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明勝,高菡璐
(廈門大學附屬福州第二醫(yī)院 康復科,福建 福州350007)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腦卒中作為老年人群的常見疾病之一,呈現(xiàn)出發(fā)病數(shù)逐年增加、居高不下的嚴峻態(tài)勢。腦卒中發(fā)病原因多為神經系統(tǒng)引發(fā)的腦損傷,以意識障礙、肢體運動障礙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影響患者自身日常生活的同時,也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壓力[1]。據(jù)統(tǒng)計,大約80%的腦卒中患者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殘疾癥狀,偏癱是其中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2]。減重步行訓練作為現(xiàn)階段新型的康復治療方法,在神經康復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多。基于此,本研究進一步觀察減重步行訓練在腦卒中早期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康復科住院的96例腦卒中早期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MRI或CT確診;②生命體征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言語清楚;③存在一側肢體功能障礙;④Brunnstrom腦卒中恢復分級在Ⅱ~Ⅳ級,NIHSS評分4~24分;⑤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一定的認知障礙或語言功能障礙,不能配合康復訓練者;②存在嚴重臟器疾病,如肝腎衰竭、心功能衰竭者;③既往存在運動功能障礙,曾患骨關節(jié)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或其他損傷運動功能的神經性疾病者。根據(jù)康復方法的不同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n=48)與觀察組(n=48)。對照組中男28例、女20例,年齡50~75歲,平均年齡(62.89±3.47)歲;觀察組中男30例、女18例,年齡51~76歲,平均年齡(63.02±3.51)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循序漸進地進行被動運動練習(包括站立、步行、上下樓梯等)及日常生活能力練習(穿衣、吃飯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減重步行訓練,具體內容如下:①減重坐位平衡練習:患者坐于高度適宜的凳子上,在患者的腰臀部牢固綁定固定帶后,指導患者保持胸背挺直、左右對稱的姿勢,將位于其頭部正上方的懸吊架逐步緩慢升高,實現(xiàn)減輕其體重的目的。首先使患者保持坐位靜態(tài)平衡,每次練習以5~10 min為宜,詳細記錄減重的百分率,直至實現(xiàn)不減重便可保持坐位平衡的小目標,而后逐步配合完成上肢運動、重心轉移等,完成獨立坐位平衡練習的階段性目標。②減重站立練習:待患者的下肢擁有足夠的支撐能力后,依據(jù)相同的訓練方法協(xié)助患者在減重步行器上完成一系列站立平衡練習。指導患者保持正確的站立姿勢,體重減少標準以患者站直后所能支撐的體重為準,每次練習時間以15 min為宜,直至患者在不減重狀態(tài)下,可以獨立站穩(wěn)并完成投球轉體等簡單運動。③減重平板步行練習:治療開始時,異常步態(tài)經過有效矯正,從而實現(xiàn)下肢動作協(xié)調,肢體控制能力提升;平板步行速度根據(jù)患者承受能力的增加,緩慢加速,每次練習時間以20~30 min為宜,每周3次。兩組治療時間均為28天。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臨床療效評定標準:偏癱一側運動功能恢復正常,日常生活基本實現(xiàn)自理即為痊愈;偏癱側的肢體運動功能得到明顯改善,日常生活實現(xiàn)部分自理即為進步;偏癱狀態(tài)未得到改善或呈加重趨勢即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進步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運動功能量表(FMA)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步行能力、下肢運動功能及身體平衡能力進行評價[3],各項分值越高,患者對應的能力越好。③采用Barthel指數(shù)[4]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自理能力進行評價,分值越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0%(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n(%)]
2.2 FAC、BBS、FMA評分治療后,兩組的FAC、BBS、FMA評分均顯著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各項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FAC、BBS、FMA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FAC、BBS、FMA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FAC評分 BBS評分 FMA評分治療前 觀察組 48 1.65±0.81 13.91±1.77 15.48±1.49對照組 48 1.63±0.79 13.88±1.75 15.45±1.47 t值 0.122 0.084 0.099 P值 0.903 0.934 0.921治療后 觀察組 48 3.81±0.66* 19.55±2.21*25.67±2.82*對照組 48 2.62±0.58* 16.04±1.86*21.22±2.33*t值 9.383 8.419 8.428 P值 0.000 0.000 0.000
2.3 Barthel指數(shù)評分治療后,兩組的Barthel指數(shù)評分均顯著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Barthel指數(shù)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Barthel指數(shù)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Barthel指數(shù)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觀察組 48 39.01±5.38 67.78±7.47 21.652 0.000對照組 48 38.92±5.35 56.69±6.25 14.964 0.000 t值 0.082 7.889 P值 0.935 0.000
偏癱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后遺癥之一,對患者的肢體功能和活動帶來嚴重影響。有研究[5]指出,腦卒中患者在神經功能損傷后,中樞神經系統(tǒng)在功能和結構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這也是早期康復訓練的理論基礎。目前,在腦卒中早期偏癱患者的康復訓練中,較為常見的康復訓練方式有針刺、神經肌肉電刺激、超聲波、肌肉訓練等,可以加強肌肉收縮,有效避免關節(jié)出現(xiàn)攣縮,減少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但短期內的康復效果較為有限,對于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復作用不夠明顯。
隨著康復工程的不斷發(fā)展,借助智能康復器械進行訓練,如減重步行訓練等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減重步行訓練是在大腦功能進行重組和神經可塑性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型功能訓練方式[6-7],該訓練方式采用懸吊裝置對患者的機體進行控制,配合坐位、站位以及平板訓練的平衡,有規(guī)律地進行訓練,刺激患者大腦運動區(qū)域建立新的運動程序。因此,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可進行負重、步行訓練,以提高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縮短患者的康復鍛煉周期。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的FAC、BBS、FMA評分及Barthel指數(shù)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減重步行訓練可以有效改善腦卒中早期偏癱患者的步行能力、平衡性,增強其下肢運動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臨床康復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減重步行訓練應用于腦卒中早期偏癱患者效果顯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下肢運動功能、身體平衡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