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水琴
(常熟市中醫(yī)院兒科 江蘇 常熟 215500)
新生兒ABO溶血癥是常見的溶血癥之一,是導致新生兒膽紅素水平驟升的重要因素,若患兒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往往容易引發(fā)膽紅素腦病、重度貧血等問題[1]。新生兒ABO溶血癥在臨床上多以白蛋白、藥物治療和藍光照射治療等?,F(xiàn)階段,新生兒ABO溶血癥在臨床上公認的治療方式為丙種球蛋白,以此改善患兒的指標數(shù)據(jù),采用靜脈注射的方法控制體內(nèi)的膽紅素指標,已達到控制疾病的效果。然而,研究發(fā)現(xiàn)丙種球蛋白在不同治療時機下效果不同[2]。為評價新生兒ABO溶血癥應用丙種球蛋白不同治療時機的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3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兒ABO溶血癥患兒70例,按丙種球蛋白應用時間分組。對照組35例,男性患兒20例,女性患兒15例;體重2.54~4.00 kg,平均(3.56±0.22)kg。觀察組35例,男性患兒18例,女性患兒17例;體重2.75~4.00 kg,平均(3.44±0.26)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患兒家屬知情同意,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2)所有患兒均符合《實用新生兒學》中ABO溶血癥的診斷標準;(3)患兒均符合新生兒黃疸治療標準;排除標準:(1)中途退出研究者;(2)合并其他疾病患兒;(3)臨床資料缺失者;(4)多臟器病變和功能衰竭的患兒。
對照組在出生72 h后使用丙種球蛋白治療;觀察組采用早期治療,72 h內(nèi)診斷明確即使用丙種球蛋白治療,均采用靜脈注射給藥,根據(jù)體重調(diào)整用藥劑量,1 g/kg。兩組在入院后均同時為患兒提供藍光治療。兩組在治療期間均做好液體補充治療。
(1)評估兩組ABO溶血癥患兒的血清膽紅素水平、血紅蛋白、紅細胞水平。(2)評估兩組ABO溶血癥患兒的光照治療時間、黃疸消退時間、住院時間。(3)評估兩組ABO溶血癥患兒的二次入院率。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在治療不同時間后的血清膽紅素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血紅蛋白、紅細胞水平出生后5 d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血清膽紅素水平、血紅蛋白、紅細胞水平比較(±s, μmol/L)
表1 兩組血清膽紅素水平、血紅蛋白、紅細胞水平比較(±s, μmol/L)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后24 h 治療后48 h 治療后72 h觀察組 35 192.32±23.63 172.87±28.93 155.63±20.18對照組 35 287.69±22.19 239.58±25.18 206.63±18.52 t 17.4056 10.2901 11.0156 P 0.0000 0.0000 0.0000
表2 出生5 d后兩組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水平比較(±s)
表2 出生5 d后兩組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水平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血紅蛋白/(g·L-1)紅細胞水平/(×1012·L-1)觀察組 35 148.62±22.75 5.15±0.57對照組 35 123.86±25.63 3.89±0.52 t 4.2743 9.6613 P 0.0001 0.0000
觀察組ABO溶血癥患兒的光照治療時間、黃疸消退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的光照治療、黃疸消退、住院時間比較(±s)
表3 兩組患兒的光照治療、黃疸消退、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光照治療時間/h 黃疸消退時間/d 住院時間/d觀察組 35 30.56±8.28 3.80±0.75 5.28±2.02對照組 35 43.63±5.99 5.15±1.32 8.09±3.51 t 7.5662 5.2606 6.4423 P 0.0000 0.0000 0.0000
觀察組有1例二次入院治療,二次入院率為2.86%。對照組,有6例二次入院治療,二次入院率為17.1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683,P=0.0463)。
新生兒ABO溶血癥是血型引發(fā)的疾病,疾病是膽紅素水平異常提升引發(fā)的黃疸,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往往會引發(fā)為重度貧血和膽紅素腦病等,嚴重情況會危及生命安全。胎兒在娩出后,紅細胞破壞會導致一系列病癥,所以在發(fā)現(xiàn)ABO溶血癥后需要快速開展治療,控制患者血清膽紅素指標,提升患兒的免疫力和身體抵抗力。ABO溶血癥在妊娠女性中的發(fā)生率約為15%,且非洲女性的發(fā)生率高于亞洲女性和白人女性。新生兒ABO溶血癥的原因是母體和嬰兒的ABO血型不合,引發(fā)的新生兒溶血癥,疾病屬于同族免疫性溶血[3]。新生兒ABO溶血癥的臨床治療方式較為多樣,如藍光照射治療、丙種球蛋白靜脈滴注封閉抗體治療、白蛋白靜脈滴注治療等等,必要情況下需要為患兒采用換血治療。治療主要的宗旨是降低患兒的血清膽紅素指標,利用丙種球蛋白治療,及時改善抗原水平,以此來阻斷溶血的進展[4]。
丙種球蛋白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進行治療,藥物進入到新生兒血液中,不僅可以和A/B抗體競爭來合成紅細胞,對補體的激活起到阻斷作用,以此來實現(xiàn)膽紅素水平的控制,還可以與單核吞噬系統(tǒng)中的吞噬細胞結(jié)合,實現(xiàn)封閉效果。丙種球蛋白中含有人體血液中所需要的抗體,主要成分為人免疫球蛋白,具有提升抵抗力和預防感染的目的,并且可以治療免疫缺陷病和先天性丙種球蛋白缺乏癥。丙種球蛋白對預防細菌、病毒性感染具有明顯效果,丙種球蛋白能夠?qū)σ蕾囆约毎拘云鸬阶钄嘈Ч?,降低因患兒自身免疫引發(fā)的紅細胞損壞[5]。靜脈注射使用的丙種球蛋白是從健康人體混合血漿中分離提取的產(chǎn)物,具有抗體活性,并且含有廣譜抗細菌抗體,副作用較小,且療效好。丙種球蛋白中,含有多價抗原特異性免疫球蛋白G抗體,具有抗細菌和抗病毒等功能,可以直接中和毒素,降低血濃度,改善臨床癥狀。
本文結(jié)果提示,觀察組血清膽紅素水平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血紅蛋白、紅細胞水平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光照治療時間、黃疸消退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觀察組二次入院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不同治療時機下,丙種球蛋白治療效果不同,采用早期治療可以更好地提升整體治療效果,有利于縮短患兒的治療時間,促進患兒更早恢復。丙種球蛋白中具有血液中所需的抗體,可以提升機體抵抗力,并且有利于預防感染,與常規(guī)治療相比,丙種球蛋白治療可以對溶血發(fā)展進程產(chǎn)生抑制效果。丙種球蛋白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進入患兒體內(nèi),能夠破壞自身免疫導致的紅細胞損傷問題,還可以降低新生兒體內(nèi)的膽紅素指標。
綜上所述,丙種球蛋白不同治療時機對新生兒ABO溶血癥療效具有一定的影響,選擇早期使用丙種球蛋白治療可以更好的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兒預后,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