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冰 洪 滔
根尖周炎是一類發(fā)生于根尖周組織的炎癥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病原菌及相關代謝產(chǎn)物與宿主免疫系統(tǒng)相互作用而導致[1-2]。人牙周膜干細胞(hPDLSCs)是一組來源于牙周膜的間充質(zhì)干細胞,具有分化為成骨細胞、成纖維細胞和牙齒成牙骨質(zhì)細胞的多能性[3-4]。根尖周炎時,牙周優(yōu)勢菌脂多糖(LPS)對根尖周軟硬組織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降低hPDLSCs 的成骨分化能力[5],然而其相關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同時,研究發(fā)現(xiàn)活性氧(ROS)與骨代謝紊亂性疾病密切相關[6]。黃酮類小分子白楊黃素,化學名為5,7-二羥基黃酮,具有顯著的抗病毒、抗過敏、抗腫瘤的作用[7]。研究證實,白楊黃素能夠促進成骨細胞系MC3T3-E1 成骨分化相關基因的表達[8]。然而關于白楊黃素對炎癥微環(huán)境下牙周膜干細胞的成骨分化的影響鮮有報道。P.g LPS 是革蘭陰性細菌牙齦卟啉單胞菌細胞壁中具有特殊結構的脂質(zhì)成分,為牙周病重要毒力因子,使牙周膜干細胞成骨能力降低[9]。本實驗采用P.g LPS 模擬hPDLSCs 炎癥氧化應激環(huán)境,通過檢測ROS、抗氧化及成骨因子mRNA 表達水平,探討白楊黃素對炎癥環(huán)境狀態(tài)下hPDLSCs 成骨分化能力的影響。
1.1 臨床根尖周炎組織樣本 選擇2017 年8 月—2017 年12 月就診于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牙體牙髓門診的患者,其無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3 個月內(nèi)未服用抗生素及抗氧化劑,反復進行完善的根管治療后病變未愈合,且牙周探診深度<3mm,無牙根縱裂,欲行根尖手術的單根牙20 顆。
1.2 主要試劑儀器 牙齦卟啉單胞菌脂多糖(P.g LPS,批號SMB00610,Sigma,美國);α-MEM 培養(yǎng)基(批號12492-013,Gbico 公司,美國);Ⅰ型膠原酶(批號17100-017,Invitrogen 公司,美國)、Dispase 酶(批號354235,HyClone 公司,美國);白楊黃素(純度:≥98%,批號480-40-01,上海西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MTT 試劑盒(ALP,批號CGD-1,Sigma 公司,美國);堿性磷酸酶活性測試試劑盒(批號A059-2,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Trizol(批號15596-026,Invitrogen 公司,美國);PrimeScriptTM RT 試劑盒(批號RR036A,TaKaRa,日本);SYBR-Green Real time PCR MIX(批號RR820A,TaKaRa,日本);酶標分析儀(1681130A,Bio-Rad,美國);倒置顯微鏡(IX73 熒光,Olympus 公司,日本);實時熒光定量PCR 儀(QuantStudio 7 Flex,賽默飛,美國)。
1.3 分離和培養(yǎng)hPDLSCs 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取根中1/3 牙周膜組織,加入3g/L 的Ⅰ型膠原酶和4g/L的Dispase 酶,37℃消化1h。終止消化,將分離的細胞平鋪于6 孔板中,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α-MEM培養(yǎng)液2mL,37℃、體積分數(shù)5%CO2孵箱中,靜置培養(yǎng)。每3 天換液1 次,棄去未貼壁的細胞。待細胞鋪滿6 孔板底80%后,傳代,實驗均取第4~7 代細胞進行后續(xù)實驗。
1.4 成脂誘導 將1×105個hPDLSCs 接種在6 孔培養(yǎng)皿中,次日換成脂誘導液(100nmol/L 地塞米松、10mg/L 胰島素、0.5mmol/L 3-異丁基-1-甲基黃嘌呤、50mmol/L 吲哚美辛、α-MEM 培養(yǎng)基)進行誘導,每3 天換液1 次。21 天后進行油紅染色,倒置顯微鏡下觀察是否有脂滴形成。
1.5 成骨誘導 將1×105個hPDLSCs 以成骨誘導液(含50mg/L 抗壞血酸、1μmol/L 地塞米松、3mmol/L β甘油磷酸鈉)培養(yǎng)。每3 天換液1 次。連續(xù)誘導21 天后進行茜素紅染色,觀察礦化結節(jié)形成。
1.6 流式細胞術鑒定hPDLSCs 表面標記物 取第4代hPDLSCs,細胞密度調(diào)至2×109/L;將細胞分裝于EP 管中,加入相應的抗體2μL,室溫避光孵育1h,離心棄上清后冷PBS 洗3 次,用500μL 含10%胎牛血清的PBS 重懸,4℃避光保存。用流式細胞儀檢測Stro-1、CD146、CD29、CD105、CD34、CD45 表面標記物的表達情況。
1.7 MTT 檢測不同濃度P.g LPS 及白楊黃素對hPDLSCs 增殖活力的影響 將第4 代hPDLSCs,以3×103個/孔接種于96 孔板,常規(guī)培養(yǎng)條件下培養(yǎng)24h 后,對照組細胞用α-MEM 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P.g LPS組分別加入1、10、100、1000ng/mL P.g LPS 的α-MEM 培養(yǎng)基繼續(xù)培養(yǎng)24、48、72、96h。此外,白楊黃素對hPDLSCs 增殖活力的影響,細胞以3×103個/孔的密度接種于96 孔板24h 后,用白楊黃素(0.1、0.4、1.6、6.25、25、50、100μmol/L)分別作用細胞48、96h。各組到達實驗時間節(jié)點后,加入MTT,孵育4h 后加入DMSO 溶解結晶,并室溫下振蕩15min,于酶標儀檢測OD 值,取5 孔平均值進行分析。
1.8 白楊黃素對P.g LPS 介導hPDLSCs 的ROS 及抗氧化應激因子表達的影響 將第4 代細胞按1×105個/孔接種于6 孔板常規(guī)培養(yǎng)至貼壁。貼壁后,將常規(guī)培養(yǎng)液置換為成骨誘導液,將細胞分為成骨誘導組及1000ng/mL P.g LPS+成骨誘導組。誘導培養(yǎng)24、48、72、96h 后,取細胞培養(yǎng)液按ROS 檢測試劑盒的使用說明檢測ROS 的含量。收集細胞,提取RNA,q-PCR 檢測錳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銅鋅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和過氧化氫酶(CAT)mRNA表達。在此研究基礎上,將第4 代細胞按1×105個/孔接種于6 孔板常規(guī)培養(yǎng)至貼壁。將常規(guī)培養(yǎng)液更換為成骨誘導液,將細胞分為成骨誘導組:10% FBS 的成骨誘導液普通條件培養(yǎng);P.g LPS+成骨誘導液組:1000ng/mL P.g LPS 的10% FBS 的成骨誘導液培養(yǎng)組;白楊黃素+成骨誘導液+P.g LPS 組:25μmol/L 白楊黃素+1000ng/mL P.g LPS 的10% FBS 的成骨誘導液培養(yǎng)液,作用72h 后,再次檢測白楊黃素對P.g LPS 介導hPDLSCs 的ROS 及抗氧化應激因子表達。
1.9 白楊黃素對P.g LPS 介導hPDLSCs 的ALP 活性及成骨分化因子表達的影響 將第4 代細胞按1×105個/孔接種于6 孔板常規(guī)培養(yǎng)至貼壁。將細胞分為三組,分別為常規(guī)10% FBS 的α-MEM 培養(yǎng)液培養(yǎng)組;10% FBS 的成骨誘導液培養(yǎng)組;1000ng/mL P.g LPS 的10% FBS 的成骨誘導液培養(yǎng)組。分別于第3、7、14 天按ALP 活性檢測試劑盒的使用說明檢測ALP 活性。收集細胞,提取細胞總RNA,q-PCR 檢測細胞Runt 相關轉(zhuǎn)錄因子2(RUNX2)、鋒指結構轉(zhuǎn)錄因子(OSX)、ALP 和骨鈣素(OCN mRNA)表達。在此研究基礎上,將第4 代細胞按1×105個/孔接種于6孔板常規(guī)培養(yǎng)至貼壁。將常規(guī)培養(yǎng)液更換為成骨誘導液,將細胞分為成骨誘導組:10% FBS 的成骨誘導液普通條件培養(yǎng);P.g LPS+成骨誘導液組:1000ng/mL P.g LPS 的10% FBS 的成骨誘導液培養(yǎng)組;白楊黃素+成骨誘導液+P.g LPS 組:25μmol/L 白楊黃素+1000ng/mL P.g LPS 的10% FBS 的成骨誘導液培養(yǎng)液,作用72h 后,再次檢測白楊黃素對P.g LPS介導hPDLSCs 的ALP 活性及成骨分化因子表達。
1.10 q-PCR 以Trizol 試劑提取P.g LPS 或白楊黃素處理細胞總RNA,按照反轉(zhuǎn)錄試劑盒說明書將RNA 反轉(zhuǎn)錄成互補脫氧核糖核酸(complementary DNA,cDNA),然后按試劑說明書進行PCR 擴增,反應在實時熒光定量PCR 儀上進行。PCR 反應條件為預變性95℃,0.5min,1 個循環(huán);變性95℃,0.05s,退火60℃,34s,延伸95℃,0.15s,共40 個循環(huán),終延伸60℃,1min。之后采用2-ΔΔCt法計算目的基因MnSOD、Cu/ZnSOD、CAT、RUNX2、OSX、ALP、OCN 相 對 表 達量,各基因引物序列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見表1。
表1 實時熒光定量PCR 引物序列
1.11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 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兩個獨立樣本的LSD-t 檢驗,多組間樣本比較應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進行統(tǒng)計分析;P<0.05 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流式細胞術檢測hPDLSCs 采用酶解組織消化培養(yǎng)的原代細胞,3~7 天即有細胞由組織周圍爬出。進一步以有限稀釋法獲得較為純化的hPDLSCs。該細胞呈紡錘型,旋渦狀生長。成脂誘導21 天,發(fā)現(xiàn)紅色脂滴(見圖1A)。成骨誘導21 天后,茜素紅染色hPDLSCs 形成紅色礦化結節(jié)(見圖1B)。流式細胞儀結果顯示,第4 代hPDLSCs 表面抗原Stro-1、CD146、CD29、CD105 均為陽性,CD34、CD45 均為陰性(見圖1C)。
圖1 分離和鑒定牙周膜干細胞
2.2 P.g LPS 對hPDLSCs 增殖能力的影響 MTT 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1000ng/mL P.g LPS 在作用72、96h 后,hPDLSCs 增殖能力隨之減弱(P 均<0.05)。因此,本研究選用1000ng/mL P.g LPS 作用hPDLSCs 進行后續(xù)實驗。見表2。
表2 P.g LPS 對hPDLSCs 增殖能力的影響(OD 值,±s)
表2 P.g LPS 對hPDLSCs 增殖能力的影響(OD 值,±s)
注:對照組為PBS 處理24h;P.g LPS A 組為1ng/mL P.g LPS 分別處理24、48、72、96h;P.g LPS B 組為10ng/mL P.g LPS 分別處理24、48、72、96h;P.g LPS C 組為100ng/mL P.g LPS 分別處理24、48、72、96h;P.g LPS D 組為1000ng/mL P.g LPS 分別處理24、48、72、96h;P.g LPS為牙齦卟啉單胞菌脂多糖;hPDLSCs 為人牙周膜干細胞;OD 為光密度;與對照組同期比較,aP<0.05;與同組作用24h 時比較,bP<0.05
2.3 白楊黃素對hPDLSCs 活力的影響 與白楊黃素對照組比較,50 和100μmol/L 的白楊黃素處理hPDLSCs 48、96h 后顯著降低hPDLSCs 增殖活性(P均<0.05);因此,本研究選用25μmol/L 的白楊黃素處理hPDLSCs 進行后續(xù)實驗,見表3。
表3 白楊黃素對hPDLSCs 細胞活力的影響(%,±s)
表3 白楊黃素對hPDLSCs 細胞活力的影響(%,±s)
注:白楊黃素對照組為PBS 分別處理48、96h;白楊黃素A 組為0.1μmol/L 白楊黃素分別處理48、96h;白楊黃素B 組為0.4μmol/L白楊黃素分別處理48、96h;白楊黃素C 組為1.6μmol/L 白楊黃素分別處理48、96h;白楊黃素D 組為6.25μmol/L 白楊黃素分別處理48、96h;白楊黃素E 組為25μmol/L 白楊黃素分別處理48、96h;白楊黃素F 組為50μmol/L 白楊黃素分別處理48、96h;白楊黃素G 組為100μmol/L 白楊黃素分別處理48、96h;與白楊黃素對照組比較,aP<0.05
2.4 白楊黃素對P.g LPS 介導hPDLSCs 氧化應激的影響 ROS 含量檢測結果顯示,與成骨誘導液培養(yǎng)細胞比較,P.g LPS 作用的細胞ROS 含量顯著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nSOD、Cu/ZnSOD和CAT mRNA 表達水平在72、96h 明顯降低(P<0.05),見表4。
表4 P.g LPS 介導hPDLSCs 的ROS、MnSOD、Cu/ZnSOD 和CAT mRNA 表達的影響(±s)
表4 P.g LPS 介導hPDLSCs 的ROS、MnSOD、Cu/ZnSOD 和CAT mRNA 表達的影響(±s)
注:ROS 為活性氧;MnSOD 為錳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 為銅鋅超氧化物歧化酶;CAT 為過氧化氫酶;與成骨誘導液組同期比較,aP<0.05
此外,P.g LPS+成骨誘導液+白楊黃素組與P.g LPS+成骨誘導液組比較,白楊黃素顯著逆轉(zhuǎn)氧化應激因子的表達(P 均<0.05)。見表5。
表5 白楊黃素對P.g LPS 介導hPDLSCs 的ROS、MnSOD、Cu/ZnSOD 和CAT 表達的影響(±s)
表5 白楊黃素對P.g LPS 介導hPDLSCs 的ROS、MnSOD、Cu/ZnSOD 和CAT 表達的影響(±s)
注:ROS 為活性氧;MnSOD 為錳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 為銅鋅超氧化物歧化酶;CAT 為過氧化氫酶;與成骨誘導液組比較,aP<0.05;與P.g LPS+成骨誘導液組比較,bP<0.05
2.5 白楊黃素對P.g LPS 介導的hPDLSCs 成骨分化的影響 在成骨誘導液作用hPDLSCs 第7、14 天,ALP mRNA 檢測結果顯示,成骨誘導液組ALP 含量顯著高于α-MEM 培養(yǎng)液組(P<0.05);與成骨誘導液組比較,P.g LPS+成骨誘導液組ALP mRNA 顯著降低(P<0.05)。PCR 結果顯示,與α-MEM 培養(yǎng)液組比較,3、7、14 天成骨誘導液組RUNX2、OSX、OCN 和ALP 活性表達水平顯著升高(P 均<0.05);P.g LPS+成骨誘導液組RUNX2、OSX、OCN 和ALP 活性表達水平顯著低于成骨誘導液組(P 均<0.05)。見表6。
表6 P.g LPS 介導hPDLSCs 對成骨分化基因表達水平的影響(±s)
表6 P.g LPS 介導hPDLSCs 對成骨分化基因表達水平的影響(±s)
注:RUNX2 為Runt 相關轉(zhuǎn)錄因子2;OSX 為鋅指結構轉(zhuǎn)錄因子;ALP 為堿性磷酸酯酶;OCN 為骨鈣素;與α-MEM 培養(yǎng)液組比較,aP<0.05;與成骨誘導液組比較,bP<0.05
與P.g LPS+成骨誘導液組比較,P.g LPS+成骨誘導液+白楊黃素組RUNX2 和OSX mRNA 表達顯著升高(P 均<0.05),OCN 和ALP mRNA 表達水平,雖呈現(xiàn)一定的升高趨勢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7。
表7 白楊黃素對P.g LPS 介導的hPDLSCs 細胞RUNX2、OSX、OCN、ALP mRNA 表達水平的影響(±s)
表7 白楊黃素對P.g LPS 介導的hPDLSCs 細胞RUNX2、OSX、OCN、ALP mRNA 表達水平的影響(±s)
注:RUNX2 為Runt 相關轉(zhuǎn)錄因子2;OSX 為鋅指結構轉(zhuǎn)錄因子;ALP 為堿性磷酸酯酶;OCN 為骨鈣素;與成骨誘導液組比較,aP<0.05;與P.g LPS+成骨誘導液組比較,bP<0.05
根尖周炎是口腔中常見的炎癥性骨疾病。研究顯示,根尖周炎發(fā)病過程中牙槽骨的損傷程度與ROS 水平密切相關[10]。ROS 是細胞呼吸代謝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類含有超氧離子化學物的總稱,化學性質(zhì)活潑。在細菌感染過程中,宿主細胞會產(chǎn)生大量ROS,在機體細胞信號傳導、組織代謝以及炎癥性疾病的組織損傷過程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11]。一方面O2-、H2O2和NO 等超氧離子的產(chǎn)生能夠調(diào)控宿主體內(nèi)的免疫細胞識別、消滅病原菌,成為宿主抵抗病原菌感染的關鍵分子;另一方面它們通過直接氧化病損區(qū)正常組織細胞內(nèi)的蛋白質(zhì)、DNA、RNA 及細胞膜內(nèi)的脂質(zhì)成分從而破壞細胞結構、抑制線粒體功能等途徑間接激活細胞內(nèi)的凋亡信號通路,導致細胞凋亡,從而造成病損區(qū)的組織氧化損傷[12]。隨著根尖周炎病程的發(fā)展,效應細胞內(nèi)線粒體功能出現(xiàn)紊亂,導致機體應激性地上調(diào)效應細胞內(nèi)ROS 的水平,對牙周軟硬組織造成嚴重破壞[13-14]。研究表明,患者通過牙周基礎治療有效改善牙周狀況的同時,患者血漿中ROS 水平將會顯著下降[15],進一步提示ROS 與根尖周炎病損區(qū)的骨組織損傷密切相關。因此,我們推測在根尖周炎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ROS 是重要的炎癥介質(zhì),有效清除過量的ROS 在根尖周炎的損傷修復中可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hPDLSCs 為牙周組織中的成體干細胞,其在外界刺激或疾病狀態(tài)下,通過不斷增殖分化維護牙周組織穩(wěn)態(tài)及骨再生修復。在本研究中,應用P.g LPS處理hPDLSCs,發(fā)現(xiàn)1000ng/mL 的P.g LPS 作用hPDLSCs 72 和96h 后均顯著降低細胞增殖活性;另一方面,隨著作用時間增長,P.g LPS 顯著增加hPDLSCs 的ROS 含量水平,及顯著地降低MnSOD、Cu/ZnSOD、CAT、RUNX2、OSX、OCN 和ALP mRNA表達水平。此外,MnSOD、Cu/ZnSOD 和CAT 被認為是機體清除ROS 的重要調(diào)節(jié)酶[16]。RUNX2 是骨形成的核心基因,是間充質(zhì)干細胞成骨分化的重要指標[17]。OSX 與成骨細胞分化和骨形成相關的特異性轉(zhuǎn)錄因子,只在發(fā)育的骨組織中特異性表達[18]。OCN 為存在于骨組織中豐富的非膠原蛋白,是骨代謝及骨細胞活性的特異性指標,其表達量反映骨形成的速率[19]。ALP 是參與骨等礦化組織代謝以及再生的特異性酶[19]。上述結果表明P.g LPS 作用hPDLSCs 引起ROS的增加,可能是導致hPDLSCs 成骨分化能力降低,促進骨組織損傷的重要原因之一。
筆者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白楊黃素能夠顯著促進成骨細胞系MC3T3-E1 細胞的成骨向分化過程[8]。此外,本實驗結果表明,白楊黃素顯著降低P.g LPS 介導的hPDLSCs 細胞ROS 含量,并增強MnSOD、Cu/ZnSOD 和CAT mRNA 表達水平。同時,白楊黃素對成骨基因RUNX2、OSX、OCN 和ALP 表達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說明白楊黃素可能通過干預ROS 的產(chǎn)生促進hPDLSCs 的成骨分化潛能,但白楊黃素具體作用機制尚有待進一步實驗驗證。
綜上所述,白楊黃素對P.g LPS 介導hPDLSCs的ROS 產(chǎn)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促進hPDLSCs 的成骨分化因子表達水平,從而改善根尖周炎病情。提示白楊黃素可能作為根尖周炎的治療用藥;然而,在炎癥環(huán)境下,其增強hPDLSCs 成骨分化能力具體的分子機制仍有待進一步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