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珂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心內(nèi)科,河南 洛陽 471000)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一種由急性心肌缺血所引發(fā)的系列綜合征,主要包括ST段抬高、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以及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等,其中后兩種類型并稱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NSTE-ACS)[1]。目前,臨床主要采用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NSTE-ACS,但有研究[2]表明,NSTE-ACS患者接受介入治療弊大于利,且患者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較高,預后較差。本研究探討早期應用氯吡格雷對NSTEACS患者介入治療心臟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及近期預后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心內(nèi)科80例擬行介入治療的NSTE-ACS患者。納入標準:入院后擬行48 h介入治療;>18歲;病歷資料與臨床檔案完整;對本研究中所用藥物無禁忌癥;入組前未接受過二磷酸腺苷受體拮抗劑治療;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本研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入組前90 d內(nèi)發(fā)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合并惡性腫瘤、血液系統(tǒng)疾??;心臟、肝、肺、脾等臟器存在嚴重器質(zhì)性疾病;精神或認知障礙,無法正常溝通。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51~75歲,平均年齡(63.12±10.22)歲。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53~74歲,平均年齡(63.20±10.31)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抗感染、利尿、供氧等對癥治療。術前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口服,100 mg/次,1次/d;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 000 U/次,1次/d。對照組在冠脈造影后口服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藥業(yè)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00542),首次劑量300 mg,之后維持75 mg/d。觀察組入院后即服用氯吡格雷,首次劑量300 mg,之后維持75 mg/d。兩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冠脈病變及支架治療情況、心臟不良事件(支架血栓事件、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運重建、聯(lián)合終點事件)發(fā)生情況。采用BIO-RAD公司生產(chǎn)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以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以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N末端B型腦鈉肽前體(NT-proBNP)。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冠脈病變及支架治療情況兩組的冠脈病變及支架治療情況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冠脈病變及支架治療情況比較[±s,n(%)]
表1 兩組的冠脈病變及支架治療情況比較[±s,n(%)]
項目 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χ2 P冠脈病變 病變血管數(shù) 1.81±0.46 1.79±0.45 0.197 0.845左主干病變 3(7.50)2(5.00)0.213 0.644分叉病變 5(12.50)4(10.00)0.125 0.724小血管病變 9(22.50)8(20.00)0.075 0.785長病變 6(15.00)5(12.50)0.105 0.745血栓病變 7(17.50)5(12.50)0.392 0.531支架治療情況 置入支架數(shù) 1.38±0.34 1.40±0.35 0.259 0.796部分血運重建6(15.00)5(12.50)0.105 0.745置入藥物洗脫支架27(67.50)28(70.00)0.058 0.809
2.2 心臟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觀察組心臟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2.5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7.50%(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心臟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n(%)]
2.3 相關血清指標治療后,觀察組的hs-CRP、TNF-α、NTproBNP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相關血清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相關血清指標比較(±s)
組別n hs-CRP(mg/L)TNF-α(ng/L)NT-proBNP(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40 3.45±0.38 3.13±0.30 48.50±5.79 38.52±4.68 796.15±52.33 557.26±40.35對照組40 3.44±0.37 3.38±0.31 48.46±5.81 43.39±5.10 795.42±51.98 662.04±47.16 t 0.119 3.665 0.031 4.450 0.063 10.677 P 0.905 0.000 0.976 0.000 0.950 0.000
NSTE-ACS患者介入治療術后發(fā)生心臟缺血性事件的風險較高[3],分析其與術中冠脈斑塊機械性損傷、血小板過度激活、高凝狀態(tài)等因素密切相關,其可使血小板在受損斑塊處形成局部血栓。因此,積極降低NSTE-ACS患者介入治療中后心臟不良事件發(fā)生的關鍵之處在于抗血小板聚集。
氯吡格雷作為近年來在臨床上廣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藥劑,能夠有效抑制二磷酸腺苷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研究[4]表明,在介入治療中使用氯吡格雷有助于降低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但對于在哪個時間點用藥尚未形成統(tǒng)一定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心臟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早期用藥可明顯降低心臟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氯吡格雷進入機體后必須經(jīng)肝細胞色素酶P450刺激轉化為活性代謝產(chǎn)物才可發(fā)揮其抗血小板聚集功效,且活性代謝物質(zhì)也必須在一定時間內(nèi)用藥維持下才可保持血藥濃度穩(wěn)定性,充分發(fā)揮最佳藥效[5-6]。因此,服用氯吡格雷后需停留一段時間才可實現(xiàn)預期治療目標,抗血小板聚集。研究[7]表明,若開始服用氯吡格雷時間與介入治療相距短于6 h,也無法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hs-CRP作為臨床常見的炎性指標,與介入治療后再狹窄密切相關;TNF-α水平升高則可進一步增加粥樣斑塊的不穩(wěn)定性,對預后產(chǎn)生不利影響;NT-proBNP是一種典型的神經(jīng)內(nèi)分泌激素,主要由心室肌細胞分泌,臨床常用于定量評估心力衰竭。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相關血清指標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明NSTE-ACS患者術前早期使用氯吡格雷有助于改善近期預后,對于緩解炎癥、調(diào)整機體內(nèi)環(huán)境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在NSTE-ACS患者介入治療中早期應用氯吡格雷,可明顯降低心臟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緩解心肌炎癥,從而改善患者的近期預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