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英 張 玲
(濮陽市人民醫(yī)院婦科二病區(qū) 濮陽 457000)
子宮肌瘤是以子宮平滑肌細胞增殖為基礎病理,以月經異常、腹部不適、陰道分泌物異常等為主要表現的女性常見婦科疾病。腹腔鏡肌瘤剔除術(LM)是目前臨床上治療子宮肌瘤臨床的主要方法,而術后疾病本身及手術創(chuàng)傷產生的應激刺激及炎癥刺激是影響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30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LM術后應激與炎癥反應控制干預的實施方法及應用效果。
根據本研究方向定向選擇我院收治的130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病例收集時間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予以患者編號、隨機分組后,將其分為C組和K組各65例,對C組、K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結果呈一致性(P>0.05),見表1。
表1 C組和K組患者一般資料分布比較
兩組患者均行LM治療,術后護理中分別開展不同的護理方案。
1.2.1C組
C組65例患者行一般性護理,即指導患者合理進食、加強心理調適、生理基礎護理、注意事項交代、下床活動指導等。
1.2.2K組
K組65例患者開展快速康復護理干預,即在C組一般護理的基礎上聯合開展應激與炎癥反應控制干預。(1)應激反應控制干預:①疼痛應激干預 運用NRS或面部表情測量圖對患者進行疼痛評分,對于≥4分的中度疼痛的患者匯報醫(yī)生,適當應用鎮(zhèn)痛藥物;同時,可通過針灸、按摩等方法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交感神經興奮狀態(tài)[1];②代謝及神經應激干預 通過腹部按摩、康復鍛煉及禁食產氣食物等措施以改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促進代謝功能的恢復。術后2h,指導患者開展口香糖咀嚼運動、足底被動按摩訓練、呼吸訓練等,以刺激副交感神經,改善腹腔臟器血液循環(huán),從而促進排氣及腹腔內CO2氣體的排出,防治CO2潴留引發(fā)神經中樞抑制[2~3];③控制應激刺激源 通過預防低體溫、提高病房環(huán)境舒適度及減輕噪聲干擾等途徑控制應激刺激源,以減輕不良刺激因素對患者心理、體溫、循環(huán)代謝等造成的應激反應。(2)炎癥反應控制干預:①預防感染并發(fā)癥 術后加強患者腹部體征的持續(xù)監(jiān)測,密切警惕壓痛、反跳痛等感染前兆癥狀;將腹腔引流管妥善固定,及時查看引流液的色、質、量,保證其引流通暢,預防盆腔感染;同時,遵醫(yī)囑預防性應用抗生素[4];②加強生理儲備 術后患者處于高代謝狀態(tài),通過合理的營養(yǎng)支持促進患者及時補充蛋白、脂肪等營養(yǎng)物質,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并通過規(guī)律作息、合理運動等提高生理儲備,以提高抗炎反應能力。
1.3.1康復進程
分別統(tǒng)計C組和K組患者的康復進程客觀指標,包括排氣、下床活動及住院時間。
1.3.2炎癥反應和應激反應
分別于C組和K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分別采集血液標本,離心分離血清后檢測炎癥反應指標:C反應蛋白(CRP)和白細胞介素-6(IL-6);檢測應激反應指標:腎上腺素(E)。
K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下床活動及住院時間均短于C組(P<0.05),見表2。
表2 C組和K組患者康復進程比較
干預前,C組和K組患者血清CRP、IL-6、E比較,P>0.05;干預后,K組患者血清CRP、IL-6、E均低于C組(P<0.05),見表3。
表3 C組和K組患者干預前后炎癥反應和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是在微創(chuàng)醫(yī)療技術發(fā)展進程不斷推進及腹腔鏡手術器械日益完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新型外科手術方式,盡管具有創(chuàng)傷小、療效佳、并發(fā)癥少等顯著優(yōu)點,但手術有創(chuàng)操作對機體內外環(huán)境的破壞均是誘發(fā)應激刺激及炎癥反應刺激的主要原因,對患者術后康復效果造成嚴重威脅[5~6]。本研究中,C組、K組患者術后護理中分別開展一般性護理與一般性護理聯合應激反應、炎癥反應控制干預。研究結果顯示:K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下床活動及住院時間均短于C組(P<0.05);干預后,K組患者血清CRP、IL-6、E均低于C組(P<0.05)。即于LM患者術后護理中通過對應激反應、炎癥反應的控制干預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加快康復進程,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