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哲
(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北京 100088)
里昂中法大學(1921—1951,下簡稱“中法大學”)的建立是“爭回里大”運動的導火索之一,但其在中國近代史上的意義遠不止于此。一方面,該校開辦的30年正是20世紀法學變遷的關鍵時刻;另一方面,我國也在這段時間里完成了法制和法學的現(xiàn)代化。(1)黃阿明.新法制與舊禮法[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 96-108.所以,這一機構對于理解我國法制近代化尤其重要。中法大學第一次在世界范圍內(nèi)形成的法律共同體,提供了一個超越地理限制的舞臺,讓追求近代化的中國精英與同樣尋求變革的法國法學家相遇在里昂這個獨特的地點。中法大學為中國培養(yǎng)了76名法學專業(yè)學生,其中包括25名法學博士。(2)Liste des étudiants de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 Fonds chinois de la bibliothèque municipale de Lyon. 葛夫平.中法教育合作事業(yè)研究(1912—1949)[M].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76.通過解讀他們的檔案,我們可以辨認出這些法學博士的身份、理論關懷、與里昂法學院和法國法學的關系,從而進一步揭示中國知識精英們的本土意識。
誠然,中國法制近代化以“西法東漸”為重要特征,而且表現(xiàn)出高度的西方中心主義傾向,(3)朱明哲.中國近代法制變革與歐洲中心主義法律觀: 以寶道為切入點[J].比較法研究,2018(1): 155-170.但研究此過程仍然不該忽略那些親身參與者的自主性。(4)朱晶. 論民國時期科學理想與社會訴求的建構[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 93-103.此前,大部分研究主要把法制近代化表述為外國法律在我國的移植或我國學界對外國學說的繼受。晚近研究則同時關注兩個方面: 中國被迫接受西方現(xiàn)代法律;西方通過對中國的敘事而構建自身。(5)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了賴駿楠.國際法與晚清中國: 文本、事件與政治[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李秀清.中法西繹: 《中國叢報》與十九世紀西方人的中國法律觀[M].上海: 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5.譯著則有,絡德睦.法律東方主義: 中國、美國與現(xiàn)代法[M].魏磊杰,譯.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在此基礎上仍有必要繼續(xù)追問參與法學知識傳播的中國青年精英如何在不同的現(xiàn)代化道路中進行選擇。在他們學習國外的理論、觀察他鄉(xiāng)的實踐時,恰恰是對本國命運的關心影響了他們的觀察、評價、闡釋。(6)章永樂.維也納體系與君憲信念的持久性: 以康有為為例[J].清華法學,2017,11(3): 62-78;章永樂.發(fā)現(xiàn)“二十世紀之憲法”: 以20世紀20年代前期為中心的考察[J].清華法學,2021,15(3): 92-113.本文希望延續(xù)以上思路,通過檢視中法大學法學博士論文的撰寫過程和實質(zhì)內(nèi)容,說明中國青年精英在法學知識移植方面的自主性。
跨國史為理解這些材料提供了一種視角。(7)Iriye A. Global and Transnational History: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9-10.傳統(tǒng)上理解中外法文化交流主要有兩種范式: 繼受移植范式和殖民批判范式。繼受移植范式視法律交流為中國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手段。(8)王澤鑒,朱虎,汪洋,等.德國民法的繼受與臺灣民法的發(fā)展[J].比較法研究,2006(6): 3.這種范式強調(diào)不同法學知識的等級秩序,文明程度較低的國家只能向更文明的國家學習,斷然沒有文明“互鑒”的可能。(9)Frankenberg G.Critical Comparisons: Re-thinking Comparative Law[J]. 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1985, 26(2): 411-456.出于對繼受移植范式的不滿,殖民批判范式試圖揭示隱藏在文明等級觀念背后的“權力—知識—話語”三者之間的重疊關系,最近在學界引發(fā)熱議的“法律東方主義”就是其中的代表。(10)Ruskola T. Legal Orientalism: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Modern Law[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352; Coendet T. Critical Legal Orientalism: Rethinking the Comparative Discourse on Chinese Law[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2019, 67(4): 775-824; Clarke D. Anti Anti-Orientalism, or Is Chinese Law Different?[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2020, 68(1): 1-40.兩種主流范式都假設了主體—客體的二元對立,既忽視了雙方的互動,又忽略了每一個行動者與其所處的社會條件之間的互動。為此,本文采取一種“跨國史”的新視角,消解國界和世界經(jīng)濟政治秩序所固化的中心與邊緣關系,把重點放在各區(qū)域之間的溝通本身。(11)李富鵬.全球法律史的中國寫作:“復規(guī)范性”與法律史學的空間感[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4(6): 14-26.它把每一個時期法學的形成看作不同區(qū)域的法學家群體互動的結(jié)果,并因而關心不同行動者根據(jù)自身利益采取的策略性行動。(12)Bourdieu P. La force du droit: Eléments pour une sociologie du champ juridique[J]. Actes de la Recherche en Sciences Sociales, 1986, 64(1): 3-19.為了重構法學交流中發(fā)生的“事件”,研究者就必須理解行動者的觀念、可以選擇的策略,以及他們的社會關系。
本文主要運用中法大學檔案與該校法科學生的博士論文,擬厘清他們在里昂所見、所學、所感之具體內(nèi)容。把中法大學的法學教育置于中法兩國變革背景中,有助于從跨國法律史的角度揭示中法法學交流復雜而微妙的內(nèi)涵,從而進一步呈現(xiàn)當代法學知識之國際化特征。本文將先展示中法大學法學博士論文的作者、寫作時間、導師人選。然后,利用學生檔案、特別是其中通信往來,還原他們?yōu)榱藸幦≈鲗У匚慌c法方管理人員的談判過程,從而突出留學生在知識生產(chǎn)過程中的自主性。他們的論文則體現(xiàn)了兩個交織著的主題: 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國內(nèi)社會問題??梢娝麄儗χR生產(chǎn)的內(nèi)容也有自覺的意識。最后,留學生博士論文創(chuàng)作過程將在里昂法學院的特性和中國留學生的共性兩個背景中得到理解。
中法大學本身只負責學生的飲食起居,而不組織教學。中國學生考試合格后進入里昂大學的各個學院學習。所以,想學習法律的中法大學學生需要在里昂法學院注冊。在中法大學取得法學博士學位的25名學生中,除了入中法大學前便在巴黎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的張祖庚,歷經(jīng)波折最終轉(zhuǎn)學去巴黎的夏晉熊和陳紹源,以及轉(zhuǎn)學去格勒諾布爾的錢翔孫4人,有21人在里昂完成了學業(yè)。從中法大學第一名法學博士、日后成為汪偽政權外交次長的吳凱聲于1921年10月正式注冊,(13)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 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22 (Wu Kaisheng), Sous-dossier #1[A].Dossier contenant 86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86 [1921-1926], No. 1.到魏登臨于1944年5月31日博士答辯通過,這21人于23年間在里昂法學院的懷抱中成長為獨立的法學家。據(jù)考證,1962年以前在法國取得法學博士學位的中國學生人數(shù)在230人左右。(14)王偉.中國近代留洋法學博士考(1905—1950)[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80-278.其中獲益于中法大學者竟超過了十分之一,可見中法大學法學博士生在選題和寫作方面的經(jīng)驗應當較為具有代表性,能夠折射出其他留法中國學生的共同意識。與此同時,中法大學為學生提供的校舍和生活補助讓他們相較其他留法學生而言經(jīng)濟負擔更小。中法大學的秘書處作為學生管理機構負責學生的課程組織、學業(yè)安排、獎學金發(fā)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選擇。所以,他們?yōu)榱藞猿肿约旱牧?,中法大學的學生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以期獲得校方首肯。其結(jié)果是他們留下了更多的信件可供研究,而反過來也可以佐證其他留學生能更容易地堅持知識揀選和闡釋方面的自主性。
中法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程序和其他法學院一樣。根據(jù)1895年4月30日的法律,法學博士學位(Doctorat en droit)包括法律科學博士(Doctoratès sciences juridiques)和政治經(jīng)濟學博士(Doctorat ès économies politiques)。希望取得博士學位的學生必須先通過至少兩門科目的口試,才能開始博士論文寫作。與現(xiàn)在動輒4年起步的論文寫作周期不同,當時的博士論文寫作時間一般在1到3年之間。在此期間,學生沒有必修課的要求。完成論文后,博士生需要先取得院長授權,然后在出版社打印一定數(shù)量的論文,并交到答辯組成員手中。答辯組主席一般是論文的指導教授。即便在每年申請人數(shù)少于十人的外省法學院,每年仍然都有無法通過答辯的候選人。
不同于檔案大部分已經(jīng)散佚的其他法學院,中法大學的檔案較為完整地保存在里昂市立圖書館。它們打開了一扇窗口,讓今人了解這些中國青年的考試、上課、選題和受指導的情況。在翟俊千、曾錦春和黎國材的檔案中,留下了他們在進入博士論文寫作階段前必須通過的口試的成績單。其中,翟俊千的檔案最為全面,在1925年7月15日的口試中,他選擇了國際公法(Droit international public)、比較憲法(Droit constitutionnel comparé)、經(jīng)濟學說史(Histoire des doctrines économiques)作為口試科目。(15)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102 (Zhai Junqian), Sous-dossier #1[A].Dossier contenant 61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61, No. 18.他的口試委員會(不同于最后的答辯委員會)成員分別是國際公法教授皮克(Paul Pic)、比較法和民法教授朗貝爾(édouard Lambert)和政治經(jīng)濟學家戈納爾(René Gonnard)。這名細心的學生還在檔案中留下了他從1923年到1924年所學課程的記錄。從中我們看到他在法學院分別上了戈納爾的經(jīng)濟學說史和政治經(jīng)濟學、朗貝爾的比較法、皮克的國際公法,還有布維耶(émile Bouvier)的比較憲法和財政學(Science financière)。除此之外,他學習了文學院的社會學和道德哲學課程。(16)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102 (Zhai Junqian), Sous-dossier #1[A].Dossier contenant 61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61, No. 14.科目和教授人選與留學生們的知識獲取聯(lián)系密切,后文將詳細討論。翟俊千在三門口試科目(滿分是20分,只要取得10分就及格)分別取得了15分、15分和12分的成績。曾錦春于1926年7月15日通過口試時的成績分別是: 國際法14分、行政法15分、政治經(jīng)濟學12分。(17)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91 (Zeng Jinchun)[A]. Dossier contenant 46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46 [1921-1929], No. 11.同一日,黎國材也口試通過,其科目分別是國際公法、比較憲法和經(jīng)濟學說史,三科總分43分??梢娺@幾名中國學生的口試科目選擇也比較集中在國際法、公法和經(jīng)濟學這幾門課程。當時法國學生最熱衷的民法卻乏人問津。他們的成績不分伯仲,而且正如大部分人學位論文只能拿到“良”(bien)或“中”(assez bien)的評語一樣,不算很糟糕,但說不上多好。無論如何,他們已經(jīng)因此通過口試,可以開始準備寫論文了。
如前所述,大部分學生一直在里昂完成學業(yè)。就連實際上是在巴黎接受愛斯嘉拉(Jean Escara)指導的于振鵬,也最終于1939年8月回到里昂答辯。(18)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307 (Yu Zhenpeng)[A]. Dossier contenant 49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49 [1931-1941], No. 46.只有在極個別的情況下,學生可以前往外地,在其他大學注冊。于是,這21名中國青年也像翟俊千那樣,來到中法大學通過測試、請法方秘書代為與法學院溝通,前往法學院注冊、上課,申請博士論文寫作資格,通過由里昂法學院組織的口試,在里昂教授的指導下完成論文,在里昂的出版社印刷論文,在里昂答辯通過,最終取得學位回國。換言之,這些中國學生在留法期間與里昂法學院關系相當密切。下文將具體分析與里昂的聯(lián)系對他們思想形成的意義。
與留學生們互動最多的法國學者,自然是他們的導師。有時候,博士論文本身提供了相應的信息。劉懋初、賴國高、陳榮生等人的論文扉頁上都印有答辯委員會的名單,其中答辯委員會的主席便是導師。曾錦春、翟俊千、于振鵬、陳延進等人的論文沒有提供這些信息,但是他們在致謝中實際上也告訴了我們導師和答辯委員會的組成。那些既沒有明示委員會信息也沒有前言可以利用的博士論文,有時也在檔案中留下了線索。比如,里昂當?shù)貓蠹圱outLyon曾經(jīng)報道:“我們的同行吳凱聲……剛剛出色地完成了論文答辯。委員會主席是朗貝爾教授,成員是拉梅爾(Irénée Lameire)和古恒(Maurice Courant)兩位教授?!?19)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22 (Wu Kaisheng), Sous-dossier #3[A].Dossier contenant 146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146 [1931-1938], No. 56.其他人則在與秘書長古恒的通信中報告了自己的論文選題和指導教師等情況。遠在巴黎,最終決定進入巴黎法學院并如愿以償?shù)南臅x熊,就在1936年6月26日的信中向古恒報告自己在巴黎法學院阿爾及利亞裔教授瓦利德(William Oualid)的指導下完成論文的計劃。(20)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312 (Xia Jinxiong), Sous-dossier #1[A].Dossier contenant 86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86 [1921-1926], No. 95.除了很早就因為政治參與而被除名的陳紹源和此前已經(jīng)取得博士學位的張祖庚以外,幾乎所有中法大學學生的導師信息都可以還原。
表1 中法大學法學博士的選題與指導
續(xù) 表
在厘清了這些年輕法學家的選題和指導后,隨即產(chǎn)生的問題是: 導師人選和題目選擇由誰決定?以下將從導師選擇、題目選擇、游學巴黎三方面入手回答,并揭示中國學生在法國教師和管理者面前掌握自己學業(yè)的強烈意愿。
不同于主要選擇民法的法國學生,留學生們傾向于公法學和當時居于邊緣地位的政治經(jīng)濟學。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艱難歲月中,里昂法學院常任教師也不過只有15人左右,基本上一個學科只有一名教授。所以寫國際公法的論文,在早年必然接受皮克指導,稍后又肯定會成為巴斯蒂(Suzanne Bastid)的學生;經(jīng)濟學的論文幾乎肯定會由戈納爾指導;尼古拉會指導公法的論文,而菲利普幾乎包攬了財政學的選題。教師的指導幾乎肯定與選題是交織在一起的。
在選擇導師的階段,中國學生、管理層和教師三方面的互動已經(jīng)清晰可見。和其他大學(學院)的學生不同,中法大學學生在確定導師并與導師正式見面以前,往往先由法方主管寫信給教授介紹學生,并咨詢教授的意見。在大部分的檔案中都可以看到秘書長古恒以行政主管身份給教授寫的信件。但是,并不是每位教授都會接受以中法大學名義向他們推薦的學生。比如,古恒曾致信皮克,盛贊曾錦春是一位“嚴肅、勤奮、永遠不會讓您失望的學生”。(21)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91 (Zeng Jinchun)[A]. Dossier contenant 41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41 [1921-1929], No. 10.但是,曾錦春關于中國勞工運動的論文最終并未由法國勞動法的先行者皮克指導。倒是由曾錦春自己在沒有問過古恒的情況下選擇了導師。(22)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91 (Zeng Jinchun)[A]. Dossier contenant 41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41 [1921-1929], No. 19.同樣的情況也出現(xiàn)在彭禮端的案例中,古恒不得不主動詢問他選擇導師的情況。(23)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171 (Peng Liduan)[A]. Dossier contenant 28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28 [1925-1933], No. 14.雖然古恒最初向他推薦的導師是朗貝爾,(24)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171 (Peng Liduan)[A]. Dossier contenant 28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28 [1925-1933], No. 13.最后實際指導的人卻是尼古拉??梢?,管理層對學生的指導教師人選只有建議之權,最終跟隨何人寫作博士論文還要看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情況。而且在大部分情況下,學生可以說還占據(jù)了主動。朗貝爾就曾回憶1924年吳凱聲敲開他辦公室的大門要求得到幫助時的情景。(25)Lambert é. Préface[C]//Woo J, Courant M.Le Problème constitutionnel chinois. La constitution du 10 octobre 1923. Paris: M. Giard, 1925: VIII.
相比于留在里昂的學生,要求轉(zhuǎn)學的學生更能表現(xiàn)出中國學生掌握自己學業(yè)的愿望。由格勒諾布爾法學院院長勒布(Paul Reboud)指導的錢翔孫、由巴黎法學院教授瓦利德指導的劉先偉和夏晉熊為我們提供了足夠的例證。劉先偉還引用法國民法學巨擘卡皮唐(Henri Capitant)在1926年出版的《如何寫作法學博士論文》中所說“博士論文寫作最難的部分是保持和導師的直接聯(lián)系”,為自己轉(zhuǎn)學到巴黎大學背書。(26)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321 (Liu Xianwei)[A]. Dossier contenant 84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84 [1932-1941], No. 69.由此可見,中法大學的留學生對于自己選擇的學科和導師有相當?shù)淖晕乙庾R,并會盡自己所能要求管理層接受。管理層也確實在大部分情況下接受了他們的選擇。
既然導師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選題,那么決定博士論文選題的人可以說是決定整篇論文寫作過程的人。留學生在選題方面,因為知識、資歷的不對等,無法保持選擇導師與科目時那種高度自主性也在所難免??ㄆぬ圃凇度绾螌懽鞣▽W博士論文》中主張,應該由學生自己根據(jù)興趣和能力主動選擇題目。但是,他也承認大部分的學生沒有利用好這種學術自由,而只是“請求講授法學或政治經(jīng)濟學某個部門的教師給他們提供題目,并請他出任答辯主席”。其結(jié)果是“答辯主席有時遭遇相當大的尷尬,因為他實際上根本不認識學位候選人,而且對其研究的價值知之甚少”。(27)Capitant, H. Comment il faut faire sa thèse de doctorat en droit[M]. Paris: Dalloz, 1926: 18.對于中法大學的學生而言,協(xié)會內(nèi)部的指導又為他們增加了知識不對等之外的另一層行政限制。例如,在古恒寫給戈納爾的信中,他說自己“建議曾同春選擇一個和中國有關的主題,因為中國學生往往能在這些方面做出原創(chuàng)性的貢獻”。(28)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90 (Zeng Tongchun)[A]. Dossier contenant 67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67 [1921-1927], No. 10.
即便如此,為數(shù)不少的中法大學學生自己選定了研究主題,并獲得導師的背書。在1923年9月28日寫給里昂法學院比較法學所創(chuàng)始人朗貝爾的信中,古恒寫道:“我相信您已經(jīng)認識吳凱聲先生了……他想以最近幾部中國憲法的比較研究作為博士論文題目。他已經(jīng)準備了一些材料,并殷切希望知道您對這一選題的看法?!?29)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22 (Wu Kaisheng), Sous-dossier #1[A].Dossier contenant 86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86 [1921-1926], No. 25.盧干東的確在論文的前言部分說導師尼古拉(Maxime Nicolas)鼓勵他寫有關中國市政學的論文,并解釋了該選題的重要性。(30)Loo K T. La Vie municipale et l’urbanisme en Chine[M]. Lyon: Bosc Frères & Riou, 1934: 8.但是在正式開始寫作前,他致信古恒解釋自己“向朗貝爾和尼古拉提出了數(shù)個選題,最終由尼古拉確定了中國城市生活的題目”。(31)1933年2月23日的信件,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246 (Lu Gandong)[A]. Dossier contenant 51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51 [1929-1934], No. 31.古恒本人則在回應中也寫道:“對于尼古拉是否認可您的選題,我無緣置喙……只要聽您導師的指導就可以了?!?32)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246 (Lu Gandong)[A]. Dossier contenant 51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51 [1929-1934], No. 32.同樣感謝了導師的指導,但是暗示作者本人才是選題人的,還有皮克的學生翟俊千關于中國國際地位的論文、(33)Tchai T T. Essai historique et analytique sur la situ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Chine Conséquences des traités sino-étrangers[M]. Paris: Paul Geuthner, 1929: 7.曾錦春關于中國工人運動的論文。(34)Tsing C C. Le Mouvement ouvrier en Chine[M]. Paris: Paul Geuthner, 1929: 5-6.因此,我們應該可以看出,有些留學生利用了當時法國教授對學術自主性的尊重,并且自己決定了研究的主題。
當然,有些學生則或是在導師的建議下改變了題目,或是接受了導師的選題。皮克的另一名弟子劉懋初在他關于埃及國際地位的論文中感謝導師為他指定了一個對中國亦有啟發(fā)的題目。(35)Liu M C. De la condition internationale de l’égypte depuis la déclaration anglaise de 1922[M].Lyon: Bosc Frères & Riou, 1925: 8.龍吟也坦白,他最初打算寫法國財政體系的論文,但是菲利普認為龍吟無法在這個選題上做出富有創(chuàng)見的成果,于是建議他寫了現(xiàn)在的題目。(36)Long Y. Le Contrle du budget en Chine: comparaison avec les systèmes anglais et fran?ais[M]. Lyon: Imprimerie générale lyonnaise, 1943: 8.趙崇漢也說是尼古拉為他建議了選題。(37)Tchao T H. étude sur la définition et la situation juridique du fonctionnaire dans le droit administratif fran?ais[M]. Lyon: Bosc frères, M. & L. Riou, 1942: V.然而就連在教師推薦的選題之中,仍然可以看見學生自己的影子。比如劉懋初把埃及的國際地位與中國相比,強調(diào)皮克推薦的選題對于一名中國學生的特殊意義。(38)Liu M C. De la condition internationale de l’égypte depuis la déclaration anglaise de 1922[M]. Lyon: Bosc Frères & Riou, 1925: 8.雖說黎國材國際移民規(guī)制的選題來自剛寫完《國際移民史》的戈納爾的推薦,卻也動情地自比備受法國恩澤的國際知識移民。(39)Li K T. Réglement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émigration[M]. Lyon: Bosc Frères & Riou, 1928: 5-7.可見,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題目的選定是學生、管理者、導師三方溝通與交流后的產(chǎn)物。
古恒和班樂衛(wèi)(Paul Painlevé)等人視中法大學為培養(yǎng)中國之親法人士,在中國推廣法國知識之工具,只要導師和學生雙方對選題的看法形成了一致意見,管理方大多選擇順其自然。紀律權威和學生的自主性真正發(fā)生劇烈沖突的,還是在涉及學生在何處完成論文這種實際上無關于學術的問題上。
在里昂的中國法科學生對自己立場的堅持有時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在廣東女生黃明敏的檔案中,我們看到了她不顧管理方勸阻,執(zhí)意前往巴黎,也看到了她與古恒就中法大學是否要支付其在巴黎的生活費將近8年的爭執(zhí),檔案最后結(jié)束于她告知學校她已經(jīng)成為廣東上訴法院的法官,要求學校寄送學位證書的信件。(40)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 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2 (Huang Mingmin)[1921-1931][A]. Dossier contenant 16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16 [1921-1931], Nos. 1-16.在江蘇男生陳洪的105份文件組成的檔案中,前半部分是他把蓋有大學和協(xié)會印章的通知擲于地上受紀律處分引起的各種申辯、聽證、商議,后半部分是他因為請病假而給古恒寄去的數(shù)十份假條,最終結(jié)束于他告知自己已經(jīng)受聘為南京中央大學副教授,并要求學校寄送學位的來信。(41)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46 (Chen Hong)[A]. Dossier contenant 105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105 [1921-1924], Nos. 1-105.留法博士們的生活雖然沒有那么強的戲劇色彩,但其中一些人也多次以個人名義與以古恒為代表的法方管理人員和法學院各教師交涉,其中非常明顯地體現(xiàn)了他們自己掌握學習的科目、地點、材料和時間安排的愿望,并折射出了學生、管理人員、教師三個群體之間雖非平等,但絕不能以“支配—服從”一概而論的微妙關系。
其中又以離開里昂,前往巴黎赴自由政治學院(école libr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學習最能體現(xiàn)學生的能動性。自1877年福州船政局學生馬建忠、陳季同入學后,自由政治學院在中國學生中聲望很高,(42)朱明哲.法學知識的跨國旅行: 馬建忠和19世紀末的法國法學[J].政法論壇,2020,38(1): 177-191.所以中法大學學生中也常見申請前去游學者。1931年,陳耀東、盧干東和賴國高一起提出前往自由政治學院攻讀政治經(jīng)濟學課程的申請。獎學金的管理者很快拒絕了他們的申請,并致信里昂法學院若斯蘭(Louis Josserand)院長,強調(diào)里昂法學院所提供的課程已經(jīng)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43)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265 (Lai Guogao)[A]. Dossier contenant 98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98, sous-dossier 1 [1929-1931], No. 35.但是,在1932年賴國高通過了資格考試以后,古恒的態(tài)度有所轉(zhuǎn)變,并在面談之后立刻致信自由政治學院的秘書處,詢問賴國高前往巴黎考試的時間。(44)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265 (Lai Guogao)[A]. Dossier contenant 98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98, sous-dossier 2 [1932-1933], No. 46.而且,管理層最終決定不但資助他參加考試的1500法郎的費用,而且為他在巴黎趕考的半個月提供伙食費。(45)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265 (Lai Guogao)[A]. Dossier contenant 98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98, sous-dossier 2 [1932-1933], Nos. 49-51.賴國高順利通過入學考試以后,又取得了整個學年留在巴黎進修的許可。(46)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265 (Lai Guogao)[A]. Dossier contenant 98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98, sous-dossier 2 [1932-1933], No. 59.甚至在僅僅以及格成績通過了第一年的考試后,他仍能再次說服古恒允許他留在巴黎學完第二年的課程。(47)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265 (Lai Guogao)[A]. Dossier contenant 98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98, sous-dossier 2 [1932-1933], No. 67.夏晉熊則是先以學習法語為理由前往巴黎,然后要求在自由政治學院學習外交學。(48)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312 (Xia Jinxiong)[A]. Dossier contenant 146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146, sous-dossier 2 [1933-1935], Nos. 47-49.而主管方竟然也沒有對經(jīng)費問題過多爭論,就提出只要夏晉熊獲得錄取,自然可以獲得學費和生活費的資助。(49)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312 (Xia Jinxiong)[A]. Dossier contenant 146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146, sous-dossier 2 [1933-1935], Nos. 50-51.夏晉熊在政治學院的表現(xiàn)不如賴國高,在第二學年結(jié)束時有3門考試不及格,必須再延期一年。(50)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312 (Xia Jinxiong)[A]. Dossier contenant 146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146, sous-dossier 2 [1933-1935], No. 89.即便如此,他繼續(xù)在巴黎學習的申請仍然獲得批準。
但是,同樣希望前往巴黎的徐復云、陳延進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其中又以陳延進的經(jīng)歷最為曲折,在學完了國際公法和國際私法的課程后,他于1932年申請去政治學院學習外交學,并詳細解釋了自己的心路歷程,還承諾中山大學將會在經(jīng)費上給予協(xié)助。(51)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290 (Chen Yanjin)[A]. Dossier contenant 61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61, sous-dossier 1 [1931-1933], No. 10.此事后因其本人財政困難而作罷。隨后,古恒與朗貝爾聯(lián)系,說服后者指導陳延進寫作關于美國憲法的博士論文。(52)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290 (Chen Yanjin)[A]. Dossier contenant 61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61, sous-dossier 1 [1931-1933], Nos. 18-28.但陳延進并未灰心,于1933年9月舊事重提。(53)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290 (Chen Yanjin)[A]. Dossier contenant 61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61, sous-dossier 1 [1931-1933], No. 29.秘書處最終以其應首先完成論文寫作為由拒絕了他的要求。(54)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290 (Chen Yanjin)[A]. Dossier contenant 61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61, sous-dossier 1 [1931-1933], No. 30.于是陳延進先完成了論文,并于1934年4月寫了一封4頁的長信,信中列舉夏晉熊、賴國高、陳耀東等人的先例,要求“循例”允許其入學政治學院,甚至在信中指出夏晉熊可能連學習證書都拿不到,居然也能獲得學校支持,從而反證自己要求的合理性。(55)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290 (Chen Yanjin)[A]. Dossier contenant 61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61, sous-dossier 2 [1934-1947], Nos.50-54.可惜,他的訴請最終既未能得到管理方的認可,亦未能說服導師朗貝爾為其背書,所以仍未能如愿。
在學生是否能前往外地的問題上,管理方的決定往往出于紀律考慮而非學術必要。中法大學規(guī)定學生的住所在里昂,所以管理層認為拒絕他們前往巴黎的請求理所當然。(56)Règlement fixant le fonctionnement de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Université de Lyon.對于那些導師本人無法發(fā)揮太多影響的事項,如考勤、住宿,管理者表現(xiàn)得更為敏感和嚴格。任何一次前往外地的申請,任何一次延期回國的嘗試,就算無關于額外的費用,也會首先在管理者眼中變成對權威的挑戰(zhàn),從而招致制裁。就連那些最終獲得批準的申請也不例外。順利獲得批準,如愿在巴黎常住的賴國高,也因為在1933年9月19日離開里昂時沒有向古恒報告而受到紀律警告。(57)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265 (Lai Guogao)[A]. Dossier contenant 98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98, sous-dossier 2 [1932-1933], Nos.76-78.管理方對學生的紀律要求是具體而微的,獨立于其學業(yè)進展狀況的。他們希望全面掌握學生身在何地,與哪些老師來往,所學科目等各方面的信息。但是,在學業(yè)問題上,如果教師與學生達成一致,管理者一般也只好聽之任之。例證之一就是當巴黎的教授瓦利德先后致信古恒,表示認可夏晉熊和劉先偉的學術水平、愿意指導他們的論文后,(58)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 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312 (Xia Jinxiong)[A]. Dossier contenant 146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146, sous-dossier 3 [1936-1938], No. 96: 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321 (Liu Xianwei)[A]. Dossier contenant 84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84 [1932- 1941], No. 70.中法大學方面便未再加阻攔。
在中法大學學生所撰寫的25本博士論文中,有15篇直接以“中國”作為研究對象,就連“中國”并沒有直接出現(xiàn)的論文中,“中國”的形象仍然隱約可見。這些研究中,兩個主題尤為明顯: 其一,是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其二,是經(jīng)濟發(fā)展導致的社會問題。
“我們的祖國長期經(jīng)歷著不幸,如今正在邁向新的地平線,我們?yōu)樗鼱幦 嬖诘臋嗬??!?59)Tchai T T. Essai historique et analytique sur la situ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Chine Conséquences des traités sino-étrangers[M]. Paris: Paul Geuthner, 1929: 211.在表達了對巴黎和會未能徹底廢除中國與列強之間的不平等條約的失望后,翟俊千以這句話結(jié)束了他關于中國國際地位的博士論文。一個不平等國際秩序之中的文明古國——這就是翟俊千在不厭其煩地逐條討論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后,向讀者展示的形象。但是,這一飽受屈辱的古國在世界大戰(zhàn)中是勝利的一方,并且以自身的努力和犧牲證明其有能力,也有權利要求他國之平等對待。(60)Tchai T T. Essai historique et analytique sur la situ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Chine Conséquences des traités sino-étrangers[M]. Paris: Paul Geuthner, 1929: 210.有趣的是,翟俊千并沒有像當時法國國際公法學的權威觀點那樣,把巴黎和會看作對“不正義”一方的懲罰,而是延續(xù)了19世紀末國際法的觀點,認為戰(zhàn)勝方有權要求戰(zhàn)敗方賠償。這種立場不能說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完全沒有市場,但它確實無法說明為何中國可以要求同為戰(zhàn)勝方的其他國家放棄在中國之特權。此時,中國站在了兩種不同命運的門檻前,中國青年的任務便是幫助這一文明古國擺脫過去的屈辱,成為國際社會的平等一員。同樣的主題在劉懋初關于埃及國際地位的論文中也有回響:“法國一直是埃及真誠的朋友。而中國和埃及一樣作為文明古國,也對后者抱有深切同情,畢竟兩者處境之間有不少相似性,所以中國也希望這位‘長妹’可以早日實現(xiàn)其國家獨立的合法愿望?!?61)Liu M C. De la condition internationale de l’égypte depuis la déclaration anglaise de 1922[M]. Lyon: Bosc Frères & Riou, 1925: 8.兩篇論文關于中國和埃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及巴黎和會中命運的敘事結(jié)構高度一致。同樣在戰(zhàn)前是列強支配下的文明古國,同樣希望把握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機會謀求獨立自強,同樣在巴黎和會中經(jīng)歷建設平等國際社會理想的幻滅,最后仍處于半殖民狀態(tài)。(62)Liu M C. De la condition internationale de l’égypte depuis la déclaration anglaise de 1922[M]. Lyon: Bosc Frères & Riou, 1925: 208-209.國際秩序本身的不平等豈不昭然若揭。
然而,正是在這種不平等的現(xiàn)實中,中法大學的留學生開始構想一種更加公平的國際合作秩序。黎國材意識到“勤勉、堅毅而適應性強”的中國勞工只能在歐洲各國或者殖民地“從事最為艱苦的勞動,領取微薄的工資,以至于這些勞工對情況頗為不滿,一旦合同期滿就迫不及待要回國”,但雇主又不愿意失去這么高效的勞動力,所以強迫勞動、黑工等現(xiàn)象時常發(fā)生。(63)Li K T. Réglement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émigration[M]. Lyon: Bosc Frères & Riou, 1928: 67.為了解決這種矛盾,有效的國際合作平臺便必不可少,而國聯(lián)則提供了一個可能的機制,因為這一機構的發(fā)展已經(jīng)揭示“民族國家的主權并不是絕對和不受限制的,而是相對的、受限制的、由道德和法律的一般規(guī)則所調(diào)整的”。(64)Li K T. Réglement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émigration[M]. Lyon: Bosc Frères & Riou, 1928: 198.
在當時留法學生眼中,雖然“大國政治有時導致國際聯(lián)盟的崇高理想落空”,(65)Hsu F Y. La Protection des réfugiés par la Société des Nations[M]. Lyon: Bosc frères, M. & L. Riou, 1935: 130.雖然中國在巴黎和會中并未得到公正對待,卻也不妨繼續(xù)沿著現(xiàn)有的道路建設國際社會,而且中國最終將在其中謀得與其貢獻相符的地位。易言之,從國際層面看,致力于建設一個有力協(xié)調(diào)各國行動的機構,以正義的國際法保證和平和公正的想法本身是值得努力的,所需要考慮的只是具體細節(jié)上的技術問題;從中國的角度看,通過國家的現(xiàn)代化參與新的國際社會建設,也無疑是青年人所需要實現(xiàn)的目標。張祖庚很好地總結(jié)了這種樂觀主義觀念:“中國為了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強權,就必須在完成其他任務的同時,繼續(xù)追隨著國際私法的新發(fā)展,因為這一法律部門在國與國關系的發(fā)展當中扮演著異常重要的角色?!?66)Chang C K. Essai sur la nationalité chinoise[M]. Paris: Durand, 1941: 145.此時是1941年,且不說抗日戰(zhàn)爭早已爆發(fā),法國本土也早已陷入了戰(zhàn)爭的泥潭,如此情境下仍能保持樂觀情緒,實在令人印象深刻。
這種樂觀情緒自然反映了歐洲法學界在戰(zhàn)爭陰云之下仍未消散的理想主義思潮,但強權政治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在這個意義上,學生倒是比他們的導師更清醒。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經(jīng)濟史充斥著衰退、蕭條和貿(mào)易保護主義,然而這些壞消息似乎從未傳入法學家那里,特別是國際法學家的書房。法國的國際法學家繼續(xù)高談闊論建立歐洲聯(lián)盟以實現(xiàn)永久和平的可能,(67)Guieu J M. Les juristes internationalistes fran?ais, l’Europe et la paix la Belle époque[J].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 2012, 149(1): 27-41.前往各個國家講課的民法學家則仍以為國際貿(mào)易的發(fā)展會讓國家放棄戰(zhàn)爭,并讓各國法律進一步趨同,(68)Demogue R. L’unification internationale du droit privé: le?ons faites la Faculté de Buenos-Ayres[M]. Paris: Rousseau, 1927: 128.而法律統(tǒng)一則能進一步促進國際的合作而非戰(zhàn)爭。相比之下,中國學生的論文則在高聲表達對這種理想的贊同后,往往再提醒人們,以上正義國際社會的理想必須建立在各國實力相近的前提之上。正因為如此,錢翔孫一方面強調(diào)上海港能夠聯(lián)通中國與世界市場本身是不平等條約的結(jié)果,另一方面試圖說服人們相信自由貿(mào)易才是最好的政策。因為如果其他國家貫徹貿(mào)易保護主義,不向中國的產(chǎn)品開放他們的市場,那么通過國際商業(yè)合作實現(xiàn)共同繁榮就不過是畫餅而已。(69)Ts’ien S S. Le Port de Shanghai: étude économique[M]. Lyon: Bosc Frères & Riou, 1934: 152.他也意識到,如果中國國力孱弱,又如何使他國開放市場。國家力量的不平等最終會讓由平等國家組成國際社會的理想成為鏡花水月。
正是對國家間力量對比不平等的意識,引導前往里昂的中國學子關心財政學和政治經(jīng)濟學,并自然而然地進入20世紀法國法學討論的另一個議題: 社會問題。
在法國的語境下,“社會問題”指的往往是貧困、貧富差距拉大、罷工、社會不穩(wěn)定性增強等現(xiàn)象。20世紀初中國的工業(yè)化程度、城市化程度遠低于法國,所以那些“因工業(yè)化而生”的社會現(xiàn)象未必真的在中國特別具有代表性。但是,中法大學的學生們認為中國不僅同樣面對貧困、犯罪、勞資沖突等問題,甚至可能因為其不利的國際地位而無力面對這些挑戰(zhàn)。于是,對歐美各國有利的自由貿(mào)易就可能成為中國進步的桎梏。曾錦春就說:“讓中國獲得完美的商業(yè)環(huán)境,發(fā)展工業(yè)并迅速成為可以與之競爭的力量并不符合歐洲列強的利益。他們致力于通過殖民條約讓中國受制于最極端的重商主義政策?!?70)Tsing C C. Le Mouvement ouvrier en Chine[M]. Paris: Paul Geuthner, 1929: 7-8.于是,中國欲自強,必致力于擺脫列強所加之枷鎖,也就必先自強。盧干東也指出,中國城市雖然發(fā)展程度遠低于歐美,卻也面臨著公路和市政建設、街區(qū)發(fā)展不均衡、醫(yī)療與公共衛(wèi)生等問題。(71)Loo K T. La Vie municipale et l’urbanisme en Chine[M]. Lyon: Bosc Frères & Riou, 1934: 11.然而這名日后執(zhí)教于中山大學和武漢大學的留學生或有意或無心地隱去了相似的問題在歐美和中國出現(xiàn)的不同背景。在法國,人們把社會問題歸咎于自由放任主義的經(jīng)濟和社會政策。而在中國,至少盧干東所指出的那些社會現(xiàn)象更像是國家剛開始邁向現(xiàn)代化時能力不足所致。然而對于這些年輕人,重要的或許不是現(xiàn)象背后原因的不同,而是現(xiàn)象本身的相似。
至于如何用法律解決社會問題,留學生們提出了兩種表面上頗為不同的主張。最早的學生對國家更多抱有一種不信任的態(tài)度,更晚一些的學生則傾向于認為強國即可富民。
作為中法大學最早的學生之一的曾錦春曾指責辛亥革命以來歷屆政府“不穩(wěn)定、弱小、分裂,對維持權力以外的事務毫不關心,也既不會考慮,又無力推行為工薪階級謀利益的干預政策”。(72)Tsing C C. Le Mouvement ouvrier en Chine[M]. Paris: Paul Geuthner, 1929: 146-147.而且通過建立強大政府來規(guī)制社會也不值得期待,因為“一個管理個人之間關系的中央集權國家概念對于中國實在太陌生,不可能在大范圍內(nèi)馬上得以落實”。(73)Tsing C C. Le Mouvement ouvrier en Chine[M]. Paris: Paul Geuthner, 1929: 150.既然政府貧弱,那么工人就只能指望自己和發(fā)動社會運動的工會組織。(74)Tsing C C. Le Mouvement ouvrier en Chine[M]. Paris: Paul Geuthner, 1929: 151.他進一步指出中國工人缺乏組織,四分五裂,所以需要一個全國范圍內(nèi)的總體組織者——國民黨。(75)Tsing C C. Le Mouvement ouvrier en Chine[M]. Paris: Paul Geuthner, 1929: 155-157.
到了20世紀30年代,在曾錦春筆下還無疑是一個革命政黨形象的國民黨已經(jīng)演變?yōu)樗坪蹩梢哉莆諜嗔Φ膱?zhí)政黨了。他認為,國民黨不但是社會問題的解決者,也是社會理想的定義者,所需要問的不過是通過何種渠道可以增強其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已。陳耀東主張:“私人的土地所有權只不過是一種社會事實,和其他所有社會事實一樣服從進步律。”(76)Chen Y T. Le Régime agraire en Chine[M]. Lyon: Bosc frères, M. & L. Riou, 1933: 212.現(xiàn)在,社會進步要求民生主義之“平均地權”的主張在國民政府的推動下實現(xiàn)。(77)Chen Y T. Le Régime agraire en Chine[M]. Lyon: Bosc frères, M. & L. Riou, 1933: 213.一旦地權平均,財富分配不均這一中國最大的經(jīng)濟問題也就可以解決。(78)Chen Y T. Le Régime agraire en Chine[M]. Lyon: Bosc frères, M. & L. Riou, 1933: 210.不過,他也強調(diào),“到底中國土地產(chǎn)權何時才能回歸共產(chǎn)主義的黃金時代,完全取決于國民政府的效率”。(79)Chen Y T. Le Régime agraire en Chine[M]. Lyon: Bosc frères, M. & L. Riou, 1933: 214.這種建立強大的中央政府,以法律為工具實現(xiàn)人民呼聲的想法相當具有代表性。陳延進也認為正是由于美國國會的立法權遠遠超過了最初聯(lián)邦制憲法的設計,美國才終于有能力貫徹致力于提高道德、公共衛(wèi)生和整體福利的一系列立法政策。(80)Chan Y C. La Législation par ricochet dans le droit constitutionnel américain[M]. Lyon: Bosc frères, M. & L. Riou, 1934: 9.在他看來,這一系列規(guī)制商業(yè)和社會生活的立法正是民心之所向。所以,他指責聯(lián)邦最高法院仍堅持自由放任法律傳統(tǒng),傾向于判決這些社會立法無效,并建議法院應該和立法機關一樣追隨“公共意見和全國權力集中化的潮流”。(81)Chan Y C. La Législation par ricochet dans le droit constitutionnel américain[M]. Lyon: Bosc frères, M. & L. Riou, 1934: 82.
于是,提高行政和財政能力不但成了強國的法寶,同時也是富民的良方,所以他們論文中的兩個主題在提高國家能力方面找到了交匯點。更何況,雖說社會問題是一國之內(nèi)的問題,人們?nèi)匀徽J為解決社會問題可以依賴于國際合作。從曾同春的論文中可以看出,絲業(yè)的成功不僅是中國在國際市場地位的問題,還關涉“千千萬萬從事絲綢工業(yè)的不同領域之人民的生計”。(82)Tsing T C. De la production et du commerce de la soie en Chine[M]. Paris: Librairie orientaliste P. Geuthner, 1928: 195.而為了改良中國絲綢的制造和絲業(yè)工人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又不得不加強國際合作,特別是中法之間的合作。法國可以通過合作獲得優(yōu)質(zhì)的產(chǎn)品和情報,從而與美國分庭抗禮,而中國則可以借此獲得更好的技術和對法國市場的占有率,從而在與日本絲業(yè)的競爭中保持優(yōu)勢。(83)Tsing T C. De la production et du commerce de la soie en Chine[M]. Paris: Librairie orientaliste P. Geuthner, 1928: 196-200.于是,在中法大學學生的筆下,國家成了國際社會和國民之間的中介,它參與國際合作以求自強,并同時在國際合作中增進人民的福利。這種觀念顯然也是和上文所述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樂觀主義情結(jié)分不開的。
現(xiàn)有文獻在強調(diào)中國與西方的對立關系時,既淡化了西方思想之間的競爭關系,又簡單地把中國學子看作知識權力的被動客體,忽視其在互相競爭的西方思想之間主動揀選的功夫。其實,中國知識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已經(jīng)意識到“西方”的分裂和多元性。(84)羅志田.西方的分裂: 國際風云與五四前后中國思想的演變[J].中國社會科學,1999(3): 20-35.蔡樞衡也早就指出,留學不同國家的中國學生在回國后以其留學目的國的知識互相競爭,希望成為中國各新法典權威的解釋者。(85)蔡樞衡.中國法理自覺的發(fā)展[M].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98-99.再者,中國留學生到底接受何種知識,其實既取決于外國教師為他們提供的選擇,又取決于他們對中國和世界之狀況的體驗與反思。(86)朱明哲.東方巴黎: 略論二十世紀上半葉法國法律學說在中國的傳播[J].北大法律評論,2014,15(2): 581-606.關于東方的知識對于歐美學者鞏固當時以西方秩序為藍本建立的法學體系確實有所幫助,但不同法律體系的比較畢竟也有限地促進了對歐美法律之局限性的反思。(87)對比較法歷史的整體檢討,參見Kennedy D. The Methods and the Politics[C]//Legrand P,Munday R.Comparative Legal Studies: Traditions and Transi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345-433. 對法國比較法學普世主義心態(tài)的個案研究,參見Jamin C. Le vieux rêve de Saleilles et Lambert revisité. propos du cente-naire du Congrès international de droit comparé de Paris[J].Revue internationale de droit comparé, 2000, 52(4): 733-751.并參見朱明哲.中國近代法制變革與歐洲中心主義法律觀: 以寶道為切入點[J].比較法研究,2018(1): 155-170.
所以,中法法學史上的“交流”無法簡化為一方強加、另一方被動接受的過程。它是一場發(fā)生在具體歷史語境中的對話。對話雙方雖然可能并不平等,但他們都對自己所處的位置有所省察,并且努力理解對方話語傳達的意思和弦外之音,同時根據(jù)雙方的關系以及與語境中其他言說者的關系,策略性地回應。他們的對話又不斷改變著言說者在作為客觀結(jié)構之權力關系中的地位。一言以蔽之,在法學交流中,各種作者以言行事的特征尤為明顯。所以,要理解中法大學留學生的經(jīng)驗,我們就要知道他們所學究竟由哪一種聲音訴說,他們所感又是出于何種考慮。
1875年才成立的里昂法學院在19世紀末的法國法學變革中,有著獨特地位和作用,以至于人們不應把它等同于其他法國外省法學院。從其建立開始,里昂法學院就以其激進色彩聞名,今日亦然。(88)Kaluszynski M. Sous les pavés, le droit: le mouvement “Critique du droit” ou quand le droit retrouve la politique[J]. Droit et société, 2011, 76(1): 523-541.20世紀初,法國法學革新因應對社會、政治、知識三重挑戰(zhàn)而生,置身其中的里昂法學院持斗爭法律觀。中法大學學生之所以傾向于社會主義與進步主義,正是因為這一斗爭法律觀。
斗爭法律觀主張以社會改革法律,強調(diào)對政治生活的參與,并支持法學對社會科學的開放,從而不同于在其他法學院占優(yōu)勢的一種“平息斗爭”的法律觀。(89)兩種觀念在“自然法”概念上的體現(xiàn),參見朱明哲.面對社會問題的自然法: 論法律社會化中的自然法學說變遷[J].清華法學,2017(6): 75-99.法國法學在1900年前后面對“社會批判”和“社會學批判”時,(90)Audren F. Le “moment 1900” dans l’histoire de la science juridique fran?aise. Essai d’interprétation[C]// Jouanjan O, Zoller é. Le “moment 1900”: Critique sociale et critique sociologique du droit en Europe et aux états-Unis. Paris: Panthéon Assas, 2015: 55-74.在法律淵源理論上拋棄了立法至上主義,在法律解釋理論上拋棄了文義主義。(91)Jestaz P,Jamin C. La doctrine[M].Paris: Dalloz, 2004: Chapitre III.當時剛成立的里昂法學院首先因其社會主義的政治傾向不同于其他法國法學院。在巴黎法學院,占據(jù)支配地位的是那些主張法律無關于道德和傳統(tǒng)的共和主義法學家。(92)Milet M. La Faculté de droit de Paris sous 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 une domination sans partage? (1879-1939)[C]// Halpérin J L. Paris, capitale juridique (1804-1950): étude de socio-histoire sur la Faculté de droit de Paris. Paris: Rue d’Ulm, 2011: 143-176.在外省法學院,大部分的教授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93)Audren F. La belle époque des juristes catholiques (1880-1914)[J]. Revue Fran?aise d’Histoire des Idées Politiques, 2008, 28(2): 233-271.前者為第三共和國的自由放任經(jīng)濟政策辯護,而后者則試圖維護《民法典》的權威,雙方都不認為任由階級斗爭實現(xiàn)無產(chǎn)階級的民法是一個好的選擇。相反,里昂法學院則集中了當時幾乎所有同情社會主義的法學家。在1913年到1935年間出任院長的若斯蘭就提倡以權利相對理論取代個人主義色彩過濃的所有權絕對和合同自由觀念。(94)Fenouillet D.Louis Josserand (1868-1941) [J]. Revue d’Histoire des Facultés de droit et de la science juridique, 1996, 17: 27-45; Audren F,Fillon C. Louis Josserand ou la construction d’une autorité doctrinale [J].Revue trimestrielle de droit civil, 2009, (1): 39-76.在1901年到1936年間擔任民法學教授的萊維(Emmanuel Lévy)更是公開的社會主義者、法律社會主義最重要的倡導者、工人國際法國分部的省代表。(95)Herrera C M. Le socialisme juridique d’Emmanuel Lévy[J]. Droit et société,2004, 56-57(1): 111-128.而且,就在中法大學創(chuàng)立之初,以吳凱聲為代表的中國學生已經(jīng)常常去旁聽萊維的課程。(96)古恒給萊維的信,見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22 (Wu Kaisheng), Sous-dossier #2[A].Dossier contenant 146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146 [1931-1938], No. 31.劉懋初和翟俊千的導師皮克雖然是國際法學家,但也是法國最早主張保護工人利益的法學家和社會法的先驅(qū)。(97)Bayon, D, Frobert L. Lois ouvrières et réformisme social dans l’?uvre de Paul Pic (1862-1944) [J].Le Mouvement Social, 2002, 201(4): 53-80.不同于其他意識到需要改革法學以回應社會問題的法學家,他們共同的認識是要從根本上把法律從個人本位轉(zhuǎn)變?yōu)樯鐣疚?,而且這種社會化應該由群眾、人民引導法學家完成,而非相反。
在這種獨特的法律觀指引下,里昂法學院自然也接受了一種對社會科學更為開放的態(tài)度。與意圖引導和規(guī)制社會的法學不同,社會科學觀察社會運動、聆聽社會呼聲,并提倡用社會需要改造法律。其中最激進的萊維認為根本不存在法學,法律無非是社會的信念而已,法學家唯一的工作便是觀察社會信念,并將其以法律的公式表達。(98)Lévy E. Les droits sont des croyances [J]. Revue trimestrielle de droit civil,1924, 23: 59-61.皮克不同意萊維的立場,他認為真正的法學仍然存在,只不過無法獨立于社會科學而已。(99)Hakim N. La science de la question sociale de Paul Pic ou les malheurs de l’hétérodoxie dans les facultés de droit[A]. Hakim, N. et Melleray, F. Le renouveau de la doctrine fran?aise[C]//Les grands auteurs de la pensée juridique au tournant du XXe siècle. Paris: Dalloz, 2009: 123-158.院長若斯蘭雖然在關于法學和社會科學的論戰(zhàn)中保持沉默,但他明確對古恒表示賴國高等從政治經(jīng)濟學畢業(yè)的學生也可以寫作法學博士論文。(100)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 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265 (Lai Guogao)[A]. Dossier contenant 98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98, sous-dossier 1 [1929-1931], No. 39.里昂的法學家們對社會問題的反應如此獨特,以至于他們共同認為,法學家在科學實踐中可以借道社會科學。為了最大程度增進其學說研究,里昂法學院及其成員自愿與社會知識和學科聯(lián)姻。(101)Audren F. Comment la science sociale vient aux juristes? Les professeurs de droit lyonnais et les traditions de la science sociale (1875-1935)[C]//David D. Le renouvellement des sciences sociales et juridiques sous la IIIe République. La Faculté de droit de Lyon.Lyon: La Mémoire du droit, 2010: 3-50.
中法大學設在里昂本身有希望學生遠離政治活動的考慮。然而事與愿違,中國留法學生在里昂遇到的卻是一個以激進社會主義為標志的教授群體。例如,指導了4名中國博士的戈納爾左右了整個20世紀上半葉該校經(jīng)濟學的發(fā)展。這名經(jīng)濟史學家認為理論來自對社會事實的觀察,而且本身就是一種社會事實,在實踐中發(fā)揮著作用。他還主張最有效的經(jīng)濟政策就是國際自由貿(mào)易。(102)Potier J P. L’enseignement de l’histoire des doctrines économiques la Faculté de droit de Lyon (1895-1944)[J]. Revue d’histoire des facultés de droit et de la science juridique, 1998, 19: 285-313.菲利普在經(jīng)濟學上支持社會主義學說和政府干預的立場,同時他也是工人國際法國分部的地區(qū)代表。(103)Potier J P. L’enseignement de l’histoire des doctrines économiques la Faculté de droit de Lyon (1895-1944) [J]. Revue d’histoire des facultés de droit et de la science juridique, 1998, 19: 285-313.巴斯蒂則是法國第一名取得公法學教授資格的女性,1946年成為巴黎法學院第一名女性教授,在指導徐復云的時候比學生還要年輕。這位國際組織法權威同時也是一名進步主義者,特別是在對婦女權利的國際法保護方面貢獻頗多。(104)Vignes D. In memoriam: Madame Bastid. 1906-1995[J]. Annuaire Fran?ais de Droit International,1994,40(40): 7-9.可見,當時與中國學生接觸最多的教授都是對國際合作持樂觀態(tài)度,認為國家應該干預經(jīng)濟以解決社會問題的學者。當時給多名中國學生上課的朗貝爾和院長若斯蘭更是上述觀念在法國學界的重要代表。
作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法學變革中的異類,里昂的法學家們對社會變革和社會科學都表現(xiàn)出了更開放的心態(tài)。他們的思想和偏好又通過體制性的關系影響學生。比較法學研究院主管朗貝爾和法學院院長若斯蘭自不待言,其他的教授則通過授課和論文指導,具體而微地引導中國學生接受他們的知識體系和政治傾向。就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留學生接受了社會主義和進步主義的思想意識。
留學生們往往急于論證他們在里昂學到的進步思想就是當前中國問題的解決之道。本來,中國留法學生的博士論文選題大部分都與中國的法律實踐相關。(105)王偉.中國近代留洋法學博士考(1905-1950)[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95-299.吳凱聲和鄭毓秀幾乎同時完成了關于中國憲法的博士論文,而且主要研究的都是在論文剛寫完就失效的1923年《中華民國憲法》。甚至如果不是朗貝爾勸阻,吳凱聲的論文題目也會和鄭毓秀一樣是“中國的憲法運動”。隨著留法學生人數(shù)的增多,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的博士論文對中國政治的變遷極其敏感。比如在1936年分別于圖盧茲和里昂答辯通過的有關憲法的兩篇論文,都一直寫到了1935年的憲法發(fā)展。(106)Cheng Y C. Les Principaux mouvements constitutionnels en Chine, de 1897 1935[M]. Lyon: P. Ferréol, 1936; Ho J C. Histoire constitutionnelle de la Chine Toulouse[M].Toulouse: Ch. Dirion-G. Labadie, 1936.對時局的關心甚至可能左右論文選題和導師的選擇。彭禮端在給古恒的信中詳細解釋了自己為何最終沒有選擇在皮克的指導下寫作國際法的論文。(107)Archives l’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 : Dossiers étudiant Numéro 171 (Peng Liduan)[A]. Dossier contenant 28 pièces numérotées de 1 28 [1925-1933], No. 17.按照他的說法,本來皮克已經(jīng)決定指導他,但是正當自己要把已經(jīng)寫好的兩章拿給皮克看的時候,日本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而皮克認為南京政府無力應對日本侵略,所以主張彭禮端如果要在論文中討論戰(zhàn)爭問題,必須把進一步割地賠款以求議和作為解決方案。這種建議令他無法接受,遂決定更換導師和題目。
留學生普遍表現(xiàn)的另一個特點是對政治立場的敏感。在20世紀30年代,留學生在博士論文中常?;煜梢?guī)范和意識形態(tài)。這種敏感性背后同樣折射出當時法科留學生對法學的理解。對于他們而言,法學恰恰不像當時占主流地位的巴黎教授所強調(diào)的那樣,由一系列規(guī)則和解釋技術構成,而是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各方面不斷變化的產(chǎn)物。對于那些在里昂的學生而言,他們所能接觸到的那些對國際化開放程度較高,對社會科學有更多包容性的教師逐漸將他們引向了政治經(jīng)濟學和財政學等“因時置變之實學”。就連那些前往巴黎,以法律整體秩序解釋某個條文為選題的學生,往往也受外省法學院那些更少法條主義色彩的理論吸引。(108)朱明哲.東方巴黎: 略論二十世紀上半葉法國法學在中國的傳播[J].北大法律評論,2014(2): 581-606.其中,里昂法學院所推崇的“法律社會化”就是一個相當吸引人的主張。(109)王伯琦.法國社會學說在契約方面之最新趨勢[J].實業(yè)部月刊,1936(2): 1-15.
實際上,留學生們對時局的看法往往既不同于西方的主流學界,又不同于當時國內(nèi)的同胞。他們對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討論最酣的領事裁判權撤廢的觀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鴉片戰(zhàn)爭之后,列強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中國領土上確立了領事裁判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作為戰(zhàn)勝國的中國意欲恢復司法主權,1921年的華盛頓會議也承諾組織“中國調(diào)查法權委員會”,然而該委員會直至1926年方成行,而且以中國司法尚未獨立為由拒絕了國民政府的要求。(110)李啟成.治外法權與中國司法近代化之關系: 調(diào)查法權委員會個案研究[J].現(xiàn)代法學,2006(4): 26-37.誠如前文所言,中法大學的博士生既對中國無法成為國際社會平等一員,徹底收回司法主權感到失望,又仍然相信國聯(lián)主導之下的國際秩序終歸會承認中國已經(jīng)成為強大的文明國家,從而恢復其應有的地位。相比之下,中國法政和輿論界反應更加激烈,普遍把領事裁判權的存續(xù)看作國恥,并且對委員會的調(diào)查結(jié)論普遍持失望與痛恨之情。(111)李啟成.治外法權與中國司法近代化之關系: 調(diào)查法權委員會個案研究[J].現(xiàn)代法學,2006(4): 26-37;張仁善.論中國司法近代化進程中的恥感情結(jié)[J].江蘇社會科學,2018(4): 132-141.而對于歐美學者而言,對這種國恥當然難以共情,甚至大部分人關心的仍是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秩序。所以作為國民政府顧問的法國法學家寶道才會建議中國法學家和司法人員多一些耐心,采取漸進的方法收回司法主權。(112)寶道.暹羅治外法權之撤廢[G]//王健.西法東漸: 外國人與中國法的近代變革.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274.威格莫爾甚至十分困惑為什么中國留學生竟然如此急迫地要廢除這一幫助中國文明開化的制度。(113)Wigmore J. Les congrès de droit comparé premier germe d’organisation permanente internationale de la profession du droit: La proposition du doyen Wigmore[J].Annales de l’université de Lyon, 1934, 45(1): 117-121.對于留學生而言,在這兩種立場之間找到一個平衡,從而讓自己的聲音能夠為導師接受,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中法大學的學生對祖國命運的討論更多表現(xiàn)出留學生的共性。他們即便在沐浴歐風美雨的同時,眼光仍然時刻投向國內(nèi)的政治和社會變革。而這一選擇背后的原因,自然有關于中國法的研究相較于其他議題更容易完成,也更容易獲得教授的首肯,但或許也有助于他們自己回國后發(fā)展的考慮。本文所關注的中法大學博士生為公費生或受中法大學委員會資助,他們畢業(yè)后有回國的義務,所以不得不為在國內(nèi)的前途做打算。以最新的歐美先進理論來解決最前沿的中國實踐問題,顯然就成了一個相當具有吸引力的方案。
吳稚暉等人選擇里昂是對當時里昂經(jīng)濟、社會、文化生活之通盤考慮的結(jié)果。當時在里昂交匯的并非抽象、不需要加任何歷史限定的“中國法學”或“法國法學”,而是正在尋求最先進之西方法學理論的中國法學和正在重新構建自身的法國法學。兩種學術追求的交匯最終通過一群希望通過外國知識既改革祖國,又為自己在新社會中謀得一席之地的年輕人實現(xiàn)。
他們絕非不平等國際社會中西方知識權力的被動客體,也非僅為謀一紙速成博士文憑的投機分子。他們對自己在法國可以學到的知識,學習的方法和過程,可能付出的代價都有所認識。為了學到他們認為可以實現(xiàn)國家富強的財政、行政、外交學等知識,他們不得不用尚未臻于完美的法語與管理方爭執(zhí),爭取教授們的支持。從他們抵達法國到最終取得學位,往往需要七八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他們不得不時刻關注著祖國瞬息萬變的局勢發(fā)展。他們的目光流轉(zhuǎn)于歐亞大陸兩端,不斷向自己,也向法國法學提出關于祖國之命運的問題,并在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選擇研究的主題、完成這些選題最佳的導師和途徑。他們既在世界體系內(nèi)思考中國,又希望通過一個強大的政府解決社會問題,從而同時實現(xiàn)國富民強。與此同時,里昂法學院對新興社會科學的開放態(tài)度和對社會主義的支持,則為他們提供了一種表達自己政治關切的理論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