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李君
十多年前,為了解決家長下班晚而學生放學早導致無人接送和看管的難題,廣東省深圳市社區(qū)主導的“四點半學?!蓖泄芊照Q生,服務內容主要是看管學生做作業(yè)、休息,并進行作業(yè)答疑,服務目標以學生人身安全為主。2017年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深圳市“四點半學?!敝麝嚨亻_始從社區(qū)轉向學校,課后服務內容從看管學生、作業(yè)答疑轉向“四點半課程”,學校的學生社團、興趣小組、校本課程等第二課堂內容開始融入“四點半課程”,內容變得豐富多樣,但融入模式簡單粗放,呈現拼盤式特征,“五育”割裂、學科離散、課程譜系不成型,課程品質不高。2020年深圳市部分學校開始試點課后延時服務工作,整合各類第二課堂課程,形成課程譜系和特色,積累了先進經驗。2021年年初,深圳市出臺《深圳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后服務實施意見》,正式在全市所有義務教育學校實施。
從課后托管的社區(qū),到開展“四點半課程”的學校,再到課后延時服務,可以窺見,課后延時服務的主體從社會回歸學校,內容逐漸課程化,形式凸顯整合性,服務費用由財政全額負擔,體現出公益普惠性原則。課后延時服務的內涵,已不是簡單低效的托管看護,而是立足學生個性化、綜合化、立體化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之舉。
從課后服務延時課程角度總結,“五育融合”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單課單育,例如只在單一智育類課程中育智;第二重,綜合課程多育,例如在跨學科綜合課程中育智、育勞、育美等;第三重,單課程多育,例如在單一的數學校本課程中育智、育德、育美等。如果學校停留在第一重境界,就只能通過整體課程對五育的全覆蓋,來實現粗放的五育融合。如果只到達第二重境界,學校能夠將五育較好地融合,但在分科課程大行其道的環(huán)境下,綜合課程的種類和數量會受到限制,削弱五育融合的力度。如果到達第三重境界,通過深度的研究和深厚的教學藝術滲透,突破難點,實現單課程的多育融合,則能全方位、高水平實現五育融合,抵達高超之境。筆者學校立足一、二重境界,努力到達了第三重境界,并在此基礎上實踐,提煉了“五育融合”的策略。
課程是課后延時服務的載體。學校課后延時服務課程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有缺陷,缺邏輯。例如將第二課堂課程與國家課程割裂,壁壘分明,將課后延時服務課程視為“世外桃源”。或者是未分類,學生社團、學生興趣小組、綜合實踐課程、校本課程混亂實施。第二層次,無缺陷,缺特色。學校能夠將課程按內容整合分類,層次分明,形成譜系,但缺少主打課程,缺少體現學校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的課程,課程可持續(xù)發(fā)展力較弱。第三層次,最優(yōu)分類,有特色。課程譜系鮮明有層次,體現了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高品質校本課程,能夠內涵式、帶動式發(fā)展,部分單學科校本課程能與對應的國家課程相得益彰,一體化協同發(fā)展。筆者學校立足于第三層次,并深入研究,厘清了學生社團、興趣小組、校本課程的關系,去粗取精,將其融合,統(tǒng)一了課程形態(tài),命名為校本社團課程。校本社團課程由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參照國家分科課程標準實施。
學校課后延時服務校本社團課程譜系有如下特點。
其一,突出重點,全面覆蓋五育,緊緊圍繞五育融合的三重境界開發(fā)各類課程。學校摒棄了按德智體美勞領域對課程簡單分類的做法,從國家課程、校本課程的邏輯原點出發(fā),將課后服務課程劃分為單學科核心課程、單學科拓展課程、跨學科綜合實踐課程、自主學習力培養(yǎng)課程四大門類。其中,學科核心校本課程主要服務于本學科的發(fā)展,具有本學科的鮮明特征,主要針對學科的第一課堂,彌補知識體系的不足以及達成知識的實際應用。學科拓展課程、跨學科綜合實踐課程與第一課堂關系不大,重在實踐體驗、培養(yǎng)興趣,實現個性化特長發(fā)展。自主學習力培養(yǎng)課程是原有托管課程的升級,目的是滿足部分學生在校自習和寫作業(yè)的需求,重在指導學生如何自習、提問、寫作業(yè),立足于習慣培養(yǎng)和學法指導。校本課程具有三大特性:經驗性、統(tǒng)整性、實踐性,因此四大課程的重點是單學科拓展課程和跨學科綜合實踐課程,這兩類課程比重大,目的在于發(fā)揮第二課堂的優(yōu)勢,契合課后服務課程知行合一的目標。
其二,凸顯校本特色課程,以點帶面,具有課程向心力。校本文化是一所學校立校的根本,學校有四種特色優(yōu)質校本社團課程,分別為創(chuàng)客機器人課程、外語系列課程、常規(guī)科技課程、國學系列課程,每一類主打課程又可以細分為幾類課程,細分課程強勢發(fā)展又能帶動衍生課程的發(fā)展,四種特色課程分散融入學校整個課程譜系,實現以點帶面的課程聯動,凝聚了課程領導力。例如創(chuàng)客機器人課程細分為細胞機器人、編程機器人、虛擬機器人課程,這些課程的優(yōu)質發(fā)展,帶動了機關王、無人機、3D打印等信息技術學科的衍生課程開發(fā)與實施。
其三,恪守課程實踐性的本質特征,教學形式先進。延時服務課程大多采用項目式、問題式、探究式、啟發(fā)式學習形式,注重學生體驗性、合作性和情境教學,努力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其四,融通校內外資源,整合優(yōu)勢力量。學校結合各類課程實際,本著補充、拔高、專業(yè)的原則,通過向校外專業(yè)機構、公司、高校等購買服務,中西合璧、校企合作、內外融通,提升了各類課程的品質。例如學校英語教師聯合來自美英澳等國的近二十名全職外教,推出了橄欖球俱樂部等課程;學校向大疆無人機等高新科技企業(yè)購買服務,推出飛行機器人、編程無人機、人工智能等課程;向民間藝人團體購買服務,推出茶藝、剪紙、榫卯古法木工等課程。百花齊放,異彩紛呈,課程閃耀全人教育之光。
因材施教是課后延時服務的根本原則之一,學生在大班額授課的國家課程中淹沒了個性和才華,但在課后校本社團課程中找到了自我,發(fā)揮了興趣和特長,“讓每個孩子有自己的靈魂歸屬”。第一,全校40多個行政班級,開設了近100門校本社團課程,平均每門課程上課人數控制在20人內,極大提升了課程針對性。第二,課程以菜單形式開放給學生自選,尊重學生的自主性。第三,課程允許走班、跨年級混齡,體現流動性,也尊重了不同學生發(fā)展的差異性。第四,課程時間是每周一到周五下午4點半到6點,彈性開課1~2課時,教師會充分指導學生規(guī)劃自己的選課,盡量做到每個學生每周的課涵蓋五育,既有自主學習力課程,又有學科核心課程,還有綜合實踐課程,學生根據自身情況,以最有利于自己全面發(fā)展、五育融合為原則,搭配選擇周一到周五的校本社團課程。實踐中,全校學生一人一個課表,人人不同。第五,學校占地面積大,圖書館、體藝樓、科室、實驗室、創(chuàng)客室、操場、后山生地園等區(qū)域能夠充分容納足夠多的課程和學生,避免了課程間的場地重疊干擾,為高質量的因材施教保駕護航。
德智體美勞五育都有各自對應的學科,例如德育對應了道德與法治學科。各學科都有自身側重的五育,例如美術學科側重美育。但學科和五育并非涇渭分明,而是一種“你中有我”、混合融合的樣態(tài)。五育融合的課后服務課程,首先是單科課程的多育融合。以“生活中的物理”課程為例,其中有幾節(jié)課是樓宇清潔能源發(fā)電的項目式學習,課程內容聚焦智育,宛若單科單育。但清潔能源發(fā)電的項目調研、艱難的太陽能風能發(fā)電機組裝會遭遇很多挫折,需要合作與毅力,且能激發(fā)學生節(jié)能環(huán)保意識,這些都屬于德育的范疇。過程中學生要完成各種安裝勞動,關聯了勞動技能與觀念的教育,學生還要繪圖,設計美觀實用的清潔能源發(fā)電模型,體現了美育。概言之,單科課程插上教學藝術的翅膀,定能抵達多育融合發(fā)展的彼岸。其次是跨學科綜合實踐課程的多育融合,跨學科綜合課程五育融合難度比單科要小。例如學校的“基于生地園改造的大項目式模型設計”跨學科課程,在學科上就已經涵蓋了歷史、生物、地理、物理、信息技術等智育課程,挫折教育、職業(yè)教育的德育課程,雕塑、手工、繪圖等美育課程,模型制作等勞動技能課程,大鵬半島登山攀巖等地理和體育研學課程,同時,各學科混合且有機融通于各階段項目任務中,讓多育同步融合發(fā)展。
此外,學科融合還表現在國家課程和第二課堂課程的融通上,課后服務課程的成功對學生國家課程的學業(yè)成績有巨大促進作用。最后,具體到課程視角,每次課融合五育的全部還是部分,要根據內容和目標具體分析,靈活應用。教師可以通過課題研究,深度促進課后服務課程的五育融合,始終站在五育融合的高度,科學化、藝術化地設計校本社團課程,讓課程內容通過實踐活動來內化五育,使五育融合的養(yǎng)料澆灌學生心田,培植核心素養(yǎng)之根。
課后延時課程多以項目化形式開展,項目化學習模式的典型特征是跨時空、長期性、可持續(xù),有作品的要求,作品形式可以是實物制作、報告、表演,乃至參加比賽。課程引入項目式學習模式,就是為了突破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局限性,讓課程既有固定的每周一到周五放學延時的課時,又有學生自愿參加的周末和寒暑假課時,讓活動場地既有校內的,也涉及學校外環(huán)境,甚至分布于祖國各地。時空的延展是為了讓五育的融合,能融入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全部場景,讓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避免割裂,保持連續(xù),也讓學生個性化的興趣特長能夠進階發(fā)展,乃至形成一技之長。
課后時空的拓展非常靈活,為了解決課程涉及的小項目中的問題,可以直接在放學延時的課時內去學校周邊企業(yè)參觀研學,例如為了獲得機器編程課程創(chuàng)意靈感,社團學員和教師去學校周邊的福安機器人產業(yè)園參觀學習;為了解決中等程度的項目問題,可以在周末去校外參觀研學;為了挑戰(zhàn)高階思維的項目比賽,可以拉長戰(zhàn)線,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去國內外參加集訓和比賽,比賽過程中的文明禮儀、長途跋涉的體能訓練,以及對細胞機器人優(yōu)美舞姿的美學設計,對編程機器人的智慧設計,無不體現五育的融合。雖然課程以智育為主,但如果沒有德育相關精神和品質的堅持,沒有體育之體魄的支撐,沒有勞育的耐心和組裝技能,沒有美育的創(chuàng)造力,沒有跨越時空的持續(xù)性五育融合,學員將難以在比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
評價標準和原則本身所包含和體現的境界,也就是教育所培養(yǎng)出來的人的境界。五育融合映照下的課后延時服務課程評價,始終緊扣立德樹人的根本方針,聚焦德才兼?zhèn)涞娜姘l(fā)展的人。具體來說,五育融合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指向課程的實踐性,相應的課后延時服務課程評價要堅持“五個結合”,即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個性評價和集體評價相結合、單育評價和五育融合評價相結合、增值評價和絕對評價相結合、表現性評價和文本評價相結合,同時以過程性、表現性、增值和五育融合評價為主導。以生地園設計項目課程為例,該課程是典型的項目實踐型、跨學科、跨時空的五育融合課程,有很多階段性成果,評價學生時要用各種項目量規(guī)突出過程性、表現性和五育維度,音像圖文還需及時上傳深圳中學生綜合評價系統(tǒng),形成電子檔案袋評價。
在教師層面,也是堅持上面五個維度評價,同時還要參照國家課程的要求,開展學校、家長、社會的三方評估。課后延時服務課程的包羅萬象、五育并融,決定了評價的多元和包容,這樣的評價又能反作用于五育融合,實現學生、教師、學校的生態(tài)發(fā)展,也即和諧、平衡、可持續(xù)的發(fā)展,生態(tài)發(fā)展即五育融合的發(fā)展。
學校深挖課程圖譜、因材施教、學科融合、拓展時空、多元評價五個方面,構筑起了五育融合的課后延時服務教育體系,不僅收獲了上千項比賽大獎,更是讓核心素養(yǎng)茁壯成長在每個學生身上,讓五育得到了協調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適合每個學生發(fā)展的揚長教育,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國家課程的質效,成為課后延時服務試點區(qū)域的一個卓越樣本。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福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