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琳
【教材及學情分析】
《葡萄溝》是統(tǒng)編本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四篇課文,主要介紹了位于我國新疆吐魯番的水果之鄉(xiāng)——葡萄溝。課文圍繞總結(jié)句“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介紹了:1.葡萄溝盛產(chǎn)水果。2.葡萄溝景色美麗、獨特。3.維吾爾族老鄉(xiāng)非常熱情好客。4.葡萄溝生產(chǎn)的葡萄干色鮮、粒大、味甜,非常有名。
二年級學生經(jīng)過一年的學習,已具備一些初步的識字能力和閱讀水平,但準確理解詞語、自主感悟的能力較弱,體會語言的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意境美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因此,創(chuàng)設(shè)情境,恰當借助多媒體手段,運用豐富的教學形式培養(yǎng)學生理解、表達的能力十分重要。
【教學目標】
1.通過虛擬的情境,讓學生在葡萄溝游覽一番,在情感的世界里深深體悟: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
2.運用圖片、討論、采訪等方法感悟“梯田”“茂密”“五光十色”“熱情好客”等詞語。
3.用采訪、當導游等形式,在整體感悟課文中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培養(yǎng)學生敢于表達,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一、課前2~3分鐘頭腦風暴游戲
1.你知道的水果有哪些?
2.你知道什么會發(fā)出彩色的光?
二、感受葡萄溝是個好地方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我國新疆吐魯番有個叫葡萄溝的地方十分有名,今天我們就去那兒走一走、看一看。(播放簡短視頻,激趣)說說你的感受。(景色美,水果多,葡萄好……)
1.感受水果之多
(1)課文首先向我們介紹了那里的水果,(齊讀第1自然段)說說你是從哪里體會到水果多的。(板書:水果多)
(抓住種類多、每個月品種不同來體會)
(2)(出示課件,展示其他水果)以讀代講(五月有……,七八月有……,到了九十月份……),體會葡萄溝水果的豐富。
(3)小結(jié):一年四季瓜果不斷,葡萄溝的確是個好地方。
過渡:葡萄溝水果豐富,最有名的還數(shù)葡萄。一到葡萄成熟的季節(jié),那份獨特的景象便吸引無數(shù)的游客前往參觀。
聽老師范讀第二自然段,想象畫面,說說你腦海里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畫面。(葡萄葉茂密,葡萄又多又好,老鄉(xiāng)熱情。) 讓我們?nèi)テ咸褕@仔細看一看。
2.感受葡萄溝景色獨特
(1)(出示圖片)從圖上你知道葡萄溝的葡萄種植在哪里?
(看圖:了解和理解梯田)
(2)一到夏季,葡萄葉就爬滿葡萄架。瞧,(出示課件)看到這一景象,你想用哪些詞來形容?(體會茂密)
(3)課文用了這樣一個句子,
(出示句子)讀一讀,體會到什么?
茂密的枝葉向四面展開,就像搭起了一個個綠色的涼棚。
(4)能把葉子茂密、架下涼快的感覺讀出來嗎?
過渡:瞧,在這一片片茂密的葡萄葉下,你看到了什么?
3.體會葡萄又多又好
(1)(請學生讀描寫葡萄的句子)聽了他的朗讀,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葡萄?
我看到了? ? ? ?的葡萄。(多、大、美)
(2)有一個詞突出說明了葡萄的美,這個詞是“五光十色”。
①找出和五光十色意思相近的詞。
②生活中,你見過哪些五光十色的景象?
③(看課件中的圖)能用上這個詞看圖練習說話嗎?
(教師舉例,學生舉一反三,理解運用“五光十色”。)
④讀出寫葡萄的句子,讀出自己的感受,點評。
過渡:看到這么誘人的葡萄,
你想摘來一串嘗嘗嗎?
(歌舞表演:嘗葡萄)
過渡:老師沒有辦法讓你們嘗到葡萄,但我?guī)砹送卖敺钠咸迅?。(出示葡萄干?/p>
4.體驗葡萄干的甜
(1)嘗一嘗,味道怎么樣?(分組品嘗)
(2)你們知道葡萄干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嗎?(出示微課)自由讀第三自然段,聯(lián)系微課和課文,和同桌練習說一說。
(3)請一位維吾爾族的小伙子來介紹一下。(請一名男生說)
(4)再請一位維吾爾族的小姑娘來介紹一下。(要用上“先……接著……然后……最后……的順序詞)
過渡:維吾爾族老鄉(xiāng)真能干!如果我?guī)笥褋?,你們歡迎嗎?
5.感受老鄉(xiāng)熱情好客
(1)師生角色扮演:教師做游客,邀請幾位學生扮演維吾爾族老鄉(xiāng)當導游。
師:老鄉(xiāng)您好!
生:……
師:聽說葡萄溝的水果多,能介紹介紹嗎?
生:……
師:為什么你們這兒叫葡萄溝?
生:……
師:我們朋友一行來的這兒,有什么推薦的嗎?
生:……
(2)小結(jié):看來,這兒的老鄉(xiāng)不僅能干,而且熱情好客。
三、總結(jié)升華
1.看得出來,大家參觀游覽后,真是大飽眼福和口福。就要離開葡萄溝了,你們有沒有什么話想對大家說?
小結(jié):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
(板書:把“好地方”前面加上“真”)
2.今天的葡萄溝之行就要
結(jié)束了,回家后請把課堂的見聞講給爸爸、媽媽聽,讓他們有機會帶你們?nèi)テ咸褱峡匆豢础?/p>
(作者單位:廣東珠海市唐國安紀念學校)
責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