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良
摘要:中國戲曲由古代歌舞、說唱藝術和滑稽戲三種藝術形式組成。說唱藝術作為曲藝的基本藝術手段之一,對戲曲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宋金戲曲形成為節(jié)點,主要梳理曲藝和戲曲兩種藝術形式在起源和發(fā)展過程中的異同和聯系。宋代目連戲的演出文本和宋元雜劇的曲式規(guī)范,是戲曲吸收同時期曲藝中“變文”和“諸宮調”形式的突出成果。
關鍵詞:戲曲? 曲藝? 藝術起源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9-0001-03
曲藝與戲曲作為由民間興起后得到廣泛傳播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在傳承和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相似之處;但由于各自的藝術特點不同——曲藝是以口語說唱敘述故事,戲曲是以歌舞演繹故事,在追溯歷史起源方面,必然存在差異。曲藝的歷史,可溯之源長,可證之史短,研究者若從史料方面將其與戲曲相比,難免不夠詳盡。但若從兩者形成的歷史時間進行比較,戲曲藝術卻遠不及曲藝悠久。戲曲藝術形成于宋金時期,成熟于元代初期,而曲藝在現存唐代資料記載以前,已具備相當成熟的藝術形式;曲藝是戲曲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戲曲的起源之一,戲曲是在吸收說唱藝術的演唱技巧、諷刺幽默的表演內容后,與歌舞、滑稽戲相結合,形成綜合性的表演藝術形式。
一、曲藝與戲曲在先秦時期的文化異同
從以往研究資料來看,曲藝的起源并沒有確切的年代,學者僅標注了唐朝作為曲藝信史的開端。但與其他藝術形成之初相同,人類首先是為滿足生存及勞動的需要,才開始進行相關事物的創(chuàng)造。例如,衣服的出現是源于人們自我保護意識,防止身體部位受到傷害;語言的出現是為了彼此交流,表情達意。說唱藝術的出現也是先以實用性為主,是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敘述本民族的歷史文化,歌頌英雄們的豐功偉績,并在人們不斷傳誦過程中,最終形成了固定的表演形式,成為了古老的民族藝術形式之一。因此,學界將說唱藝術的起源劃在了人類文明史前。他們認為,“曲藝是人類在未有文字或出版物之前,口頭傳承歷史與文化的世俗方式的藝術化升華”。在此,曲藝主要被界定為傳承歷史的一種語言工具,它帶有更多的教化意味,主觀的情感表達并不是最初的目的。它所說唱的題材主要出自歷史真實事件,只是在經過幾代人的傳誦中,加入了個人演繹的成分。
戲曲藝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時代。戲曲是以歌舞為主的表現形式,關于古代歌舞的記載,大多可作為戲曲溯源的資料。然而,戲曲與曲藝的差異性主要在于,戲曲藝術的形成需要在文字、作曲、表演、聲樂、器樂演奏、舞蹈雜技等藝術形式已高度成熟后,再將這些藝術形式進行綜合、提煉、加工,使它們統(tǒng)一為戲曲文本服務;而曲藝在說唱技藝與文本的成熟后,就可以建立起較完善的表演體制。所以,即使戲曲藝術的起源可以劃在原始時代,但戲曲藝術具備形成的基本條件,仍在宋金時期。此外,戲曲所融合的歌舞表現形式,自遠古時代起就具有極強烈的情感表達因素。無論是早期全民性的狩獵舞蹈,或是“蠟”“雩”等有關農事的祭祀舞蹈,又或是奴隸制時期為取悅奴隸主所表演的歌功頌德的優(yōu)人樂舞,都含有個人乞求神明、集體狂歡或表達崇敬的意愿,這種舞蹈的表演目的與以最初傳誦歷史為主的說唱有所不同,并沒有教化人心的意味。從自娛娛人性質的歌舞,到教化人心的戲曲,其中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直至宋元時期,由于文人的參與,劇作家的主觀意志借助文本盡數抒發(fā),戲曲創(chuàng)作得以進入到“不關風化體,縱好也枉然”的發(fā)展時期,更多體現其教化作用。
在追溯兩種藝術門類的形成歷史中也可以發(fā)現,先秦時期,兩者存在較多文化同源的現象。其一,在對于俳優(yōu)諷諫的歷史記載,曲藝和戲曲研究人員都表示可以作為藝術形成的文化源頭。曲藝研究者認為曲藝與優(yōu)人諷諫的滑稽表演在方式方法與內容表達方面,可能存在某種關系。因為“優(yōu)人諷諫同后世曲藝的幽默諷刺傳統(tǒng)、寓教于樂傳統(tǒng)、語言風格及藝術構思方式等多有相通”。同時,戲曲研究者認為,“與巫比較,優(yōu)人的藝術是不帶宗教色彩的,是純粹用以娛人的表演藝術……因此,優(yōu)又是最早的職業(yè)演員”。優(yōu)人在滑稽調笑的過程中,既帶有模仿他人行為舉止的裝扮形式,如《史記·滑稽列傳》中“優(yōu)孟衣冠”,優(yōu)孟模仿孫叔敖的穿戴動作、說話神氣,甚至達到楚王無法分辨的地步;同時具備能歌善舞,具有高超的技藝,如《國語·晉語》中“優(yōu)施教麗姬”的記載,優(yōu)施在與里克喝酒時,就是歌舞一曲,暗示里克擇木而棲。這些說明俳優(yōu)的表演綜合多種技藝元素,含有即興成分。其二,在對于古代神話題材的借鑒方面,戲曲研究者認為封建初期的歌舞形式“角抵戲”與民間傳說的蚩尤氏有關。傳說蚩尤氏頭生兩角,在與黃帝大戰(zhàn)時,就是以角抵人,大敗黃帝;曲藝研究者也表示,古代的神話寓言是說書類曲藝創(chuàng)作借鑒的文化源頭之一。
由上可見,曲藝與戲曲藝術在表現特性上具有相通性,兩者之間存在著割不斷的歷史淵源。然而,在創(chuàng)作思維上,口頭傳誦與古代歌舞存在差異??陬^傳誦先于歌舞進入藝術教化的階段,只是由于人類文字的出現,書面記錄取代口頭傳誦,才使得傳誦形式逐步向自娛或娛人的說唱藝術轉變,說唱的內容也從“正史”到“野史”,夾雜著個人情感;戲曲源流中的古代歌舞從始至終都帶有情感成分,也更具程式性特點。
二、曲藝與戲曲在兩漢至宋代時期的發(fā)展差異
從先秦至漢代,關于曲藝的記載雖仍是只鱗片爪,影影綽綽,但根據學者列舉的幾處在古書中類似說唱表演文字描述及“說書俑”的文物圖片,我們可以推斷,曲藝在封建君主專制的兩漢時期,已形成獨立的表現形式,并廣泛流傳于民間。而在當時,戲曲藝術仍孕育在角抵戲、俳優(yōu)、歌舞、西域雜技、說唱藝術等表演形式之中,兩者沒有出現文化同源的現象。漢代初期,民間將角抵戲進一步戲劇化,出現《東海黃公》人與虎的搏斗的規(guī)定情節(jié),雖然仍是以競技為主,但一人扮演黃公,一人扮演老虎,按照故事的規(guī)定,老虎需要被黃公“殺死”,這已經出現了戲劇的雛形。并且,隨著漢代宮廷藝術的發(fā)展,角抵戲進入宮廷與優(yōu)、歌舞同臺演出,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開始初步融合。再加上西域使者的朝貢,將雜技藝術傳入中土,這些藝術現象為戲曲藝術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歷史條件。至此,關于起源異同的比較,由于曲藝表演形式的確立,轉變?yōu)榍嚾绾芜M一步發(fā)展,以及戲曲如何綜合各藝術門類在宋金時期形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