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芬
樟樹市中醫(yī)醫(yī)院 (江西樟樹 331200)
下肢作為比較常見的損傷部位,損傷多由外界暴力作用所致,會直接限制患者的自主活動,降低生命質量。目前,臨床治療骨傷患者的重點在于手術和藥物,但為了術后康復獲得更理想的效果,仍需要加以科學合理的術后干預,以改善患者的術后關節(jié)運動功能障礙及提高自主生活能力[1]。下肢鍛煉是促進下肢功能康復的有效干預方式,但因患者依從性差,其效果也參差不齊,而磁療燈作為一種現代技術的產物,可通過物理熱量加快局部血液循環(huán),從而得到良好效果。為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下肢鍛煉聯合磁療燈護理干預對骨傷患者下肢運動功能障礙的改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50例骨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抽簽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例。觀察組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齡(42.8±5.3)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2.0±3.7)kg/m2;髖關節(jié)骨折6例,膝關節(jié)骨折10例,踝關節(jié)骨折9例;平均住院時間(11±3)d。對照組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齡(45.1±4.6)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2.3±3.1)kg/m2;髖關節(jié)骨折5例,膝關節(jié)骨折11例,踝關節(jié)骨折9例;平均住院時間(11±3)d。兩組性別比例、平均年齡、平均體質量指數、骨傷部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均為下肢傷后術肢有腫脹、疼痛、肢體功能活動障礙[2];對研究內容知情且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部位骨折;下肢皮膚潰爛;存在嚴重重要臟器疾?。徽J知障礙及精神疾??;處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中途退出者。
對照組采用骨科常規(guī)康復護理:根據治療方案和預后情況指導并協(xié)助患者服用藥物、康復鍛煉;向患者科普骨傷病因病程及正確體位、康復訓練等知識;關注患者心理變化,樹立治療信心,及時消除負面情緒,以免對病情造成不利影響,同時囑患者定期回院復診,積極主動配合治療。
觀察組采用下肢鍛煉聯合磁療燈護理干預。(1)下肢鍛煉(主要包括屈髖屈膝運動、踝泵運動、肌肉等張舒縮運動,采用主動與被動相結合的形式鍛煉):使患者保持仰臥位或半坐位,由護理人員輔助依次被動活動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及踝關節(jié),10 min/次,針對性練習挺腰、抬臀、舉腿,每項2 min,具體可根據患者耐受情況適當調整,1次/d;待患者可自行坐立后,指導其床邊坐立鍛煉,站立時雙腳與肩同寬,15 min/次,根據恢復程度適當延長時間,2次/d;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第3天指導患者練習床邊站立,5 min/次,術后1周再扶助行器行走,時間和頻率逐漸增強。(2)磁療燈護理干預:儀器為恒明醫(yī)療TDP—L2磁療燈,先將雙頭磁療燈對準患者關節(jié)僵硬或瘀血腫脹位置(避開傷口),接通電源,每次治療持續(xù)照射30 min,照射結束后配合下肢關節(jié)屈伸和肌肉舒縮運動,時長約20 min。
兩組均連續(xù)干預1個月。
(1)Barthel指數: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1個月后采用Barthel指數[2]評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包括進食、洗澡、個人衛(wèi)生、穿脫衣服、大便控制、小便控制、上廁所、輪椅與床位間的移位、行走于平地、上下樓梯10項,總分100分,評分越高提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好。(2)下肢運動功能: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1個月后采用Fugl-Meyer運功功能評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中[3]的下肢部分評估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包括有無反射活動、屈肌協(xié)同活動、伸肌協(xié)同活動、伴有協(xié)同運動的活動、脫離協(xié)同運動的活動、反射亢進、協(xié)調能力和速度等7個部分,17項,每項分值0~2分,總分34分,評分越高提示下肢運動功能越好。(3)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記錄患者干預期間肌肉萎縮、關節(jié)僵硬發(fā)生率。(4)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表評價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該問卷為百分制,得分高于60分為滿意,低于60分別為不滿意。
干預后,兩組Barthel指數明顯提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Barthel指數
干預后,兩組FMA下肢部分評分明顯提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FMA下肢部分評分(分,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護理滿意度[例(%)]
骨傷包括各種骨折、脫位、軟組織損傷以及骨關節(jié)疾病,是臨床發(fā)生率較高、恢復進程緩慢的一類疾病[4]。這類疾病往往臨床表現為關節(jié)腫痛僵硬、肌肉不同程度萎縮,活動時疼痛尤其加劇,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困擾。改善患肢運動功能障礙是骨傷預后康復和臨床護理的首要目的[5]。
針對下肢骨傷患者,臨床現階段盡管能護理及時得當,但針對性不強,導致康復效果不理想。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Barthel指數和FMA下肢部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下肢鍛煉聯合磁療燈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其原因為,通過磁療燈照射,借助電磁波產生的熱能可以促進患者關節(jié)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速炎性因子的吸收,對減輕關節(jié)腫脹和疼痛有明確作用[6];同時配合磁療燈進行針對性的下肢功能鍛煉,通過被動與主動的屈髖屈膝運動、踝泵運動、肌肉等張舒縮運動,能夠促進下肢運動功能更快康復,達到事半功倍的康復效果[7]。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下肢鍛煉聯合磁療燈護理干預有較高安全性,與常規(guī)康復護理相比,可通過內外兼治,降低疼痛對患者帶來的生理及心理負擔,最大限度上預防患者發(fā)生不良肢體事件,幫助骨傷快速愈合,滿足患者治療需求。董秋芳[8]等探討磁療機在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患者術后康復中的輔助應用效果,結果證實磁療可以促進骨折患者術后康復,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下肢鍛煉聯合磁療燈護理干預應用在骨科骨傷患者效果顯著,能夠有效促進下肢功能恢復,提高護理滿意度,并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