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苗苗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nèi)分泌代謝性疾病,意味著患者并未完全喪失胰島素分泌功能,部分患者因胰島素分泌過多而療效不佳,因此體內(nèi)胰島素相對缺乏。臨床上常用口服藥物刺激胰島素分泌,但效果不明顯。隨著疾病的發(fā)展,患者應該接受胰島素治療。臨床上胰島素種類繁多,如何選擇療效確切的胰島素已成為醫(yī)學界關注的焦點。胰島素泵可模擬正常人胰腺的胰島素分泌模式,24 h 不間斷地向患者輸注微量胰島素,并能在用餐和夜間穩(wěn)定降血糖,避免低血糖。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和人口老齡化,2 型糖尿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的主要發(fā)病機制是胰島素分泌不足和 (或)胰島素抵抗。與傳統(tǒng)藥物治療相比,胰島素泵能模擬正常胰腺組織,快速理想地控制血糖,有效緩解葡萄糖毒性,延緩微血管和大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研究組本院科室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共70 例,隨機分組,對照組的患者給予預混胰島素常規(guī)皮下注射,觀察組患者給予胰島素泵治療。探索預混胰島素皮下注射與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的效果和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科室收治的70 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 例。其中,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1∶14,患病時間2~16 年,平均患病時間(11.24±3.09)年,年齡31~72歲,平均年齡(45.77±8.75)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2∶13,患病時間2.0~16.4 年,平均患病時間(11.12± 3.05)年,年齡31~72 歲,平均年齡(45.21±8.9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預混胰島素常規(guī)皮下注射,采取Novo Nordisk 公司生產(chǎn)的預混胰島素按照0.3 U/(kg·d)劑量,每日早餐與晚餐前30 min 進行皮下注射。連續(xù)治療12 周。
1.2.2 觀察組 給予胰島素泵治療。初始用量是 0.44 U/kg,基礎使用率以及餐前使用率均控制在50%左右,持續(xù)緩慢注射。連續(xù)治療12 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血糖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胰島素用量、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整體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血糖達標,癥狀體征消失;有效:血糖改善,癥狀體征好轉;無效:達不到以上標準??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1]。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糖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胰島素用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血糖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胰島素用量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胰島素用量比較()
表1 兩組血糖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胰島素用量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餐后2 h 血糖、空腹血糖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餐后2 h 血糖、空腹血糖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mmol/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mmol/L)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整體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中顯效12 例,有效14 例,無效9 例,治療總有效率74.29%;觀察組中顯效18 例,有效15 例,無效2 例,治療總有效率94.29%。觀察組整體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285,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fā)生不良反應1 例,發(fā)生率2.86%;對照組發(fā)生不良反應7 例,發(fā)生率20.0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81,P<0.05)。
糖尿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病。隨著糖尿病臨床發(fā)病率的增加,疾病趨于年輕化,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負面影響。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胰島素分泌異常,使血糖水平難以控制。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控制血糖非常重要。隨著疾病的發(fā)展,腎臟、心臟、血管等各臟器都會受累,血糖達標是預防和延緩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重要措施[2]。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其病因與飲食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在臨床治療中,要求通過注射胰島素來控制患者血糖的變化,保證血糖水平的穩(wěn)定。其中,胰島素泵和皮下注射胰島素是兩種常用的注射方式,但療效有顯著差異。通常情況下,胰島素是體外注射的,皮下注射是最常見的。要求患者飯前注射,但低血糖發(fā)生率高。
胰島素泵注射療法也屬于體外注射療法,具有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有研究進行了多次胰島素注射和胰島素注射,在研究結束時,發(fā)現(xiàn)對照組和研究組在空腹血糖時間和胰島素用量上有顯著差異。根據(jù)分析,治療方案要求患者每天接受多次治療,會使患者難以堅持,出院后血糖控制不佳。也有學者指出,多次注射胰島素會引起夜間低血糖和黎明現(xiàn)象[3,4]。
相比之下,胰島素泵可以精準控制胰島素基礎用量,避免餐后高胰島素血癥,縮短胰島素“延遲時間”,大大降低低血糖發(fā)生率。同時研究還還發(fā)現(xiàn),研究組治療血糖所需的胰島素用量相對較少,縮短了胰島 β 細胞功能改善的時間,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因此,認為胰島素泵具有以下優(yōu)點:①模擬正常生理胰島素分泌模式,設定晝夜基本量[5];②在用餐時設置大劑 量,餐后增加劑量;③縮短胰島素的“延遲時間”。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我國2 型糖尿病發(fā)病率與日俱增。隨著疾病的發(fā)展,可能會出現(xiàn)更多的并發(fā)癥,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臨床上,口服降糖藥主要用于治療,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應用價值,但效果并不顯著[6,7]。當患者的血糖控制不達標時,需要胰島素治療。
胰島素泵注射胰島素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皮下注射胰島素,既能控制血糖水平,又能避免低血糖的發(fā)生。而其中,預混胰島素屬于雙效胰島素制劑,具有改善進餐時間和基礎胰島素的作用,但短效和中效均有峰值,容易引起患者血糖波動。因為患者每天飯前注射,中效高峰可能出現(xiàn)在清晨或夜間,導致夜間低血糖,體內(nèi)胰島素拮抗激素分泌過多[8,9]。而采用胰島素泵進行操作,在糖尿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選擇胰島素泵持續(xù)注射胰島素可以有效增強血糖控制效果,減少低血糖的發(fā)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患者的康復,其治療安全性突出、見效快、操作簡單、易于掌握、易于調(diào)整劑量、易于患者接受,低血糖發(fā)生率低且輕微,劑量易掌握[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血糖恢復正常時間(7.21±1.23)d、住院時間(12.21±1.25)d 均短于對照組的(12.56±2.91)、(15.56±2.21)d,胰島素用量(38.19± 2.51)U/d 低于對照組的(49.25±3.18)U/d,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餐后2 h 血糖、空腹血糖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整體治療總有效率94.29%高于對照組的74.29%,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285,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86%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81,P<0.05)。
綜上所述,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的效果優(yōu)于預混胰島素皮下注射的患者,且用藥的安全性明顯提高,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