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姍
內(nèi)容摘要:在高中語文詩詞教學中,如何結(jié)合詩詞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是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在筆者看來審美過程就是人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對于古詩詞的鑒賞也是一個由淺層的感性感知到深層的理性飛越的過程。本文試以李清照的《一剪梅》為例,以認識論為據(jù),分析審美的三個層次,旨在為學生清理審美層次,逐步感受詩歌之美。
關鍵詞:審美情趣 認識論 自由
西方古哲說過,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學生接受美的教育,因此作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的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在諸多的語文教育資源中,古詩詞是最好的,因為詩詞本身就是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而藝術就是美的創(chuàng)造。所以通過對古詩詞的鑒賞來提高學生審美情趣是再合適不過的。
在現(xiàn)實教學中,對古詩詞的鑒賞,老師會通過朗誦以情感帶領學生進行賞析,讓學生領悟詩詞文字的含義,了解其中心大意,明了其所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意象的內(nèi)涵等相關知識。這種教學在審美的簡單層次上是對的,學生懂得了詩詞說了什么,也感受到了詩詞的美了,那學生的鑒賞力就提高了。但其實,對于一些領悟力較差的學生而言,問他們美在哪里,為什么美,他們可能就說不出來,或者解釋的不清楚。為什么會這樣?我們分析的眼光,視角是有的,解釋的也很清楚,老師的情感帶動也不謂不強烈,可學生的領悟多是處在表面層次,學后就忘,即使沒忘,也只是表面上的背記,根本談不上審美情趣的激發(fā)與提高。究其原因,是在詩詞的審美上缺乏一種清晰的普遍的無關領悟力的認識論指導。這種能力應該是所有人都具備的,老師要做的就是幫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的認識結(jié)構(gòu),認識過程,提供一個清晰的認識邏輯順序。同時在審美的探析路上,發(fā)現(xiàn)真正的,詩詞背后的契合自身的理念。因此,文章嘗試從人的認識論相關知識方面以《一剪梅》為例,對其審美過程進行分析,深入與展開。
一.審美的感性開端
對于一切認識而言,人的認識最先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的,審美是人認識中的一種,其過程也是如此。如果說人感性認識中的對象是感官中直接呈現(xiàn)的知覺印象的話,那么在審美認識中其對象就是藝術作品本身,在古詩詞鑒賞中表現(xiàn)為詩人所寫的文字,這是最直接的直觀。這種直觀所對應的是兩種視角,一種是詩人視角,另一種審美者視角我們作為審美者通過解讀詩人的直觀來獲取屬于我們關于這首詩的直觀,審美視角的直觀與詩人視角的直觀是不盡相同的,在更多情況下,前者包含后者。直觀又分為兩種,一種隱性直觀,一種顯性直觀。
以李清照的《一剪梅》為例,我們分析詩詞的第一步就是帶領學生了解詩詞中所有的感性材料。首先我們來看隱性直觀,它包括詩人的生活,精神狀況,社會和時代背景等,之所以說它們是隱性的,是因為這些材料可能在藝術作品中并沒有直接呈現(xiàn)給我們,但它們對于我們正確理解詩詞本身又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真正的藝術都是跟現(xiàn)實世界有關的,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因此我們要帶領學生穿越回北宋,此時的北宋雖然外在繁華,但權利層內(nèi)部黨爭不斷,李清照雖生于富裕的官家但經(jīng)歷了家庭巨變,看盡了世間冷暖,而立之年與丈夫身居青州。隨著政治風波的平息,丈夫再次出仕,詩人可卻因為現(xiàn)實原因無法跟隨丈夫一起生活,從而有情人分隔兩地,相思痛苦。
接著就是顯性的感性材料的分析,這一部分的獲取途徑我們跟詩人是一致的,那就是詩人在詞中所體現(xiàn)的她所看到的直觀材料。當我們還沒有運用我們的知性功能的時候,我們對詩詞的知覺就最先開始于這種詩詞中的直觀?!凹t藕”是視覺,“香殘”是嗅覺,“玉簟秋”是觸覺,還有蘭舟,云,雁,月,西樓,花,水,詩人的視角看到這些感性材料,是大自然里的景色,物體,感官中具體現(xiàn)象,詩詞表達的直觀概念是有限的,“因為詩是精粹的語言”[1],當然精粹的語言表達的意味是無限的。同時我們還通過詩人描寫的情節(jié)與動作,直接直觀到詩詞顯現(xiàn)的場景:一個美麗動人的女子,輕提著衣裳,一個人上了小船,她抬頭仰望天空,到了晚上,她在小樓里,月光灑滿大地。這個場景在這個階段還是屬于感性認識的,因為沒有情感的加入。
此外,此首詞的音律,也是屬于這種顯性感性材料的范圍,它們屬于感官中的聽覺。對詞牌的分析,可以讓學生在平仄的抑揚頓挫,韻音回繞中,感受詞與曲的高度統(tǒng)一。
通過詩詞中的顯性感性材料和隱性感性材料的分析,我們提煉出我們對詩詞的感性認識,接著我們要走向?qū)徝赖牡诙健?/p>
二.審美的知性提升
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知性認識,是人認識深化的必然過程。面對雜多的感性材料,人運用自己的知性能力,對感性材料進行統(tǒng)攝,形成判斷。在審美活動中,美當然也不是具體事物,詩人所面對的雜多感性材料,如果沒有知性范疇的統(tǒng)攝就沒有辦法創(chuàng)造出美的境界。在古詩詞的藝術創(chuàng)造中,情感范疇是統(tǒng)攝一切的直觀的審美活動的網(wǎng)結(jié)。情感是詩人的情感,是詩詞創(chuàng)造的起點,也是歸宿。因此在審美的知性層次一開始,情感就是從頭至尾登場的主角。
情感的登場使感性活動中的物象被主體激發(fā)出一種特殊的心靈體驗,使物成為情與景相交融的意象。意象是中國詩詞藝術中最鮮明的特色,其出現(xiàn)跟中國古人,物我合一的哲學觀念有著極大的關系。在《一剪梅》中藕,玉簟,舟,云,月,樓,花,水,詩人選擇的象通過離愁情感的浸潤,成為構(gòu)建整首詞的骨架。詩人的情感與具體的生活行為結(jié)合,就形成了詩詞作品的情境和沖突?!拜p解羅裳,獨上蘭舟,”離愁的情感,讓一個極富有美感的乘舟變成了孤獨的寫照,“月滿西樓”,沒有了離愁,那該是一個多么美好的夜晚,“花自飄零水自流”,有了離愁,才顯露出了詩人的哀傷。最后,意象與情境的結(jié)合構(gòu)成了一個主題為離愁的意境,“在主客體交融,物我兩忘的基礎上,將接受者引向一個超越現(xiàn)實時空,富有形上本體意味的境界中?!盵2]
在知性認識這個環(huán)節(jié),除了把握詩人的情感范疇之外,還要注意把握詩人的想象力。在雜多感性材料面前,詩人的藝術把握是通過想象力的篩選,使主體的情意與感知相一的物象融合在一起。“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在詞中,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力,想象鴻雁傳信,“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移情與想象力的結(jié)合,想象出丈夫跟自己同樣的哀愁,想象相思是一種流動,在眉頭,心頭縈繞不散。詩人的想象力跟知性的情感相融合,形成一種寧靜的狀態(tài),一個完整,清晰的精神體現(xiàn)。
精神的發(fā)展不斷向外部擴張,尋求一種將主觀情感客觀普遍化的力量,這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獨特魅力,也是知性認識所要達到的目的。詩人因某種根植于現(xiàn)實的情感出發(fā),運用知性范疇捕捉到感性現(xiàn)象,從而寄托自己的情感需要。一切的現(xiàn)實生活的,精神上的痛苦束縛都在這種知性提升中消除,詩人因此獲得一種釋放的愉快感,這種愉快感是一種普遍的愉快感,它追尋客觀化,也就是說,它追求傳達給別人,一切人,因著它的悲傷而悲傷,因著它的快樂而快樂。此刻,原本屬于詩人主觀的離愁與相思,仿佛成為了一種客觀的東西,在詩人完成詞作的那一刻,脫離了詩人的主體,成為一種獨立的個體。
而審美者之所以能進入詩人營造的藝術境界[3],是因為無論古今之人心中都有一種需要,我們都有共同的認知結(jié)構(gòu),共同的知性范疇,無論歷史的車輪如何向前,人性中共同的情愫,卻是亙古永恒。
三.審美的理性飛躍
如果說上面的兩次認識層次都是要我們進入到詩人的審美認識之中,那這個最后一個層次,則要求我們跳出詩人所營造的藝術境界[4]。這一躍,來自于知性自身的痛苦涅槃。
知性是要形成一個對象,知性將情感凝聚在一個對象上,但詩人的想象力不斷地突破知性的這種限制,知性無法把握它。詩人的離愁揮之不散,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相思的痛苦,已經(jīng)是泛濫的江河,一發(fā)不可收拾。這時,在審美活動中知性就無能為力。它召喚一種更高,更深的認識能力,那就是理性。理性能力是一種把握無限的能力,它提出理念,理念是一種無限的概念。知性范疇是有限的,它是集中形成一個對象,理念則把所有對象都引向一種無限。通過一種痛苦的激發(fā),調(diào)動人的理性能力去與想象力協(xié)調(diào)。于是產(chǎn)生了更高一層次的一種快感,這就是崇高。
這種崇高包含著詩人綿綿不絕的相思痛苦,引導詩人與道德有一種溝通[5]。在通往尋求解脫的路上,詩人通過自由的審美活動踏上道德的領土,也唯有信仰與利用自由之力,才能調(diào)動起理性力量去超越這種知性不能克服所帶來的痛苦。在這個層次上,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相思的崇高之美,才是以一種開放的姿態(tài),一種無限的暗示,根植于人性柔軟的最深處,超越時空。
四.審美情趣的自由之路
如果說詩詞藝術作品的審美是境界說,那么最基本的就是分此三種境界:感性境界,知性境界,理性境界。通往此三種境界,依靠的是構(gòu)建學生的認識結(jié)構(gòu),以清晰的認識論為基礎,以情感為橋,以自由為翼,方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美育,在人生之路上,且歌且行!
參考文獻
[1]朱自清.古詩十九首釋[M].江蘇:譯林出版社,2015
[2]蔣孔陽、朱立元.美學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何艷勤.淺議古詩詞教學中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J].中學教學參考.2014,(16):15-16
[4]滕敏.淺談古詩詞鑒賞的第一步:讀懂詩[J].語文天地.2018(31):39-40
[5]裔勝東.古典詩詞鑒賞中的“八看”[J].中國民族教育.2017(04):48-50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