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保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越來越年輕化、嚴重化,其是非觀對未成年人造成嚴重影響。本文從是非觀對個人、家庭、社會的意義及是非觀形成的過程,來探討重塑失足未成年的是非觀,并提出重塑三大舉措:首先,對失足未成年人進行認知重構;其次,對失足未成年人建立合理獎懲機制;最后,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相互合作。
關鍵詞:是非觀;重塑;認知
一、引言
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多種思想文化也不斷蓬勃發(fā)展興盛,在多種文化下背景下成長的孩子,其是非觀也受到不斷的沖擊與影響。尤其是我們的未成年孩子,由于受到自身認知能力、邏輯判斷能力的低下與各種社會文化的沖擊,尤其是不良文化的感染,對未成年人是非觀造成嚴重影響。以至不少未成年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對失足未成年人是非觀的重塑對個人、家庭、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二、是非觀概念定義與意義
(一)是非觀定義
是非觀是個人一種看法和觀念,更是一種主觀性判斷的結果。其是非觀的形成不僅隨著年齡成長和個體認知的發(fā)展而逐漸發(fā)展,同時也受到社會物質客觀性的影響?!笆欠恰奔础罢_與錯誤”[1]因此,我們可以將是非觀定義為:個人對外界事物物質性正確與錯誤的一種主觀性判斷。
(二)是非觀形成和發(fā)展的意義
首先正確的是非觀對個人的健康成長起到重要作用,避免個人誤入歧途、觸犯國家法律、違背倫理道德、走上犯罪的不歸道路。尤其是未成年人本身認知能力低下,判斷事物具有很強的依懶性,分不清對錯,做不出客觀的評判。對于什么事應該做不應該做完全沒有個人獨立的見解。
其次,正確的是非觀能有效增加家庭和睦與幸福指數。家庭的教育不僅影響孩子是非觀的形成,同時孩子形成的是非觀也將反饋我們的整個家庭系統(tǒng)。
最后,正確的是非觀可以維系社會穩(wěn)定,減少社會沖突。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大多數犯罪案例都是由于未成年人錯誤是非觀導致的犯罪。
三、是非觀形成的過程
是非觀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存在,其產生無疑是對客觀物質的反應,然而作為個人的是非觀形成,它是個體對周圍社會系統(tǒng)的的反應,依據行為主義學派我們可認為個體的是非觀是受到外界信息的刺激,進而帶來的一種反應結果,當然這種反應結果可以是顯性行為上的,也可以是內隱的觀念。簡而言之:是非觀是外界信息刺激我們大腦,通過個體認知信息加工,而帶來的一種反應結果。
四、正確是非觀重塑路徑
如何重塑未成年正確的是非觀,是家庭、學校、社會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本文從心理學角度出發(fā)提出幾個設想,以拋磚引玉。
首先,對失足未成年進行認知重構。所謂“認知重構”就是以一種新的認知代替?zhèn)€體原有的認知。要想重新塑造失足未成年人的是非觀就得重新構造他們的認知觀念,加上失足未成年人三觀尚未固化,具有可塑性。因此,個人認為對其進行認知重構是最有效的方法。
美國應用心理學會的主席喬治.凱利強調認知在人格形成和發(fā)展中的的作用,重視個體對世界的獨特理解。之所以有些人會出現病態(tài),就是由于認知理解出現了問題。從是非觀的定義及形成過程來看,我們是非觀就是一種認知觀念,既然是一種認知觀念,那么采取認知重構可以說是治本之策。失足未成年是非觀的重塑不僅要治本,同時也要治標,做到標本兼治。
當然要做到標本兼治,這里除了認知重構技術,還需要運用到價值澄清技術。該技術理論于20世紀20年代間出現,為進步主義教育采用,在60年代時逐漸形成一個德育學派。運用此技術幫助失足未成年人進行在是非觀觀形成過程中,通過分析和評價的手段,幫助個體減少是非觀混亂促進正確的是非觀形成。假設一名犯偷竊罪的未成年人,運用價值澄清技術讓其通過分析和評價手段來進行自己作案前與作案后的一個對比分析。作案之前個體內心并沒有什么價值沖突,無擔驚受怕、焦慮、緊張的負性情緒體驗,更不會因為觸犯法律而東躲西藏;作案后個體會明顯出現嚴重的負性情緒體驗。然而偷竊到的價值并未能夠彌補內心失衡的價值,兩者之間存在一個價值差。通過這樣一種價值澄清技術讓失足未成年體驗到自己的行為對自己并不利,進而去反思自己的認知觀念,從而個體將重新進行認知重塑,以致最終達到內心的平衡。
其次,建立合理獎懲機制。是非觀的形成過程是外界刺激帶來的一種內隱或者外顯的行為,根據行為主義學家認為:一種行為結果要想出現就得有一個相應的刺激,但是這個行為結果并不會一直持續(xù)出現,要想行為結果一直持續(xù)存在,那么就得有一個強化物來繼續(xù)推動行為結果的出現,若是沒有這一強化物的出現,則行為結果就會消退。之所以未成年人選擇錯誤的是非觀,而放棄正確的是非觀,無非是因為選擇正確的是非觀得到利益相對選擇錯誤是非觀利益來得遲。也就是說未成年犯罪的行為結果得到了及時的強化。相反,當我們失足未成年做出正確是非觀時候給予及時強化獎勵,而做出錯誤是非觀給予懲罰,那么錯誤是非觀就會消退,從而正確是非觀將建立。所以建立合理獎懲機制對于形成未成年正確是非觀具有重要幫助。
最后,家庭、學校、社會三者要相互合作。人是社會人,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沒有任何一個個體可以獨立于社會而單獨存在,當個體從一出生進入的第一個社會小系統(tǒng)就是我們的家庭系統(tǒng),可以說家庭是影響孩子最早的社會因子。父母的行為是孩子學習過程中唯一可以參考的依據,所以父母的是非觀,可以說是孩子的是非觀。學校是孩子接觸的第二個社會系統(tǒng),雖然說學校為學生傳遞是間接性知識,但是卻起著主導性作用,因此學校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社會是個體生存的土壤,土壤好壞直接影響個體的成長,良好的社會風氣,是個體參照的標準。因此社會要加大力度整治社會風氣,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營造良好文化氛圍,完善社會和諧機制構建。
參考文獻:
[1]王軍.是非觀的迷失與重構[J].《探索與爭鳴》,2011,(12)期: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