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拱漢
問題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靈魂,也是學生思維活動的引擎,以師生問題驅動的道德學習,孵化了道德與法治“問學課堂”。它強調把學習置于豐富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生發(fā)現(xiàn)、優(yōu)化、提煉問題,體驗道德情感,提升道德思辨力,解決真實性問題,養(yǎng)成良好品德。
一、問學精神的缺失扭曲
(一)道德問學缺失
筆者對10堂道德與法治推門課進行統(tǒng)計,不難發(fā)現(xiàn):無問,學生在課堂上只習慣于聽,沒有問題生成,老師關注的是順利上完課。少問,即以教師“講授”為主,“提問”為輔,且問題事先預設,答案追求統(tǒng)一。低質,經(jīng)統(tǒng)計顯示,有效問題占24%,低效問題48%,無效問題28%,低階問題偏多,深度追問明顯不足。
(二)道德問學扭曲
假偽,為了提問而提問,重復再現(xiàn)課文的問題,例如執(zhí)教《眼睛的“抗議書”》時,學生問,“當你看電視時,有沒有想過誰最辛苦呢?”“眼睛對于我們重要嗎?”這些問題不假思索便有答案,未能激活思維熱度。淺顯,學生信手拈來提出一些淺白的問題,沒有聚焦“為什么”的問題,不能形成有價值的問題鏈。被動,教師生滿堂問,學生被問題牽著走,缺少主動地思考追問。
二、問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問學并不是新生事物,問題學習,古而有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教學主張,而理學大儒朱熹也有“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哲學思考。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成果發(fā)布,其中自主發(fā)展方面強調學生“學會學習”維度,還課堂于學生,倡導在自主學習中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注重啟發(fā)性教育,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fā)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因此建構以問題驅動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問學課堂”是新時代立德樹人背景下課堂教學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三、“問學課堂”范式的建構實踐
(一)生之問學——建構有梯度的問學方略
1.發(fā)現(xiàn)問題,起疑發(fā)問,指向樂問
(1)問舊知。調動學生原有生活經(jīng)驗,給予問的時空,通過問題回憶舊知,讓學生發(fā)問簡單,面對習以為常的道德現(xiàn)象,不忘多保留幾個小問號。促進每一個孩子樂于提問。久而久之,每一個孩子提問意識不斷提升。
(2)問學單。好問是孩子的天性。問是對疑的外顯。學生預習時,“問學單”啟航,沒有特定的格式與要求,學生在已有經(jīng)驗上各抒己問,并記錄于單,此時學生的思維已被激活,用問題推動預習,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學。
2.優(yōu)化問題,活動追問,指向會問
(1)對話場。學生道德學習建構的路徑不是“單行道”,而是主體間,主客體間相互作用的網(wǎng)狀結構,要組織學生交流,問教材、問同學、問老師,思維的碰撞才能產(chǎn)生思想的火花,多元的對話場是問學道德的重要表征。
(2)合作式。在交流對話中,篩選問學單中最有價值、最值得討論的問題,學會獨立思考,再小組分享,合作解決。例如,執(zhí)教《為他班喝彩》,有同學提出問題:他在運動會時比賽輸了,好友卻跑去向冠軍祝賀,此時的友情是不是破裂了?小組交流中,有同學則幫助他:運動會比的是友情嗎,觀看比賽更重要的是欣賞優(yōu)秀和拼搏精神;有的則提出問題,有的人為了朋友的比賽,起哄影響他人發(fā)揮,這是真正的友情嗎?
(3)觀察員。每一次問題的深入探究都是最好的學習。因此小組合作問學,可以邀請老師或幾個同學來當問題觀察員,進行旁聽、觀察、評價。活動結束,由觀察員推薦“寶藏問題”,評選“問題小達人”,宣讀頒獎詞。
3.提煉問題,內省反問,指向善問
(1)問題鏈。每個有意義的問題都是在前一個問題的基礎上產(chǎn)生,并都能引出下一個問題,碎片化問題建立了聯(lián)系,便形成問題鏈、知識群,此時呈現(xiàn)思維可視化的問題導圖,問與學也就更加系統(tǒng)連貫。
(2)溯源問。學生要學會“問源”——為有源頭活水來,打破砂鍋問到底。例如學習五年級下冊《維護公共利益》,就要學會溯源三年級上冊《善待我們的“朋友”》;學習四年級下冊《說話要算數(shù)》,就要學會溯源三年下冊《我很誠實》,從而準確了解主題發(fā)展,精準切入學生道德認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3)尋法問。這是反思性發(fā)問,聚焦“方法”的提問具有較高境界與層次,例如,針對“寶藏問題”,反問問題的來源,溯源思考的過程,增強元認知的內省,促進提問水平發(fā)展,同時也讓其他同學明白“寶藏問題”是怎么來的,“問題小達人”是怎樣煉成的,從而提煉問題價值,學會有效提問。
(二)師之問學——建構有價值的支持體系
1.問出學生生活味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學生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綜合性發(fā)展的課程。學生在問題學交流時,受生活經(jīng)驗限制,道德認知常浮于表面,未能進行有廣度、有深度的生活思考,這時教師就應該適時地出現(xiàn),借助孩子回答的“膚淺”,再次用問題為學生搭建有效的思維平臺,助力學生就著梯子向上爬。
2.問在學生困惑點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睂W生在課堂上問題多了,也會迸發(fā)出錯誤的理解,圍繞著“錯誤”津津樂道,甚至為自己提出問題得不到解決而產(chǎn)生困惑,此時教師袖手旁觀,就會讓學生形成錯誤觀點或是迷失方向。教師適度在學生困惑時提問引導,可以幫助學生扭轉困境,樹立正確導向,彰顯價值引領。
3.問于學生生成時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上課并不像把預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紙樣擺到布上去,問題的全部實質在于,我們的工作對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著敏感而嬌弱心靈和精神的兒童?!眴栴}賦能的“問學課堂”精彩而靈動,問與學隨時會迸發(fā)有價值的火花,若教師還是缺位無為,視而不見,那么精彩稍縱即逝,問學生成的資源就失去了價值。
傳統(tǒng)的道德學習傾向于思想經(jīng)驗分享與理論講授,關注的是由外向內的直接傳輸。新時期的道德“問學課堂”則傾向于生活經(jīng)驗追問與行為思辨,倡導的是由內向外的主動汲取。道德問學是讓學生立于課堂正中央,讓教學走向問學的新樣態(tài)。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9年度課題《基于學習中心視域下小學“問學課堂”建設的研究》(立項號FJJKXB19-64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