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姍,劉海蓮,路夢文
(河南科技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 神經外科,河南 洛陽471003)
長期性高血壓可導致患者腦內血管動脈病變,當患者血壓急劇升高時,容易出現(xiàn)血管破裂,引起高血壓性腦出血[1]。高血壓性腦出血發(fā)病急驟,對患者腦神經組織影響較大,發(fā)病后患者易出現(xiàn)意識不清、神經功能損傷等情況,需盡快進行手術治療[2]。小骨窗開顱術及大骨瓣開顱術是目前臨床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常用術式[3-4],本研究分析以上兩種術式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間于我院就診的66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開顱方式的不同分為A組和B組,各33例。A組患者中男18例,女15例;年齡34~73歲,平均 (54.55±4.32)歲;高血壓病程2~16年,平均(8.40±2.27)年。B組患者中男19例,女14例;年齡35~74歲,平均 (54.65±5.37)歲;高血壓病程1.5~15年,平均(8.38±3.12)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 《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4)》中相關診斷標準[5];②經頭部CT檢查確診;③符合相應的手術指征;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外傷、動脈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腦出血者;②腦干出血者;③合并中樞神經衰竭及肝腎功能障礙者;④合并嚴重全身性感染者。
1.3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術前均行常規(guī)止血、補液、降壓及抗感染等基礎對癥治療。A組行小骨窗開顱術治療:患者常規(guī)全身麻醉,術前通過頭顱CT[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Brilliance型]確定血腫位置,在離血腫最近處頭皮做3~6 cm切口,將肌皮瓣和顱骨鈍性分離并鉆孔,采用咬骨鉗擴大直徑,形成直徑約3 cm的小骨窗,將硬膜呈十字型剪開,吸出液態(tài)水腫部分,分離腦實質至血腫腔,清除血腫,注意不能損傷腦組織,待無活動性出血后,置入14號硅膠管引流,常規(guī)關顱逐層縫合。B組行大骨瓣開顱術治療:患者常規(guī)全身麻醉,術前先通過CT確定血腫位置,做馬蹄形或弧形切口,沿硬膜皮質切開進入血腫腔,清除血腫,縫合硬膜瓣,若有較多出血,則行電凝處理,根據(jù)患者顱內壓高低決定骨瓣去留,置入14號硅膠管引流,常規(guī)關顱逐層縫合。
1.4 評價指標①相關手術指標: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②意識恢復時間:比較兩組患者的意識恢復時間(手術結束至患者呼喚蘇醒)。③神經功能:術前及術后1個月,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6]對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意識水平、視野等11個條目,共計42分,評分越低表示患者神經功能越好。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相關手術指標A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B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B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相關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的相關手術指標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h)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A組 33 2.43±0.69 45.74±7.23 188.35±23.46 18.84±5.73 B組 33 4.56±1.02 25.76±8.43 t 9.936 33.372 3.900 P 0.000 0.000 0.000
2.2 意識恢復時間A組的意識恢復時間為 (2.13±0.38)d,顯著短于B組的(3.46±0.41)d(t=13.667,P=0.000)。
2.3 神經功能術前,兩組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兩組的NIHSS評分均較術前降低,且A組的NIHSS評分顯著低于B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的NIHS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手術前后的NIHS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術前 術后1個月 t P A組 33 B組 33 22.13±4.42 9.64±3.13 13.2484 0.000 22.16±4.38 15.26±3.81 6.828 0.000 t 0.028 6.548 P 0.978 0.000
長期性高血壓可導致血管內膜下脂質沉積,并引起內膜彈性下降,導致血管壁張力喪失,血管壁容易在血壓沖擊下破裂出血并形成血腫,壓迫腦組織,造成顱內高壓,繼發(fā)神經功能損傷。高血壓性腦出血主要根據(jù)出血量制定治療方案,出血量低于30 mL可采取藥物保守治療,如出血量超過30 mL,則需進行手術以解決血腫引起的占位效應及顱內高壓。常規(guī)手術多采用大骨瓣開顱術,可及時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但手術切口較大,且可能需要切除骨瓣,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7-8]。小骨窗開顱術屬于微創(chuàng)開顱清掃方法,操作簡單、手術切口小,且能夠在直視下快速進入病灶,清除患者腦部血腫,解除占位效應,降低顱內壓,減少對腦血管組織的損傷,利于患者術后腦部血供的恢復[9-11],進而改善患者神經功能。
本研究中,A組患者采用小骨窗開顱術治療,B組患者采用大骨瓣開顱術治療,結果顯示,A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意識恢復時間均短于B組,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表明小骨窗開顱術較大骨瓣開顱術在減少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術中出血量,縮短患者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促進患者意識恢復方面效果更好。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個月,A組的NIHSS評分低于B組,表明小骨窗開顱術較大骨瓣開顱術可更有效地改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的神經功能。
綜上所述,小骨窗開顱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效果顯著,可有效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縮短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意識恢復時間,改善患者術后神經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