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秋菊,金順德,曹亮,韓娟
蘇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肛腸科,江蘇蘇州215101
直腸癌(RC)為消化道常見惡性腫瘤,具有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點。對于早中期RC 患者,根治性切除術為其首選治療方案;但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機體應激明顯,對免疫功能及腸道屏障功能(GBF)損傷大,從而影響患者術后恢復[1-3]。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LRR)具有手術入路清晰、視覺放大、腹腔內無盲區(qū)等優(yōu)勢,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已得到證實[4-6]。但是,LRR 對RC 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GBF 影響方面是否較傳統(tǒng)術式有優(yōu)勢尚缺少研究論證。本研究選取我院RC 患者85 例為研究對象,旨在從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GBF 方面分析LRR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經(jīng)蘇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我院2017年8月—2019年12月收治的RC 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RC 診斷標準,且經(jīng)腸鏡活檢、病理檢查確診;②符合手術指征,身體素質良好,可耐受手術;③無凝血系統(tǒng)疾??;④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腫瘤直徑>5 cm;②術前行放化療;③遠處轉移;④合并自身免疫性疾??;⑤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⑥術前存在明顯感染;⑦有腹部手術史。共收集符合標準患者85例,按簡單隨機化法分為觀察組42例、對照組43例。觀察組男22 例、女20 例,年齡(58.72 ± 4.31)歲,腫瘤位于直腸上部13例、中部20例、下部9例,腫瘤直徑(3.24 ± 0.58)cm,Dukes分期A 期1例、B期20例、C期19例、D 期2例,分化程度為低分化10 例、中分化21 例、高分化11例;對照組男23 例、女20 例,年齡(60.01 ± 4.09)歲,腫瘤位于直腸上部12 例、中部22 例、下部9 例,腫瘤直徑(3.41 ± 0.52)cm,Dukes 分期A 期2 例、B期19 例、C 期21 例、D 期1 例,分化程度為低分化9例、中分化22 例、高分化12 例,兩組性別、年齡及腫瘤位置、大小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觀察組實施LRR治療。消毒鋪巾,氣管插管全麻,取改良截石位;于臍環(huán)上緣行手術切口,長度為2~3 cm;建立CO2氣腹,壓力范圍為12~15 mmHg。置入腹腔鏡,于腹直肌外側左右麥氏點各行一個切口,分別置入超聲刀、分離鉗;切開結腸左側腹膜,自根部離斷,解剖后腸系膜下動脈、靜脈。操作時注意保護重要血管,銳性分離臟層、壁層直腸系膜;腫瘤距肛門≤8 cm、>8 cm 者分別于腫瘤遠端3 cm、5 cm處劃定預切緣;使用500 mL無菌蒸餾水經(jīng)肛門對遠處腸腔進行清潔,于預切緣處切斷腸腔;在左側腹直肌外側穿刺孔處做一長約5 cm 縱向切口,將離斷的腸道、系膜拉至腹外,在腫瘤上緣擬切口處切斷乙狀結腸(至少距腫瘤上緣10 cm);消毒后吻合腸段,放回腹腔,吻合口旁放置引流管。對照組實施開腹手術。常規(guī)消毒鋪巾,氣管插管全麻,取截石位。取下腹部正中切口向右繞臍,長約15 cm,依據(jù)TEM 原則清掃直腸系膜靜脈血管根部淋巴結,結扎血管根部,切除全直腸系膜;腫瘤遠端3~5 cm 處以棉線結扎,剔除肛門及近端腸管造瘺,經(jīng)肛門以碘伏對腸腔進行沖洗,置入吻合器,行結腸、原肛管吻合。
1.3 手術及并發(fā)癥情況觀察 記錄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進食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等手術情況,以及腸梗阻、吻合口瘺、尿潴留、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情況。
1.4 血清免疫球蛋白及GBF 指標檢測方法 分別于術前及術后1、3 d 取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3 mL,室溫靜置30 min;以3 5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取上層血清。采用AU5811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以免疫比濁法測定免疫球蛋白G(IgG)、IgM、IgA,試劑盒購自上海江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GBF 指標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谷氨酰胺(Gln),試劑盒購自上??迫A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 s 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及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兩組手術情況見表1。觀察組術后并發(fā)腸梗阻、尿潴留、切口感染各1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14%;對照組術后并發(fā)腸梗阻3例、尿潴留4例、切口感染3例、吻合口瘺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5.58%;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降低(P<0.05)。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 42 43術中出血量(mL)106.53 ± 22.61*169.17 ± 28.50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枚)14.29 ± 3.15 13.54 ± 2.46手術時間(min)164.72 ± 36.04 152.35 ± 38.79下床活動時間(d)1.84 ± 0.27*2.92 ± 0.31肛門排氣時間(d)2.07 ± 0.45*2.86 ± 0.62進食時間(d)3.25 ± 0.68*4.76 ± 0.83住院時間(d)8.04 ± 1.85*9.82 ± 2.14
2.2 兩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g/L,±s)
表2 兩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g/L,±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點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術前術后1 d術后3 d對照組術前術后1 d術后3 d n 42 43 IgG 11.57 ± 2.26 9.56 ± 0.94*#8.22 ± 0.78*#11.79 ± 2.34 10.51 ± 1.36*9.34 ± 1.13*IgM 1.65 ± 0.30 1.24 ± 0.18*#1.05 ± 0.14*#1.71 ± 0.35 1.43 ± 0.23*1.26 ± 0.19*IgA 1.78 ± 0.34 1.47 ± 0.22*#1.23 ± 0.16*#1.86 ± 0.38 1.59 ± 0.26*1.40 ± 0.21*
2.3 兩組血清GBF指標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GBF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血清GBF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點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術前術后1 d術后3 d對照組術前術后1 d術后3 d n 42 43 D-乳酸(mg/L)2.96 ± 0.51 4.21 ± 0.73*#3.36 ± 0.63*#3.04 ± 0.62 5.26 ± 1.15*4.24 ± 0.72*DAO(U/mL)1.57 ± 0.16 3.52 ± 0.37*#2.32 ± 0.26*#1.62 ± 0.23 3.85 ± 0.49*3.04 ± 0.30*Gln(μmol/L)632.28 ± 54.29 518.04 ± 41.69*#565.93 ± 48.45*#642.65 ± 60.27 473.42 ± 35.07*522.87 ± 42.92*
RC起病較為隱匿,隨著病情進展會擴散、轉移,累及多個組織器官[7-8]。RC 治療的關鍵在于完整切除腫瘤及周圍組織、直腸系膜,徹底清掃淋巴結。開腹術為既往治療RC 的金標準,能有效切除病灶,抑制病情進展,效果確切,但對機體損傷較大,預后恢復效果欠佳[9]。
本研究將LRR 用于RC 患者,發(fā)現(xiàn)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術后恢復時間縮短,與劉作民[10]研究報道結論相符。以上均證實,LRR 治療可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促進術后恢復,減少并發(fā)癥。其原因為腹腔鏡具有視覺放大效應,鏡下視野無盲區(qū),可多角度辨別病變部位,清晰辨認盆腔自主神經(jīng)、血管、輸尿管等,減少術中損傷及術后應激反應,減少術中出血量,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程度,利于促進術后恢復;手術創(chuàng)傷輕,術后可早期下床活動,也利于減少尿潴留發(fā)生;且術中以小切口入腹,減少對腹腔臟器干擾,降低切口感染風險;術后愈合快,有利于降低吻合口瘺發(fā)生概率;創(chuàng)傷輕,術后恢復快,感染發(fā)生率低,也利于減輕腸黏連與腸道炎癥,降低腸梗阻發(fā)生風險。
手術創(chuàng)傷可造成機體產(chǎn)生明顯應激反應及代謝功能紊亂,抑制機體免疫功能,致使免疫球蛋白表達降低;而免疫球蛋白低表達可影響機體防御能力,不利于術后恢復[12]。IgG、IgM、IgA 為免疫球蛋白指標,可與抗原結合,激活補體并促進吞噬功能,在機體發(fā)揮體液免疫的作用[14-15]。本研究顯示,兩組術后1、3 d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均較術前降低,可見兩種術式均對患者造成損傷,但觀察組變化幅度較小,表明LRR 的對機體免疫功能影響小。分析其原因在于,腹腔鏡手術操作在相對密閉的環(huán)境中進行,與外界空氣接觸少,有利于降低腹腔內污染風險;且術中對臟器牽拉較少,腹膜損傷輕微,有利于降低機體免疫損傷。這也是觀察組術后恢復快、并發(fā)癥少的重要原因。
此外,GBF能有效預防RC及其他消化器官腫瘤患者機體受病原微生物及毒素感染、損傷,是機體天然免疫屏障,對保證患者身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16]。D-乳酸、DAO、Gln 為GBF 有關指標。其中,D-乳酸為腸道細菌代謝產(chǎn)物,在腸黏膜通透性提高時,其可大量釋放入血,水平與腸道屏障功能呈負相關[17-18];DAO 為一種分布在小腸腸黏膜的酶,在腸缺血時由于腸黏膜細胞損傷可導致其大量釋放入血,可有效反映腸黏膜損傷[19];Gln 是一種存在于肌肉內的氨基酸,可加速腸道功能恢復,提高腸黏膜屏障功能[20]。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術后血清D-乳酸、DAO 水平、Gln 水平均降低,但腹腔鏡手術患者變化幅度更小。分析其原因為直腸癌根治術均會對腸黏膜組織造成損傷,從而破壞患者腸道屏障功能;但LRR 無需開腹,對腸黏膜組織結構的破壞相對較小,對GBF 的影響減輕;同時,患者腸道屏障功能損傷小,也利于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患者恢復。但需注意的是,LRR 操作精細,學習周期較長,且鏡下操作缺少觸覺,因此要求術者具備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以確保手術質量;若術中出現(xiàn)腫瘤破裂,則需及時中轉開腹手術,避免盲目追求微創(chuàng)。同時本研究體會到:LRR 可提供更好術野,尤其是男性低位RC 患者更便于操作;可實現(xiàn)全直腸系膜切除,包括側韌帶斷離、骶前分離等,解剖層次清楚,易實現(xiàn)病灶環(huán)周切緣、遠端切緣;更好貫徹病灶非接觸原則。
綜上可知,LRR 能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量,縮短RC 患者術后康復時間,減輕免疫及GBF 損傷,減少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