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祉思, 侯 捷, 唐春萍, 沈志濱, 陳艷芬, 李小英, 丁 慎, 江 濤
(1.廣東藥科大學中藥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2.廣東藥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廣東 廣州 510006;3.廣州市新藥篩選模型系統(tǒng)建設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006;4.廣東省局部精確給藥系統(tǒng)工程中心,廣東 廣州 510006)
皮膚癬菌是一種毛甲部霉菌,可造成角質組織如毛發(fā)、皮膚和指(趾)甲感染即皮膚癬菌病[1]。全球約有10%-15%的人患有皮膚癬菌病[2]。目前治療皮膚癬菌病的藥物主要以化學藥物為主,但由于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劑等的大量應用以及單一、過量使用化學合成的抗真菌藥物,使皮膚癬菌病發(fā)病率日趨升高和耐藥性出現(xiàn)問題[3]。
香鱗毛蕨Dryopterisfragrans(L.) Schott為鱗毛蕨科鱗毛蕨屬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地區(qū),被廣泛用于治療多種皮膚病[4],尤其對難治性手足癬效果顯著[5]。近年來國內關于香鱗毛蕨的研究多集中在抗真菌活性成分篩選[6-8],但香鱗毛蕨抗淺部真菌作用及有效部位仍不十分明確。為此,本課題組前期對香鱗毛蕨有效部位抗淺部真菌的作用及其成分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香鱗毛蕨對紅色毛癬菌有較好的體外抗菌作用[9],對犬小孢子菌、糠秕馬拉色菌具有體內外抗菌作用[10-12],香鱗毛蕨的主要活性成分為14種間苯三酚類衍生物[13]。轉錄組測序分析實驗結果表明香鱗毛蕨乙醇提取物抗紅色毛癬菌作用機制具有多靶點性[14]。由于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皮膚癬菌菌株的MIC存在菌株依賴性[13],新的抗菌藥物抗菌譜篩選需通過對多株臨床分離菌株進MIC測定[15],目前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對T.mentagrophytes的體內外抗菌作用及有關機制報道甚少。因此,本研究選用多種方法評價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多株T.mentagrophytes體外抗菌作用;采用T.mentagrophytes致豚鼠體癬模型觀察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的治療作用;通過測定生物量、超微結構、β-(1,3)-D-葡聚糖合成酶和角鯊烯環(huán)過氧化酶的活性探討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T.mentagrophytes的抗菌作用機制,為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開發(fā)成新的抗菌藥物提供實驗依據(jù)。
1.1 菌株 須癬毛癬菌標準菌株5株,編號分別為CMCC(F)T5a、 CMCC(F)T5b、CMCC(F)T5c、CMCC(F)T5d、CCMCC(F)T5f;須癬毛癬菌臨床分離菌株8株,編號分別為YAMA-812、YAMA-813、YAMA-814、YAMA-815、YAMA-816、YAMA-817、YAMA-818、YAMA-819;近平滑念珠菌標準菌株(編號ATCC 22019)1株,以上受試菌株均購自中國醫(y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南京)。臨床菌株經(jīng)過 Wood’s 燈檢查和真菌培養(yǎng)等試驗,鑒定為須癬毛癬菌[16]。
1.2 動物 Hartley普通級豚鼠48只,雌雄各半,實驗動物生產許可證號SCXK(粵)2014-0035,購自廣東省醫(yī)學實驗動物中心。實驗溫度保持為20~25 ℃,相對濕度為40%~70%,預飼養(yǎng)3 d后開始實驗。
1.3 藥物與試劑 香鱗毛蕨購于黑龍江,經(jīng)哈爾濱商業(yè)大學藥學院張德連教授鑒定為正品(批號XLMJ-20171007)。硝酸咪康唑(純度>99.2%,江蘇恩華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71201);鹽酸特比萘芬(純度>98%,大連美侖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批號M0726A);鹽酸特比萘芬軟膏(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批號L03080A);硝酸咪康唑軟膏(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10619098);RPMI-1640 (美國Gibco公司,批號1786045);青霉素(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J3018403);PDA(青島海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批號20170623);GENMED角鯊烯環(huán)過氧化酶試劑盒(編號GMS50782.3)、β-(1,3)-D-葡聚糖合成酶(編號GMS0279)均由上海杰美基因醫(yī)藥有限公司生產。
1.4 儀器 DHP-9032B電熱恒溫培養(yǎng)箱(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SW-CJ-1F超凈工作臺(蘇州安泰空氣技術有限公司);FA2004B電子天平(上海精科天美科學儀器有限公司);H-7650透射電子顯微鏡(日本Hitachi公司);WX-80A微型渦旋震蕩儀(上海滬西分析儀器廠)。
2.1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體外抗T.mentagrophytes作用的研究
2.1.1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的制備 參照文獻[9,13],香鱗毛蕨藥材經(jīng)50%乙醇提取和工藝富集純化后制得浸膏,然后將制得浸膏配制成含生藥質量濃度200 mg/mL的貯備液(按有效部位計為189 mg/mL),經(jīng)HPLC-ESI-MS分析其主要物質成分為間苯三酚類,見圖1,經(jīng)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總間苯三酚質量分數(shù)為58%。
圖1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的ESI/MS(+)總離子流圖
2.1.2 菌懸液的制備 取T.mentagrophytes菌株,置于PDA試管斜面上接種,放入28 ℃溫箱中連續(xù)傳代2次得到實驗菌株,然后采用接種環(huán)輕刮菌落放入研磨器,加入1 mL無菌磷酸緩沖鹽溶液(PBS),研磨成菌懸液,血細胞計數(shù)板計數(shù),用培養(yǎng)基將菌懸液濃度調至1.0×106~6.0×106CFU/mL。
2.1.3 瓊脂擴散法 取“2.1.2”項下菌液100 μL至含PDA固體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皿中,用涂布棒均勻地涂抹在培養(yǎng)基平板的表面。將含有香鱗毛蕨有效部位(生藥2 g/mL)、硝酸咪康唑(1 mg/mL)、鹽酸特比萘芬(20 μg/mL)的紙片放置于培養(yǎng)皿表面,設溶媒95%乙醇作陰性對照組。平板置于28 ℃培養(yǎng)7~10 d后用游標卡尺量取抑菌圈直徑。實驗重復3次。
2.1.4 試管藥基法 將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儲備液等比稀釋成10個質量濃度梯度,范圍為0.234~120 mg/mL;陽性藥物硝酸咪康唑配制10個質量濃度梯度,范圍為0.02~10 μg/mL。參照文獻[9]方法配制含藥培養(yǎng)基,同時設置生長對照組與空白對照組。除空白對照管外,各試管分別加入1.0×106CFU/mL 菌懸液100 μL,于28 ℃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7 d,讀取MIC值。將無菌落生長的含藥培養(yǎng)基加入已滅菌的液體培養(yǎng)基中,接種環(huán)輕刮培養(yǎng)基表面,充分振蕩后倒入無菌試管,于 28 ℃孵育10 d,判讀MFC值。
2.1.5 微量液基稀釋法 將藥物經(jīng)RPMI-1640培養(yǎng)基倍比稀釋成10個質量濃度,香鱗毛蕨有效部位質量濃度范圍為0.039 1~20 mg/mL,陽性藥硝酸咪康唑質量濃度范圍為0.031 25~16 μg/mL,鹽酸特比萘芬質量濃度范圍為0.003 9~2 μg/mL。利用M38-A2中的微量稀釋法[17],35 ℃下培養(yǎng)4 d,以肉眼觀察96孔板中無菌生長的最小藥物稀釋質量濃度作為MIC值。用近平滑念珠菌ATCC22019為質控菌株,氟康唑為質控菌的藥物,若MIC值為0.5~4 μg/mL,表明該方法可靠。從判讀后無T.mentagrophytes生長的孔中取100 μL液體,接種于PDA固體培養(yǎng)基,繼續(xù)次代培養(yǎng)14 d,觀察是否有真菌長出,判讀MFC值。
2.2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體內抗T.mentagrophytes作用的研究
2.2.1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的制備 參考文獻[12]報道,分別將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制備成生藥0.5 g/g乳膏(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低劑量)、生藥1 g/g乳膏(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中劑量)、生藥2 g/g乳膏(香鱗毛蕨有效部位高劑量)各100 g,封裝,室溫保存于陰涼干燥處。
2.2.2T.mentagrophytes致豚鼠感染模型的構建 參照文獻[18]報道,選取雌雄各半的健康豚鼠56只,用脫毛膏背部脫毛形成4 cm×4 cm的無毛區(qū)域,24 h后,對脫毛區(qū)進行消毒,用滅菌砂紙打磨脫毛區(qū)域皮膚直至點狀滲血,用注射器吸取0.1 mL菌液于滲血處,以無菌棉簽涂布均勻。接種6 d后,按以下評分標準[10]進行皮膚病變評分:沒有癥狀及無鱗屑為0分;少量淺紅色紅斑散布且有少量鱗屑為1分;大量深紅色紅斑且有大量鱗屑為2分;局部出現(xiàn)糜爛,皮膚破損且有大量鱗屑為3分,若觀察到的現(xiàn)象介于兩級評分標準之間,取中間分值。
(1) 微網(wǎng)運行控制技術 與傳統(tǒng)的電力系統(tǒng)控制技術不同,微網(wǎng)側重并、離網(wǎng)控制技術(分布式電源控制技術有下垂控制技術、v/f控制技術、p/v控制技術)。此外,微網(wǎng)整體運行控制也是微網(wǎng)領域的熱點和趨勢。
2.2.3 分組及給藥 成功造模后,按皮膚病變評分分值將豚鼠進行隨機分組,每組8只,即模型組、特比萘芬組、硝酸咪康唑組、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低、中、高劑量組,另設正常對照組,每日早晚各涂1次,每次涂藥量約為0.2 g/只,連續(xù)14 d。各組于給藥后第7、14天進行皮損評分。
2.2.4 病原學和組織病理學觀察 每只豚鼠取少量鱗屑與毛發(fā)置于含雙抗的PDA培養(yǎng)皿中,培養(yǎng)條件為溫度 28 ℃,濕度85%,培養(yǎng)時間為7 d,觀察毛發(fā)附近培養(yǎng)基菌落生長狀態(tài),若無生長,則記為陰性;若有生長,則記為陽性[12],真菌轉陰率=(每組培養(yǎng)陰性數(shù)/每組感染豚鼠總數(shù))×100%。給藥14 d后處死各組豚鼠,取皮損處皮膚1.5 cm×1.5 cm,按常規(guī)方法制備病理切片,并進行PAS、HE染色,觀察組織中的真菌菌絲及孢子數(shù)量和炎癥反應。
2.3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抗T.mentagrophytes作用機制研究
2.3.1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T.mentagrophytes生物量的影響 用RPMI-1640培養(yǎng)基稀釋香鱗毛蕨有效部位貯備液,使各藥物組終質量濃度分別為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低劑量組、香鱗毛蕨有效部位高劑量組、硝酸咪康唑組和鹽酸特比萘芬組,以上藥物中溶劑的體積分數(shù)控制在1%以下,同時設生長對照組。按照“2.1.2”項下方法制備須癬毛癬菌菌懸液,終濃度為1.0×105~3.0×105CFU/mL。將藥液與菌懸液混合于錐形瓶,密封后置于28 ℃恒溫搖床培養(yǎng)96 h,取培養(yǎng)液以無菌濾紙過濾得濕菌絲,烘箱干燥后稱量干質量。
2.3.2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T.mentagrophytes超微結構的影響 設置空白生長對照組、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低劑量組、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中劑量組。按照“2.1.2”項下方法制備T.mentagrophytes菌懸液,取1 mL菌液加入6孔板,取1 mL,用RPMI-1640稀釋過的香鱗毛蕨有效部位至對應6孔板孔內,混勻,使菌液終濃度為1×104~3×104CFU/mL,置28 ℃溫箱中培養(yǎng)7 d。將各孔菌絲經(jīng)過固定、二次固定、丙酮系列脫水、浸透、包埋、升溫、超薄切片及染色等一系列過程后制成電鏡樣品,采用透射電鏡觀察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T.mentagrophytes超微結構變化情況。
2.3.3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β-(1,3)-D-葡聚糖合成酶和角鯊烯環(huán)化酶的影響 實驗分為空白生長對照組,香鱗毛蕨有效部位高、中、低劑量組。分別將不同濃度的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和T.mentagrophytes菌懸液置28 ℃下培養(yǎng)7 d,收集菌絲樣品用于酶活性測定。通過查閱文獻[19]略加修改。將5 mLT.mentagrophytes菌液(1.0×107~2.0×107CFU/mL)移入到預冷的10 mL錐形離心管,放置冰槽5 min,4 ℃、3 000×g離心10 min,棄上清液,加入250 μL GENMED裂解液混勻,加入100 μL GENMED強化液后劇烈渦旋振蕩15 s,置冰槽里1 min,重復5次,加入250 μL GENMED裂解液混勻,4 ℃、1 000×g離心10 min,移取500 μL上清液到預冷的1.5 mL離心管,根據(jù)β-(1,3)-D-葡聚糖合成酶試劑盒方法進行酶活性測定。
取5 mL待測的T.mentagrophytes菌液(1.0×107~2.0×107CFU/mL)放入預冷的離心管中,置于冰槽中5 min,4 ℃、4 000×g離心10 min,棄上清液,加入20 μL GENMED裂解液混勻,加入10 μL GENMED強化液后劇烈渦旋振蕩15 s,置冰槽里1 min,加入50 μL GENMED裂解液混勻,4 ℃、10 000×g離心10 min,移取500 μL上清液到預冷的1.5 mL離心管,加100 μL GENMED溶解液,混勻,按照角鯊烯環(huán)化酶試劑盒說明書進行酶活性測定。
3.1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T.mentagrophytes抑菌圈的影響 紙片法測定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T.mentagrophytes的抑菌圈直徑為(17.70±0.68) mm,陽性對照硝酸咪康唑直徑為(15.60±0.51) mm,鹽酸特比萘芬直徑為(35.33±4.99) mm。
3.2 試管藥基法測定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T.mentagrophytesMIC和MFC的影響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2株T.mentagrophytes標準株的MIC幾何平均值為5.3 mg/mL,MFC幾何平均值為10.6 mg/mL;對2株T.mentagrophytes臨床株的MIC幾何平均值為3.75 mg/mL,MFC幾何平均值為7.5 mg/mL。硝酸咪康唑對2株T.mentagrophytes標準株的MIC幾何平均值為0.22 mg/mL,MFC幾何平均值為0.44 mg/mL;對2株T.mentagrophytes臨床株的MIC幾何平均值為0.88 mg/mL,MFC幾何平均值為1.77 mg/mL。
3.3 微量稀釋法測定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T.mentagrophytesMIC和MFC的影響 如表1所示,氟康唑對質控菌株的MIC為2 μg/mL,符合M38-A2的標準,實驗結果可靠。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13株T.mentagrophytes的MIC的幾何平均值范圍為0.197~3.15 mg/mL,MFC的幾何平均值范圍為0.313~3.969 mg/mL;硝酸咪康對13株T.mentagrophytes的 MIC的幾何平均值范圍為0.099~0.630 0 μg/mL,MFC的幾何平均值范圍為0.157~0.794 μg/mL;鹽酸特比萘芬對13 株T.mentagrophytes的 MIC的幾何平均值范圍為0.025~0.079 μg/mL,MFC的幾何平均值范圍為0.031~0.157 μg/mL。
表1 微量稀釋法測定MIC、MFC值結果(n=3)
3.4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體內抗T.mentagrophytes作用的研究
3.4.1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對豚鼠體癬模型皮膚病變評分的影響 各皮損評分值所代表的一般情形見圖2,各組于第1、7、14天的皮損外觀見圖3,各組皮損評分均值情況見圖4。脫去結痂后,所有接種T.mentagrophytes的動物都出現(xiàn)相似程度的皮損,表現(xiàn)為表皮出現(xiàn)大量紅色斑點,多數(shù)有充血紅腫癥狀,少數(shù)甚至出現(xiàn)皮膚破損與潰爛。皮損處均有白色至淡黃色鱗屑。在給藥治療的第7、14天,除模型組外,其余各給藥組的皮膚病變評分均有下降(P<0.05,P<0.01)。
圖2 各組豚鼠皮損分值代表的一般情形
注: A為模型組,B為鹽酸特比萘芬組,C為硝酸咪康唑組,D為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低劑量組,E為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中劑量組,F(xiàn)為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高劑量組。
注:與模型組比較,*P<0.05,**P<0.01;與硝酸咪康唑組比較,#P<0.05,##P<0.01。
3.4.2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對豚鼠體癬模型真菌轉陰率的影響 結果如表2所示。至給藥第14天,模型組轉陰率為0;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低、中、高劑量組轉陰率分別為50%、75%、87.5%,硝酸咪康唑組和特比萘芬組轉陰率分別達到75%和100%,與模型組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P<0.01)。
表2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對T. mentagrophytes逆培養(yǎng)轉陰率的影響
3.4.3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對豚鼠體癬模型病理形態(tài)學的影響 HE染色結果見圖5,可知模型組真皮層有大量炎性細胞浸潤,棘細胞層明顯增生;鹽酸特比萘芬組有少量炎性細胞浸潤,棘細胞層未見明顯增生;硝酸咪康唑組中有少量炎癥浸潤,細胞棘細胞層有一定程度的增厚;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各劑量組中棘細胞層增生均有一定程度的減輕,增生程度輕于硝酸咪康唑組。PAS染色(圖6)發(fā)現(xiàn),模型組基底層有大量紅色真菌孢子;鹽酸特比萘芬組、硝酸咪康唑組未發(fā)現(xiàn)真菌孢子;除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低劑量組部分基底層可見紅色真菌孢子外,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中、高劑量組未見真菌孢子。
圖5 各組豚鼠HE染色(×100)
圖6 各組豚鼠PAS染色(×100)
3.5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T.mentagrophytes總生物量的影響 表3顯示,與生長對照組比較,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低、高劑量組、硝酸咪康唑組以及鹽酸特比萘芬組能使總生物量下降(P<0.05,P<0.01),均能抑制真菌的生長。
表3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T. mentagrophytes總生物量的影響
3.6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T.mentagrophytes超微結構的影響 圖7顯示,生長對照組T.mentagrophytes的細胞壁及細胞膜形態(tài)完整,胞質均勻,胞漿內可見一些細胞器;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低劑量組的T.mentagrophytes細胞壁疏松、皺縮,細胞膜破裂,細胞基質變淡,細胞內有明顯高電子致密顆粒聚集,細胞器大部分消失,可見較多的泡狀結構;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中劑量組T.mentagrophytes細胞壁缺損嚴重,細胞膜不連續(xù),皺縮細胞膜和細胞壁之間及胞漿內出現(xiàn)許多小的高電子致密顆粒,已無完整細胞器結構,呈現(xiàn)髓樣化空泡化等特征。
注:A為生長對照組, B為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低劑量組,C為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中劑量組。
3.7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β-(1,3)-D-葡聚糖合成酶和角鯊烯環(huán)過氧化酶活性的影響 結果如表4所示,與生長對照組比較,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低、中、高濃度組可降低β-(1,3)-D-葡聚糖合成酶和角鯊烯環(huán)過氧化酶的活性(P<0.01,P<0.05)。
表4 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β-(1,3)-D-葡聚糖合成酶和角鯊烯環(huán)過氧化酶活性的影響
淺部真菌病由須癬毛癬菌等淺部真菌引起頭癬、體股癬、手足癬等淺部感染,臨床上常出現(xiàn)復發(fā)和再感染[20]。由于皮膚癬菌耐藥菌株的不斷出現(xiàn),使得研制新的抗真菌藥迫在眉睫。香鱗毛蕨被譽為“皮膚病的克星”,在民間被廣泛應用[21]。本文采用試管藥基法和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CLSI)推出的M38-A2法對多株T.mentagrophytes進行體外抗菌實驗,結果表明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T.mentagrophytes有良好的體外抑菌和殺菌效果。由于體內外抗菌實驗結果的不一致性,因此進行體內抗菌實驗十分必要[22]。從皮膚病變評分、真菌轉陰率和組織病理學檢查三方面評價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對T.mentagrophytes致豚鼠體癬治療效果。研究結果表明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對皮損部位出現(xiàn)的紅斑、紅疹、瘙癢有一定程度的緩解作用,提高真菌轉陰率,改善皮損皮膚炎性浸潤和孢子數(shù),并呈一定的量效關系。
生物量是指某一時刻單位面積內實際存活的有機物質(干重)總質量[23],本實驗采用預防用藥,即藥物一開始便加入T.mentagrophytes培養(yǎng)體系,96 h后通過稱量菌團恒重,觀察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T.mentagrophytes生長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香鱗毛蕨有效部位能通過抑制T.mentagrophytes的生長,減少T.mentagrophytes生物量,且呈量效關系。
基于轉錄組測序分析實驗結果表明香鱗毛蕨乙醇提取物可干擾紅色毛癬菌正常新陳代謝、細胞膜、細胞壁、核酸的合成[14]。因此,本實驗從T.mentagrophytes超微結構、細胞壁和細胞膜的關鍵酶探討香鱗毛蕨有效部位的抗菌機制。本文結果表明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可使T.mentagrophytes細胞壁皺縮、破裂,細胞膜破裂,提示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可以破壞T.mentagrophytes細胞超微結構。
β-葡聚糖是細胞壁的主要成分,可以保證細胞滲透壓的穩(wěn)定性。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劑抑制葡聚糖的合成,從而抑制細胞壁形成,細胞破裂死亡[24-25]。研究結果表明不同質量濃度的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可降低β-(1,3)-D-葡聚糖合成酶活性,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T.mentagrophytes抑菌機制可能是抑制其細胞壁合成所需的β-(1,3)-D-葡聚糖的活性,影響葡聚糖的合成,導致細胞壁完整結構缺失,真菌細胞溶解死亡。
麥角甾醇是真菌生長必需的重要成分,它能夠與磷酸結合起到保護細胞膜穩(wěn)定性的作用,在確保細胞膜結構穩(wěn)定性、流動性、膜結合酶的活性和胞內物質運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6]。角鯊烯轉變成羊毛甾醇是麥角甾醇合成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需要角鯊烯環(huán)過氧化酶的參與[27]。研究結果表明香鱗毛蕨有效部位對T.mentagrophytes角鯊烯環(huán)過氧化酶的活性有一定的影響,提示香鱗毛蕨有效部位抗T.mentagrophytes可能與抑制角鯊烯環(huán)氧化酶的活性有關。
綜上所述,香鱗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對T.mentagrophytes有一定的抑菌與殺菌作用,可通過抑制β-(1,3)-D-葡聚糖合成酶和角鯊烯環(huán)氧化酶活性,影響葡聚糖和麥角甾醇的合成,從而抑制真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