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典詩詞音韻和諧、言簡義豐、意境深遠、情思悠長,具有豐富的審美資源和獨特的審美價值,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絕佳材料。本文嘗試挖掘古詩詞的審美價值,并通過“指導朗讀,品析字詞”“激發(fā)想象,還原畫面”“知人論世,對比閱讀”“聯系生活,回歸現實”一系列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力、鑒賞力與創(chuàng)造表現力,全面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關鍵詞】古詩詞;審美素養(yǎng);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28-046-03
【本文著錄格式】宋麗婷.審美素養(yǎng)指向下古詩詞審美教學策略探究[J].課外語文,2021,20(28):46-48.
新一輪課程標準改革提出了語文學科四大核心素養(yǎng),其核心之一審美素養(yǎng)——“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提出“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方式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味,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既體現在其對美的接受與鑒賞,也表現為其對審美文化的創(chuàng)造。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需要帶領學生挖掘古詩詞里豐富的審美文化資源,提升學生審美感知和品鑒力,指導學生進行審美表現和再創(chuàng)造,全方位地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與完善。
一、中國古典詩詞的審美價值
(一)和諧統(tǒng)一的音律美
遠古時期的詩與歌原為一體,都是原始宗教禮儀的一種表現形式,唐末宋初興起的詞也是可吟可唱的,盡管詩詞最終脫離音樂獨立存在,卻一直延續(xù)著一種獨特和諧的音律美。中國古典詩詞多講求平仄、押韻、對偶,漢語語音的聲調和韻腳使詩詞讀起來抑揚頓挫、節(jié)奏鮮明、朗朗上口,富有韻律。先秦民歌《詩經》和漢樂府的《古詩十九首》,都是一唱三嘆、復沓回環(huán)的詠唱,其節(jié)奏舒卷徐緩,回味深厚悠長,頗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音律美感。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開頭一連七組疊詞,仿佛詩人的低聲絮訴,那徘徊不去、凄迷哀婉、不絕如縷的愁緒通過高低錯落的音節(jié)組合變化纏繞在讀者的心間,久久不能消散。古詩詞需要讓學生體味詩詞的音律與韻味,感受其中蘊含的豐富內涵與情感,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直覺,貫通視聽一體化美感,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力。
(二)凝練雋永的語言美
中國傳統(tǒng)藝術追求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學趣味,古詩詞也不例外。寥寥數語卻意蘊無窮,古詩詞的美,體現在語言的精致凝練與蘊藉雋永。杜甫的七律《登高》中“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短短一句詩就寫出了離鄉(xiāng)、漂泊、客居、悲秋、孤寂、年老、多病、憂國等多層“悲意”,可見精練的語言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和情感。詩人賈島曾在詩中寫到“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古代詩人對自己詩句用詞的錘煉可謂到了字字珠璣、嘔心瀝血的地步。詩詞中凝練雋永的語言是其內容、情感以及美感的載體,每個字都有獨特的表現意義和價值,在詩詞教學中要善于抓住詩歌語言的獨到動人之處,引導學生講出自己對語言文字的審美體悟,于凝練的字詞中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學習詩歌語言精彩的審美表達。
(三)物我交融的意境美
中國古典詩詞與中國山水文人畫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不苛求物象逼真寫實,而是追尋一種整體和諧的意境美。詩人通過對客觀物象的主觀選取和描摹,創(chuàng)造出形神兼?zhèn)涞男蜗?,即通過意象的捕捉和排列來營造不同的意境,或淡泊靜謐,或蒼勁雄壯,或凄涼冷清,或深邃沉郁,不同的意境帶來的審美體驗也不同。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四個意象就營造出大漠邊疆蒼茫開闊的意境,展現出一種雄渾的壯美,戰(zhàn)爭的緊張、自己征蓬的孤寂、仕途的失意,仿佛一切都在雄渾壯闊的美感里得到凈化和升華。他的另一首詩《鳥鳴澗》,通過“花落”“月出”“鳥鳴”“春澗”這些細微動感的意象來反襯月夜春山的靜,營造一種清幽空澈的意境,于其觀見詩人的禪心與禪趣。詩詞教學需要引導學生學會用形象思維和整體思維來還原詩歌的畫面,以身入境,讓學生在不同的詩歌意境中獲取多樣的審美陶冶和審美體驗。
(四)真摯動人的情感美
英國文藝批評家克萊夫·貝爾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古典詩詞除了追求格律、辭藻等外在表現形式美,更講究其中的“意味”,即有意識地選取組合意象,營造有意味的、獨特的意境來傳遞作者的感情。詩詞的情感就是詩詞美感的“意味”,它能引發(fā)讀者和詩人的共鳴,讓讀者對詩人所表達的某種特殊感情感同身受,從而激發(fā)讀者的審美感情。劉勰《文心雕龍》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詩詞所蘊含的“情”就是跨越時空連接詩人和后世讀者的審美紐帶。古典詩詞的情感美是古典詩詞內涵美的一項重要內容,盡管跨越千年,詩詞中真摯動人的情感,依舊能喚起現代讀者生命里最本真、最美好的心靈體驗,獲取一種超越時空的審美感受。在詩詞教學中,如果能讓學生深入感受詩詞的情感美,不僅能塑造他們的審美心靈,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還能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共情力和同理心,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
中國古典詩詞是音律美、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的融合,在詩詞教學中,教師自身要有較高的審美素養(yǎng)和審美意識,能深入品味、解讀、挖掘古典詩詞中的審美點,才能引導學生走進古典詩詞的美學世界。詩歌教學不能忽視詩歌的審美性和人文性,僅關注字句的翻譯,傳授答題的思路或技巧等功利性的應試方法。固化的答題模板和僵化的教學模式抹殺了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學生無法真正進入古詩詞去切身感受它的美,審美教育被嚴重邊緣化,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更無從談起。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一系列有目標的審美教學策略逐步引導學生走進詩歌的美學世界,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實現審美的表現和創(chuàng)造,借此達到培養(yǎng)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目的。
二、中國古典詩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策略
(一)指導朗讀,品析字詞,感受詩詞的音律美和語言美
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朗讀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朗讀不僅要求學生能流利準確地誦讀詩詞,還要體會詩歌的節(jié)奏起伏和音韻變化,感受詩歌變化寓于統(tǒng)一的音律美,將書本上無聲的文字轉變?yōu)橛新暤恼Z言,于吟詠誦讀中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感知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教師在指導朗讀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通過停頓節(jié)奏的劃分、音調的高低起伏和語氣變化,于誦讀中體會詩歌蘊含的情感。比如李白《將進酒》的感情基調是激憤狂放,全篇詩情大起大落,由悲轉樂,再到激憤,最后狂放,朗讀時也要注意語氣從低沉悲苦到狂放激昂,音調由低沉到高亢,讓學生在有效朗讀中追隨詩人的情感腳步,感受那份身處人生困境卻依舊狂放不羈的超拔之美。
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被譽為煉字的千古佳句,“綠”字賦予無形的春風以生命感,突出春風為山林原野帶來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象,兼具動感與色彩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換字”來品鑒“綠”字的妙處,并以此為契機,讓學生嘗試運用詞類活用的方法創(chuàng)新審美表達,提高學生的審美表達能力。教師通過指導學生朗讀,帶領學生品析關鍵字詞,使其充分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貫通學生聽覺、視覺、知覺等多重審美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全方位的審美感知力、品鑒力與創(chuàng)造力。
(二)激發(fā)想象,還原畫面,感受詩詞的意境美
古詩詞的審美形象往往通過審美意象來展現,意象是客觀物象融入詩人主觀情感的產物,常常運用夸張或比喻等修辭,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構建了詩歌的審美意境。詩人們善賦予抽象事物以具象形體,詩詞中不乏瑰麗奇特的想象,營造出一種獨特新穎的審美意境。學生需要調動自己的想象力,還原詩詞畫面,才能走進詩人審美意境。比如學習柳宗元的《江雪》,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詩歌的語言和意象去想象描繪一幅清冷孤寂的江雪圖,走進詩歌縹緲孤寂的意境,進而感受詩人那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清高孤傲與超然脫俗。教師指導學生品鑒詩歌,要注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通過聯想、想象發(fā)展形象思維,將詩歌的語言文字還原為畫面,將自己的意緒融入詩歌情境再現意境,于意境中引發(fā)學生的審美感情?;趯W生個體經驗而產生的獨特審美體驗,教師應鼓勵他們將自己所想象的畫面用語言表達或文字描述出來,完成一種詩詞審美的再創(chuàng)造。
(三)知人論世,對比閱讀,感受詩詞的情感美
古詩詞中真摯動人的情感是詩詞審美的關鍵所在,要讓學生體悟到詩歌的情感美,離不開“知人論世”的學習方法。學生要了解詩人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狀況,詩人的生活經歷和人生遭遇,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貼近詩人的心靈,切身體會詩人的情感。教學前,教師要讓學生養(yǎng)成收集關于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詩人生活經歷等各種資料的習慣;課堂上,教師要依據學生收集的資料進行一定的補充梳理;課堂外,教師也要有意識地推薦詩人相關的傳記或紀錄片以豐富學生的文學常識。學生在閱讀詩歌的時候能站在詩人的角度,主動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才能深入體察詩歌的思想感情。
古詩詞教學中,對于同一詩人不同時期或同一時期不同詩人相同題材的作品,教師可以進行對比閱讀賞析,凸顯詩歌豐富細膩的情感美。例如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和《聲聲慢·尋尋覓覓》,兩首詞有很多相同的意象,如“黃花”“酒”“黃昏”等,且都在抒發(fā)女子的愁情,但前者是思念丈夫的閨閣閑愁,后者是國破家亡的刻骨濃愁,相似的意象營造出不同的意境,通過對比凸顯出細微的情感差別,帶給學生更細膩多樣的審美情感體驗。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和林升的《題臨安邸》“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同寫于南宋時期,北方遺民絕望的眼淚和南方偏安王室的紙醉金迷,兩種全然不同生活狀態(tài)的鮮明對比,詩歌悲愴悲憤的情感也愈加濃烈。課堂上把詩詞進行比較閱讀,在“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的辨析過程中,幫助學生更準確地把握詩歌細膩的情感,擴大學生的審美視野,培植多元化的審美情感。
(四)聯系生活,回歸現實,實現古詩詞審美的再創(chuàng)造
新課標要求語文學習不僅要學會鑒賞美,還要學會表達和創(chuàng)造美,“能運用祖國文字語言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表達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和觀念,表現和創(chuàng)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苯處熞膭顚W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將在古典詩詞學習中獲得的審美體驗和情感,運用美的語言或文字進行審美的表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詩詞中的思想內容,聯系現實生活,討論并表達從古詩詞中得到的啟示與感想,鼓勵學生進行審美的再創(chuàng)造。比如“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申至新時代愛國主義情懷;“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啟發(fā)學生面對困難挫折時的心境與態(tài)度;結合陶淵明詩歌談談關于現代人“裸辭”的看法等等,教師要打破古詩詞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的隔閡,拉近詩歌與學生的距離,讓詩詞的美真正進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助力遷移學生的審美體悟,提升他們的審美創(chuàng)新表達的意識和能力。
中國古典詩詞具有豐富的審美形式和意蘊,寄托了美善相兼的審美情感。教師需要充分把握古詩詞中的審美內容,開展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鑒賞力,激發(fā)他們的審美表達力和創(chuàng)造力,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培養(yǎng)心靈健康、情操高尚、人格健全的人,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宋麗婷,女,1995年生,福建福州人,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