文化、審美理念等。我們不僅要知道建筑形象所帶來的美感,也要意識到建筑藝術的內在含義;不僅要看到建筑的外在美,還要看到建筑的內在美。建筑藝術所帶有的獨特藝術語言,所反映的不僅是一個時代的審美潮流,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形態(tài)。中國建筑中所包含的美學思想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財富,也是全世界乃至全人類的文化財富。
參考文獻:
[1]陳蛟,趙詩佳.建筑結構與美學[J].科學大眾(教師版),2010(4):132.
[2]許雯,武慧娟.美學視角下中國建筑的藝術性探索[J].現代裝飾(理論),2015(11):157.
作者單位:
山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