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
雙減政策正在全國陸續(xù)落地,孩子的周末被從學科培訓班之中解放出來之后,該用于何處?
藝術教育,成為了選擇之一。
素質教育要求孩子們不再“唯分數(shù)論”,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fā)展,在這之中,藝術教育承擔的正是“美育”的功能。
美育是什么?
德國詩人、美學家席勒的定義是,“美育是在培養(yǎng)人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的和諧”。
更樸素的表達,“是讓孩子學會感悟和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深圳中學音樂老師李俏丹與南風窗記者分享。她擔任合唱團指導老師七年,見證了一屆屆孩子參與進來、畢業(yè)離開,她發(fā)現(xiàn),合唱為孩子們帶來的變化,不僅僅是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
“任何一種學習都不會是純粹快樂的?!痹诎拈T一所中學擔任合唱團指導老師的祁子翔說。
要先認識五線譜,練習發(fā)聲,鍛煉音準,再分聲部地一句句打磨。把一首歌唱出來、唱完整,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團員們的配合達到和諧之前,合唱技術的練習往往是枯燥的,和聲聲部的旋律,單聽起來甚至是缺乏美感的。
相比其他活動,合唱需要長期投入才能看見成果,它的樂趣并不那么“立竿見影”。這也是祁子翔面臨招生難的主要原因之一,每一年,他都得“像中國好聲音導師一樣”和其他社團競爭招攬生源,結果不盡人意。
祁子翔自己是個“老合唱人”。6歲加入上海市長寧區(qū)少兒合唱團,四年級時考入上海春天合唱團,一唱就是8年,直到高三。
合唱陪伴著他長大,潛移默化地為他指引著方向。
首先,是音樂方面的?!昂铣獣⑵稹吐暵犛X,因為你不僅僅要聽自己的聲音,還要聽別人的聲音,和別人合作在一起?!庇行┖⒆觿傞_始合唱時會捂著耳朵唱,不然會忘記自己的旋律,被別人帶偏,這正是缺乏和聲聽覺的緣故。
這一素養(yǎng)可以被訓練出來,并且,將極大地助益于音樂專業(yè)的學習。祁子翔報考上海音樂學院時,有一項專業(yè)考試是“二聲部視唱”,即一邊彈奏鋼琴,一邊演唱另一聲部的旋律。得益于合唱團的經歷,祁子翔學習這門課程,可以直接從高難度作品開始練習,并在藝考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非音樂方面,合唱會培養(yǎng)孩子的紀律性、集體意識和與人合作的能力。
合唱時必須遵從指揮的命令,什么時候開始、什么時候漸強或減弱,都得服從安排,不能隨心所欲。作為一門集體藝術,合唱者需要學會傾聽,留心其他聲部的音量、節(jié)奏,甚至是音色的統(tǒng)一性,隨時調整自己的狀態(tài)。
有時,一個人唱得快了,會影響一個聲部,乃至所有人都越唱越快,最后以二倍速混亂收尾。有時,和聲聲部唱得太大聲,蓋過了主旋律,聽起來會雜亂無章,缺乏美感。一次完美的合唱,需要每一位團員默契配合,去保持整體聽覺效果的動態(tài)平衡?!斑@都是非常高級的思考?!逼钭酉枵f。
李俏丹也在教學實踐之中探索出一些規(guī)律:合唱團里,“互相欣賞”的能力非常重要。
“孩子們的學習進度不一樣,有些學得快的,排練時會覺得不耐煩,覺得自己比其他人強,為什么還要陪著別人反復練習?”李俏丹說,“但合唱不是獨唱。這個過程,需要孩子有耐心欣賞別人的演唱,去幫助學得慢的同學?!?/p>
童聲合唱指揮家鐘維國認為,孩子們在合唱隊里受到了集體主義思想的熏陶,體會到在嚴密組織的集體歌唱活動中,學習是更為有效的、更為快樂的。
一次完美的合唱,需要每一位團員默契配合,去保持整體聽覺效果的動態(tài)平衡。“這都是非常高級的思考。”祁子翔說。
挺過艱難的磨合期,帶著完整作品去參加校外參加比賽之后,祁子翔發(fā)現(xiàn),合唱訓練的出勤率有了明顯的提升,“沒什么人缺席了”。這個新成立的合唱團里,某種可以被稱之“榮譽感”或者“歸屬感”的聯(lián)結悄然萌生了,在孩子們心里生根、發(fā)芽。
現(xiàn)階段的學校教育體系之中,音樂仍是被邊緣化的。
去年8月,向謙去往云南省一所中學支教,負責七年級學生的音樂教學任務。他自己是一名藝術生,希望發(fā)揮所長,在藝術教育上給予孩子更多幫助。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他美好的愿望面臨著諸多阻礙。到崗后,向謙發(fā)現(xiàn),學校安排的音樂課一星期只有一節(jié),很多的時候是在放電影,考試臨近,還會被其他課老師“要走”。
還有那本音樂教材,上面的歌曲和自己讀初中時幾乎沒什么變化,“實在離現(xiàn)在這個時代的音樂太遠”,孩子難以提起興趣。
書本上部分課程內容的設置,對十三歲的孩子們來說,過于傳統(tǒng)和深奧了。比如,影視音樂鑒賞單元,七年級課本給出的是《辛德勒的名單》。向謙按教材內容上了幾節(jié)課,發(fā)現(xiàn)效果并不好。七年級學生還沒學世界戰(zhàn)爭史,他得先解釋什么是二戰(zhàn),什么是猶太人,什么是納粹,帶著孩子把電影內容快速過一遍,才能開始講音樂。
“對十三歲的孩子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痹囍v了幾個班后,他決定把這一課的鑒賞對象改成《尋夢環(huán)游記》。主題曲《Remember me》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變奏,對應在不同劇情階段表達的不同情緒,孩子們對動畫故事片的接受程度更高,對音樂情緒也更容易理解。
支教的下半年,向謙組建了一支校級合唱團,自己寫和聲、編伴奏,讓孩子們有機會登臺演唱。
然而,第一次表演后,合唱團一下子退出了十余個學生。那些孩子愧疚地向他解釋,說,“老師,上一次月考我退步了幾名,我媽媽說是因為我參加了合唱團,她不讓我唱歌了?!?/p>
“為什么家長一定將成績的波動全部歸咎于音樂?為什么要把音樂放在學習的對立面?”回憶起合唱團經歷的動蕩,向謙語氣仍然激動。他以自己的成長經歷為例,從初中開始寫歌、玩樂隊,文化課成績從未耽誤過。
后來,向謙慢慢想通:這里剛剛脫貧不久,孩子的父母們大多在務農、務工,對孩子的全部期許就是好好學習。通過考試選拔體系,走出去,改變命運。
實際上,家長們對音樂活動的態(tài)度,在地區(qū)和地區(qū)間沒有太大的差別。在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李俏丹面臨著和向謙同樣的困擾。
李俏丹印象深刻,之前有個在音樂方面頗有天賦的男生,因為想參加合唱團,和媽媽大吵了一架,僵持了許久。他的媽媽也是擔心唱歌會影響文化課成績,李俏丹不得不親自去溝通,打消媽媽的顧慮。
“其實孩子學習主要是抓緊上課和做作業(yè)的時間,提高效率。合理安排好時間,唱歌不會對學習造成任何影響。”李俏丹說。有正面例子,她的一位合唱團的團長,原來成績將近100名,在承擔合唱團管理工作的同時,成績進步到了年級20名。
為了留住團員,督促他們學習成為了音樂老師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李俏丹和向謙都會在排練時反復告訴孩子,“一定要好好學習,成績不落后,我們才能繼續(xù)唱歌”。
退團風波過后,向謙將合唱團重新組織了起來。他拍攝了幾則合唱團的小視頻,發(fā)到網上,陸續(xù)被媒體轉載?!凹议L們也看到了,他們覺得讓孩子去唱歌,能上電視,也就不那么排斥了,”他笑,“盡管他們依然不認為唱歌的意義在于音樂本身?!?/p>
他教的這一屆七年級學生,正好是云南省實行音樂美術中考的第一屆考生,三年后,他們將參加第一次音樂中考。起初,向謙認為藝術是主觀的、靈動的,是無法用一套考試體系去規(guī)范和評定的。但在經歷了這一切后,他改變了想法。
“如果不把美育放進考試,真的不會有人重視了?!彼f。
大學期間,向謙兼職當過藝術課程老師,也教過一線城市的同年齡段學生。在他看來,支教學校的孩子和北京孩子比起來,在音樂素養(yǎng)上確實存在差距。
孩子們基本不會識譜,看簡譜都有一定障礙。向謙覺得奇怪,隨口問了一句,“你們小學沒上過音樂課嗎?”孩子們回答:沒有。
這答案出乎所料。后來,向謙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偏僻的鄉(xiāng)鎮(zhèn)小學,加上校長本人,一共才五六位老師。連主課都教不過來,更別說音樂課了。
由于藝術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短視頻成了當?shù)睾⒆咏佑|音樂的主要渠道。向謙進行過一次調查,讓每個班同學自己投票,選出十首最喜歡的歌曲。票選出來的歌曲分為兩類,一類是大熱流行歌手的作品,比如周杰倫、鄧紫棋,一類是旋律極具記憶點的短視頻熱歌,如《飛鳥和蟬》《你的答案》之類。
實際上,家長們對音樂活動的態(tài)度,在地區(qū)和地區(qū)間沒有太大的差別。在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李俏丹面臨著和向謙同樣的困擾。
“這些歌也很清新、勵志,倒不是說不好,”向謙說,“但是,通過好的教育,是可以進一步提升孩子們的鑒賞能力的。”
祁子翔也這么認為。專業(yè)音樂教育培養(yǎng)的是專業(yè)人才,而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音樂教育,面向的是普通人,承擔著社會平均音樂素養(yǎng)的培育功能。祁子翔希望,自己合唱團的學生畢業(yè)之后,即使不走音樂專業(yè)這條路,他們也可以繼續(xù)熱愛歌唱、享受音樂。
經過一學期的音樂基礎學習,下半年,向謙開始在各班挑選合唱團成員時,驚訝于孩子們在音準和節(jié)奏上的進步之快,與半年前的變化非常大。上學期時尚且難以攻克的和聲練習,在下學期,孩子們很快地便掌握了。
向謙將合唱團的錄音作品發(fā)給自己的錄音師朋友聽,朋友問,這是實錄的還是修音的?他驕傲地回答,沒有修音,是實錄的。他將這些作品上傳在網絡,孩子們的歌聲也得到了無數(shù)網友的稱贊。
孩子們的性格也在被集體音樂活動改變著。七年級的一位音樂課代表,嗓音條件很好,但性格害羞,缺乏自信,從不敢當眾表現(xiàn)自己。加入合唱團以后,孩子班主任向向謙反映,他變得活潑了許多,上課也更愿意主動發(fā)言。
高中時,向謙參加學校的十佳歌手比賽,在臺上唱了一首自己寫的歌。一曲唱罷,他看見臺下有評委老師在悄悄擦眼淚。“原來我希望傳遞的情緒是可以被接收到的。”那一刻,向謙具象地意識到,音樂原來擁有如此強大的力量。
它像是一條看不見的紐帶,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lián)結起來,讓聽者在某一瞬間與創(chuàng)作者產生共情。而這是繁重的學科教育無法教會孩子的。
“一個能向生活伸出觸角,感受得到不同情緒的人,才是一個完整的人?!毕蛑t說。他相信,在歌聲里,孩子們會找到這件寶藏。
(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