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妮 梁家樂 張奕文 邢祖民(通訊作者)
( 南方醫(yī)科大學順德醫(yī)院麻醉科 , 廣東 佛山 528300 )
下肢骨折高危人群為老年患者及危重患者,手術患者因自身機能較差,因此對手術和麻醉的耐受性不理想,且患者多伴有心血管等其他疾病,因此需要重視斟酌手術麻醉效果[1]。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為現(xiàn)階段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麻醉方式,具有麻醉效果理想,不良反應相對較小的優(yōu)點,但是需要規(guī)范操作,否則會發(fā)生阻滯不全或是損傷下肢神經等不良問題,因此對麻醉醫(yī)師要求較高[1]?,F(xiàn)階段,隨著醫(yī)學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將超聲診斷儀應用于麻醉過程中,可有效提升麻醉的安全性和準確性。本次研究將本院收治的40例下肢手術患者分為2組,分別實施常規(guī)麻醉定位及B超引導下定位后實施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旨在通過對照分析B超引導下定位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的效果及可行性。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擇本院收治的下肢手術患者4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收集時間為2017年1月-2020年1月,計算機將其分為2組。對照組(n=20)男女患各10例,最小和最大年齡分別為56歲、87歲,年齡均值(75.95±10.11)歲。觀察組(n=20)女患8例、男患12例,最小和最大年齡分別為51歲、86歲,年齡均值(73.05±10.69)歲?;颊呔鲜中g指征,于本院接受下肢手術,選擇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排除麻醉禁忌患者、惡性腫瘤患者[3]。2組患者基線資料相比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可比。
2 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規(guī)范完成術前處置后開展麻醉。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麻醉:患者保持側臥位,患肢位于上方,選擇穿刺點位于L4脊柱中線間隙偏患肢4.5cm處,即為腰叢穿刺點,穿刺深度為0.5-1.0cm,取出針芯后將15ml利多卡因(1%)+15ml鹽酸羅哌卡因(0.5%)混合液緩慢注入。坐骨神經穿刺點選擇股骨大轉子下(1-2cm)和骶骨相交點,穿刺針垂直進入,將15ml利多卡因(1%)+15ml鹽酸羅哌卡因(0.5%)混合液緩慢注入[4]。觀察組在B超引導下定位后開展麻醉:患者保持側臥位,應用B超聲探頭對腰大肌、L4橫突、豎脊肌和腰方肌等位置開展橫向掃描,開展常規(guī)穿刺,同時利用超聲動態(tài)檢測進針情況,電流降至0.3mA時對肌群顫動情況進行觀察,如發(fā)生肌群顫動,說明進針位置接近腰叢-坐骨神經,那么可繼續(xù)進行穿刺,同時密切觀察肌群反應,從而準確判斷神經位置,定位完成后緩慢注入麻醉藥物(同對照組),同時利用超聲明確麻醉藥物擴散情況,從而及時對注射方向和擴散方向進行合理調整,確保麻醉藥物能夠將神經包圍[5]。
3 指標觀察:比較2組手術應激指標:利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并比較2組麻醉前、麻醉后(10分鐘、30分鐘)皮質醇水平。記錄麻醉起效和維持時間。比較2組鎮(zhèn)靜效果(依據(jù)Ramsay評分評價)。比較2組不良反應情況,包括神經損傷、低血壓、腰疼。
5 結果
5.1 2組麻醉前后皮質醇水平及麻醉起效時間和維持時間比較:2組麻醉前和麻醉后,皮質醇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麻醉起效時間和維持時間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2組麻醉前后皮質醇水平及麻醉起效時間和維持時間比較
5.2 2組Ramsay評分比較:觀察組麻醉前及麻醉后(10分鐘、30分鐘)Ramsay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Ramsay評分比較分)
5.3 2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2組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優(yōu)勢明顯,組間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n,%)
開展下肢手術時,手術麻醉效果是確保整體治療效果和預后的關鍵。傳統(tǒng)經靜脈全身麻醉,對患者大腦皮層和下丘腦系統(tǒng)的投射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是無法改善手術對交感神經中樞產生的刺激[6-7]。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是臨床常用的麻醉方式,和全麻相比,本種麻醉方式能夠顯著減低麻醉藥物對手術患者循環(huán)和呼吸系統(tǒng)的影響程度,從而避免發(fā)生麻醉不良事件,能夠盡量確?;颊呤中g過程中生命體征平穩(wěn),確保手術順利和安全[8-9]。椎管內麻醉效果良好,但通常需要同時實施抗凝干預,但是下肢手術患者容易存在抗凝藥物禁忌,因此,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和其相比,能夠有效控制出血情況發(fā)生幾率,麻醉安全性更加理想,且手術適用范圍更廣泛[10]。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效果,很大程度取決于腰叢-坐骨神經定位的實際效果。傳統(tǒng)麻醉操作時,通常是憑借麻醉師的臨床經驗選擇穿刺位置,因此麻醉時的專業(yè)能力和臨床經驗對定位情況存在直接的影響,穿刺和進針的過程存在一定程度盲目性,可能會導致患者神經受到損害,風險性相對較高[11]。如何更加準確地對神經定位是相關研究的重點,現(xiàn)階段,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在臨床診斷中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12]。麻醉過程中利用B超機能夠動態(tài)掃描組織結果及相關信息,從而能夠明確進針情況和神經血管情況[13]。麻醉過程中,在B超引導下完成腰叢-坐骨神經定位,對穿刺針位置進行引導,明確針尖和神經之間的距離,還可以觀察麻藥的注射和擴散情況,可進一步確保麻醉藥物均勻散開,實現(xiàn)更為理想的麻醉效果[14]。
手術中因為創(chuàng)傷和疼痛等刺激,機體容易出現(xiàn)應激反應,導致生命體征異常,皮質醇為氧化應激指標,其分泌越多,表明機體氧化應激反應越強,可判斷鎮(zhèn)痛效果[1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2組麻醉前和麻醉后,皮質醇水平無明顯差異;觀察組麻醉前及麻醉后(10分鐘、30分鐘)Ramsay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B超引導下定位可提升麻醉效果,降低手術應激反應;觀察組麻醉起效時間和維持時間優(yōu)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幾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在B超引導下定位,麻醉效果更加迅速準確,維持效果更加理想,也能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概率。
綜上所述,開展下肢手術中在B超引導下定位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可顯著提升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應用價值顯著,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