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濤
霜降至,天漸冷,此時要做好霜降時節(jié)的養(yǎng)生保健,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
關鍵詞一 【進補】
調養(yǎng)脾胃是關鍵
深秋五行屬金,在人體五臟屬肺,進補要以潤燥、固表、益氣為主。平時宜多吃梨、蘋果、白果、洋蔥、白薯、山芋、山藥、藕、荸薺、百合、蜂蜜、大棗、芝麻、核桃等食物,少吃冷硬食物,忌暴飲暴食。身體虛弱的老年人不妨喝點蜂王漿,早晚各1次,對改善睡眠和促進排便有一定的好處。
霜降進補要根據(jù)個人體質進行,一般可選擇溫補類食物,如牛肉、羊肉、兔肉等。此外,用枸杞、黨參、山藥、熟地、黃芪等燉排骨或牛肉也是不錯的選擇。而年老體弱者則應以補氣補血為主,可吃些雞、魚、肉、蛋等,也可加入人參、紅棗、薏苡仁、山藥、龍眼等做成藥膳食用。
霜降進補最主要的還是健胃補脾,推薦一款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芡實。芡實可健脾補腎、止瀉,符合深秋補脾胃而冬季補腎的中醫(yī)養(yǎng)生理論,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芡實的吃法很簡單,如蝦仁炒芡實、冰糖桂花煮芡實、芡實粥等。不過,吃芡實時要用慢火燉煮至爛熟,細嚼慢咽,方能起到補養(yǎng)身體的作用。一次不能食用太多,以50克為宜。由于芡實具有較強的收澀作用,所以便秘者、尿赤者以及女性產后,皆不宜食用。
對付霜降時節(jié)高發(fā)的胃痛,溫胃散寒是最有效的辦法,可每天吃適量的生花生米(不超過50克),具有溫胃散寒的作用,對養(yǎng)胃也有一定的好處。此外,還可通過穴位按摩來治療胃腸疾病,常用的穴位有中脘穴(位于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4寸處)、天樞穴(臍中旁開2寸處)、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處)。
關鍵詞二? 【護膚】
中醫(yī)護膚要養(yǎng)肺
中醫(yī)認為,秋天護膚要養(yǎng)肺,平時多喝水,少吃冷飲。另外,深秋時節(jié),氣候干燥,要做好皮膚的保濕工作:一是可用蒸汽熏蒸面部或用保濕護膚劑涂于面部;二是多喝豆?jié){、牛奶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戒煙限酒;三是選擇作用溫和的洗面奶,不含酒精成分的化妝水,滋潤但不油膩的日霜及晚霜,有增白效果的軟性面膜等,同時配合使用含有松香油脂酸和維生素A的面部潤膚劑;四是做好皮膚護理,白天做2次面部清潔,外出時要使用有防曬作用的日霜,晚上先用溫水、洗面奶徹底清潔面部皮膚,再用不含酒精的化妝水進一步潔膚及補充水分,然后在面部薄而均勻地涂抹滲透性強的滋潤晚霜,并適當熱敷。
關鍵詞三? 【防病】
重點保護膝關節(jié)
霜降過后,人們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要保護好膝關節(jié),切不可運動過量。膝關節(jié)在遇到寒冷刺激時,血管收縮,血液循環(huán)變差,往往使疼痛加重,故在天冷時應注意保暖,必要時戴上護膝。老年人運動時,不宜做屈膝動作時間較長的運動,要盡量減少膝關節(jié)的負重。
此外,霜降時節(jié),呼吸系統(tǒng)疾病高發(fā),如過敏性哮喘、慢性支氣管炎、上感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保暖。有哮喘病史的人,在天氣變冷、干燥多風的深秋,要注意及時增減衣服,外出時可戴口罩,避免寒氣對呼吸道的刺激。
關鍵詞四【運動】
宜選擇輕松平緩的運動
秋季晝夜溫差變化較大,運動能給身體以良性的刺激,使人的體溫調節(jié)機制不斷處于緊張狀態(tài),有助于提高機體對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統(tǒng)的功能,從而更容易適應進入冬季后的氣候變化。平時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運動,如慢跑、散步、登山、打太極拳等,并適時有度地進行。每次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不宜過度勞累,更不可經常大汗淋漓,使陽氣外泄,耗傷陰津,削弱機體抵抗力。此外,還要保證充足的睡眠。
關鍵詞五 【情志】
收神斂氣緩秋悲
中醫(yī)認為,肺與秋氣相應,肺氣虛者對秋天的氣候變化特別敏感。秋風冷雨,花木凋零,萬物蕭條,常會引起人們的悲秋、凄涼之感,易產生抑郁情緒,所以應注意調攝精神,要保持樂觀開朗、寬容豁達的心態(tài),收神斂氣,保持內心寧靜,以減少季節(jié)變化對精神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