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孔子對于鬼神一直抱著“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他不執(zhí)著于思索鬼神是否存在這一抽象、虛無的問題,而是巧妙地將其轉(zhuǎn)化為如何祭祀這一現(xiàn)實的、可操作的問題,引導人們通過祭祀來滿足自身的情感需求,表達“敬鬼神”的態(tài)度。同時孔子規(guī)范祭祀之禮,以引導人們“遠鬼神”,立足于現(xiàn)實人生。
【關(guān)鍵詞】 孔子;《論語》;鬼神觀;敬而遠之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8-0047-02
幾千年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貫穿著社會生活的始終,孔子的鬼神思想也在無形中影響著人們。學界對于孔子鬼神觀的研究是非常多的,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聲音。《論語》是研究孔子的鬼神觀最直接的材料,通過分析《論語》中的一些條目,對于孔子對待鬼神的態(tài)度,能略知一 二。
一、回避鬼神:不推崇也不批判
對于孔子的鬼神觀,探討與爭論的主要問題集中于:孔子是否相信鬼神的存在?孔子重視祭禮,是當作政治的工具還是體現(xiàn)了對鬼神的信仰?而分析了《論語》中的一些條目,發(fā)現(xiàn)孔子對鬼神問題是持回避態(tài)度的。
(1)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
這一條目的意思是孔子不談怪異、勇力、叛亂、鬼神,因此也最常被用于證明孔子不信鬼神。然而孔子是否從來不談怪、力、亂、神呢?倒也不盡然。無論是在《論語》中,還是其他史料中,都能找到孔子言及怪、力、亂、神的證據(jù)。因此憑借這一條目來證明孔子不信鬼神,是不妥當?shù)摹;寿墩撜Z義疏》中做出了另一種解釋:“發(fā)端曰言,答述曰語。此云不語,謂不誦答爾,非云不言也?!奔词钦f孔子并非從來不言及鬼神,而是不用鬼神這些來回答別人的問題,而這一條目其實展現(xiàn)了孔子不愿直面鬼神這一問題的態(tài)度。將語解釋為“答述”的話,這句話就比較解釋得通了??鬃訉τ诠砩竦幕乇軕B(tài)度在“季路問事神”這一條目中也可見一 二。
(2)季路問事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弊釉唬骸拔粗芍??”(《論語·先進》)
這一條目的意思是子路問服事鬼神的方法??鬃拥溃骸盎钊诉€不能服事,怎么能去服事死人?”子路又道:“我大膽地請問死是怎么回事?!笨鬃拥溃骸吧牡览磉€沒有弄明白,怎么能夠懂得死?”這一條目看出孔子不“語”鬼神的態(tài)度,他并未直接回答子路如何事鬼神,因為這勢必會涉及鬼神的存在與信仰問題,這是孔子所不愿談及的。朱熹《論曰集注》中說:“鬼神,造化之跡,雖非不正,然非窮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輕以語人也。”對于孔子來說,鬼神一直是未明之禮,不可輕易與人談?wù)?再者,對于儒家而言,人生人世是更值得關(guān)注的。因此他巧妙地轉(zhuǎn)移了重點:“事”的重點應(yīng)為“人”,“知”的重點應(yīng)為“生”,強調(diào)事人是第一位的,并敦促子路關(guān)注現(xiàn)實人生。
通過分析以上兩則條目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是否相信鬼神這一問題其實難以證明,但是同時不難看出,孔子對于鬼神是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的。然而對于立足于現(xiàn)實人生的儒家來說,鬼神是一種虛無縹緲的存在,按理說,孔子應(yīng)該批判鬼神的虛假,嚴格區(qū)分人鬼之事,勸導人們事人而非事鬼,但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孔子并沒有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將這個問題轉(zhuǎn)變?yōu)榱藘烧咧匾缘捻樞騿栴}??鬃訛楹螞]有直接批判鬼神呢?從時代背景來看,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有比較完整的宗教體系,也有相當濃厚的鬼神觀念了。特別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死后有知,鬼神實有,并能禍福于人的觀點在社會各階層,尤其是下層民眾中普遍流行,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中,鬼神對于民眾有較大的震懾作用,因此孔子完全批判鬼神、只言人事是行不通的;此外,鬼神問題對于孔子不僅是個理論問題,儒家重祭禮,以為祭祀可以報答天地鬼神給人的恩惠:賦予生命、尊卑秩序等等,同時又可用它強化對國與家的治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必須通過規(guī)范祭祀來恢復周禮,而祭祀與鬼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聯(lián),若是完全批判鬼神,儒家強調(diào)的祭祀也就失去了支撐。
二、重視祭祀:感性與理性并重
在《論語》中發(fā)現(xiàn),比起鬼神問題孔子更重視祭祀,《論語》中涉及鬼神的條目也大多與祭祀相關(guān),因為祭祀是現(xiàn)實的、可操作的,推崇祭祀這一禮教實踐既可以保持鬼神對人的震懾作用,也能回避對鬼神是否存在這一虛無問題的追問。
(1)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保ā墩撜Z·泰伯》)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禹,我對他沒有批評了。他自己吃得很壞,卻把祭品辦得很豐盛;穿得很壞,卻把祭服做得極華美;住得很壞,卻把力量完全用于溝渠水利。禹,我對他沒有批評了?!薄爸滦⒑豕砩瘛薄爸旅篮蹴昝帷倍俭w現(xiàn)著禹對祭祀的虔誠態(tài)度,而孔子顯然是非常欣賞這種做法的??鬃油ㄟ^贊美禹的做法反映了對祭祀之事的重視,同時給民眾提出了操作層面的要求,即用置辦祭品、祭服等可以考察誠心與否的具體操作來表達“敬鬼神”的態(tài)度,這就將鬼神問題轉(zhuǎn)為了如何祭祀這一實踐性的問題,而這之后,孔子就可以通過規(guī)范祭禮來引導人們“遠鬼神”了。
(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保ā墩撜Z·八佾》)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祭祀祖先的時候,便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祭神的時候,便好像神真的在那里??鬃佑终f:“我若是不能親自參加祭禮,是不能請別人代理的?!焙侮獭墩撜Z集解》引孔安國注:“祭如在,言事死如事生也?!本褪菑娬{(diào)在祭祀祖先時,要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一樣去祭祀,祭祀百神的時候也應(yīng)該如此,并且孔子認為,自己因為外出或者疾病而不能親自參加祭禮時,若請別人代為祭祀,就沒法肅敬于心,就跟沒祭祀一樣。這句雖然言及鬼神,但是明顯可以發(fā)現(xiàn)其重點是放在祭祀上的,即對祖先,生時要以孝待之,死后要以禮祭之,強調(diào)了祭祀一定要有十足的誠心。
(3)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保ā墩撜Z·為政》)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不是自己應(yīng)該祭祀的鬼神,卻去祭祀他,這是獻媚。眼見應(yīng)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這是怯懦。”原始社會的鬼神信仰是較為寬泛的,《中國全史·宗教卷》中記載:“因此,對一切不能理解的自然現(xiàn)象,便產(chǎn)生了神靈的概念,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神靈的存在……于是,山川日月、天地河水、草木禽獸等等,都成了人類崇拜、祀求的對象,認為這一切可以主宰人類的禍福,有些也是自身圖騰的保護神。”當民眾懂得要通過祭祀來表達對鬼神的敬意,回報上天的恩賜時,另一個問題也出現(xiàn)了。如果通過祭祀就可以祈求上天賜福,那么難免又會有人不重現(xiàn)實作為,或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味為惡,同時又妄圖用隆重而泛濫的祭祀之禮來獲取福報或抵消現(xiàn)實人生的罪孽?!墩撜Z》關(guān)于禮崩樂壞的記載集中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鬼神的態(tài)度,觸目皆是“諂媚褻瀆”“僭禮而祭”,這些濫祭的舉動使社會禮崩樂壞的程度進一步加深。因此祭祀不能一味地大肆行之,而是要依禮而行、適可而止??鬃诱f:“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也就是限定了鬼神崇拜的范圍,對祭祀加以規(guī)范,以免民眾依賴鬼神而忽略了現(xiàn)實生活。
孔子對祭祀的態(tài)度是既感性又理性的。在感性上,他強調(diào)對待祭祀要有十足的誠心,要用心操辦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并親自到場祭拜。在理性上,他強調(diào)“祭不欲數(shù),數(shù)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殆,殆則忘?!奔醇漓牍砩癫荒芴l繁,如果為求福報就濫祭鬼神、依賴祭祀,那樣就并非出于誠心,而是有功利的目的,是對鬼神的褻瀆;同時祭祀的次數(shù)也不能太少,那樣就無法表示自己的誠心??鬃訉⒐砩竦膯栴}巧妙地轉(zhuǎn)化為了祭祀的問題,并且設(shè)置了很多禮教規(guī)范,這樣就可以達到對鬼神既“敬”又“遠”的目的。
三、敬而遠之:立足于現(xiàn)實人生的智慧
劉向《說苑·辨物》記載說:子貢問孔子,死人有沒有知覺?孔子回答道:“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不葬也?!边@一段記載直接反映了孔子對鬼神的態(tài)度。孔子雖為大思想家,但也無法通過理性思辨證實鬼神是否存在,“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對于這種未明之理,孔子一直抱著慎重的態(tài)度,從不輕易與人談?wù)?同時,以孔子的智慧不難預(yù)見到,無論說鬼神存與不存,都會對現(xiàn)實世界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因此這一玄遠幽冥的問題是不得不回避的。那么對于鬼神到底應(yīng)該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孔子給出了答案:“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孔子認為對于鬼神最正確的態(tài)度就是“敬而遠之”。無論鬼神是否存在,保持著敬重和敬畏的態(tài)度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對鬼神的“敬”就體現(xiàn)在祭祀上?!熬垂砩瘛币环矫婺苈鋵嵓漓胫Y,對維護社會秩序有所裨益,同時也能讓人們祈求福報、拜祭祖先,使情感得以寄托。“遠”體現(xiàn)在對禮制體系的進一步規(guī)范,“遠鬼神”可以拉開民眾與鬼神的距離,使鬼神得以保持神秘,以免失去其對人世的震懾作用;同時人們也能擺脫對鬼神的依賴,立足于現(xiàn)實人生。
李澤厚先生認為,孔子“這種對鬼神不肯定、不否定,甚至不去詢問、懷疑和思考的態(tài)度,是中國的典型智慧?!比松囊饬x應(yīng)該在現(xiàn)實世界之中,以求為仁立德,并不在遙遠未知的彼岸世界,孔子“重人敬鬼”的態(tài)度是理性精神的展現(xiàn),也是人本主義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楊伯俊.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朱俊藝.孔子天命鬼神思想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
[3]朱俊藝.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探討孔子的鬼神觀[D].上海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謝朝赟,女,漢族,江蘇南京人,研究生,揚州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