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根
摘要:懲罰性賠償制度是基于功利主義哲學的,它是一個法律規(guī)范制度,旨在解決普遍的社會問題,使國家能夠有效打擊負面的社會違法行為,以保護社會的普遍利益。在司法實踐方面,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范圍相對有限,需要一定的約束機制來保證整個應用的合理性,滿足法律公平公正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經濟法學視野;懲罰性賠償;適用問題
社會上經常出現一些問題,使得社會和諧和法治程度降低。相應地,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問題可以基于經濟法學進行分析,很好地創(chuàng)建懲罰性賠償制度,以便更有效地實施懲罰性賠償制度,從而在現代社會中充分發(fā)揮作用,促進社會和諧,為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1.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概念
被告向原告支付一定數額的賠償,原告承擔其不法行為的責任和后果就是所謂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它隸屬于法律責任的范疇。因此,懲罰性賠償可以有效保證社會穩(wěn)定,使得人們的權利和合法利益得到有效的法律支持,對危害社會的違法行為進行法律懲罰,違法者不僅需要進行一定數量的經濟賠償,還需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2.我國現行的懲罰性賠償制度
我國法律規(guī)定中,懲罰性賠償制度僅適用于缺陷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對賠償金額以及實用性有明確有效的規(guī)定。但是,對于其他范疇,例如,消法第55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睂ν艘毁r三作了規(guī)定,并在最后指出“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币簿褪钦f應該依照食品安全法假一賠十的規(guī)定執(zhí)行。此外,高院2021年發(fā)布的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司法解釋第二條原告請求懲罰性賠償的,應當在起訴時明確賠償數額、計算方式以及所依據的事實和理由。原告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增加懲罰性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準許;在二審中增加懲罰性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自愿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告知當事人另行起訴。
3.經濟法學視野下對懲罰性賠償適用范圍的適當擴展
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擴展懲罰性賠償適用范圍的觀點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支持。有觀點認為,民法典的編纂應與實踐的現實需要聯系起來,在個人信息侵害日趨嚴重的背景下,在國務院發(fā)布的規(guī)范性文件中已明確要求要在知識產權侵權領域、經營者失信聯合懲戒領域等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背景下,應考慮通過嚴謹的立法活動將相應的需求與呼聲上升為正式的法律,在民法典中增加在侵害個人信息、知識產權侵權與失信聯合懲戒領域適用懲罰性賠償。事實上,民法典編纂者對于適當擴大懲罰性賠償在民法領域的適用范圍也持一種有限制的開放性態(tài)度。法典編纂者的這種態(tài)度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對現行法中的懲罰性賠償的繼續(xù)承認,如將產品侵權領域的懲罰性賠償規(guī)定在《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七條;二是對現行法中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范圍的擴張,如將商標侵權的懲罰性賠償通過《民法典》擴展到整個知識產權侵權領域;三是在現行法調整范圍之外的領域引入懲罰性賠償,如通過《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在環(huán)境侵權領域引入懲罰性賠償。尤其是環(huán)境侵權的責任,在法工委2018年3月15日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征求意見稿)當中,尚沒有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侵權領域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對于這種立場的轉變,法典編纂者在作草案說明時指出,這是“為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對造成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要求,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加大生態(tài)系統保護力度的決策部署,結合2017年中辦國辦聯合印發(fā)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草案修改完善了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責任制度。民法典編纂者對于懲罰性賠償的態(tài)度,實質上反映了立法者對民法典編纂所持的基本立場,即民法典編纂“并不是制定一部全新的法律,只是把現行的民事法律的規(guī)范進行科學整理。當然這也不是簡單的法律匯編,要不斷適應現在情況,對現行法律進行修改和完善,同時也要回應一些社會關切問題”。而將懲罰性賠償范圍予以適當擴展,有助于緩解現代社會背景下大規(guī)模侵權行為所產生的一系列負面影響,提升整個社會的治理效率,應予以肯定。
4.經濟法學視野下對懲罰性賠償適用范圍的限制
當然,立法者雖然擴展了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范圍,但其并未將懲罰性賠償上升為一種和補償性賠償同樣地位的賠償制度,只是將懲罰性賠償作為民事損害賠償制度的例外與補充。因為《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在將以恢復原狀為目的的補償性賠償作為民事責任承擔方式的核心予以規(guī)定之后才在第二款規(guī)定了“法律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的,依照其規(guī)定”。顯然,立法者在將懲罰性賠償整體上納入民法體系的同時,對其適用范圍也作了明確限制。依據《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二款,懲罰性賠償的適用需依法律規(guī)定,換言之,在法律沒有就懲罰性賠償的適用作出明確規(guī)定時,只能依據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確立的以恢復原狀為目的的責任承擔方式救濟受害人,這實質上就排除了民法領域懲罰性賠償的類推適用,體現了具有制裁、遏制功能的懲罰性賠償的謙抑性?;诹⒎ㄕ呖刂茟土P性賠償的基本立場,對于《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法律”原則上應做狹義解釋,即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的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原則上只能是狹義的法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在此之外的其他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原則上無權將懲罰性賠償擴展至法律未曾規(guī)定的領域。
5.結語
一般來說,懲罰性賠償制度具有維護和修復作用,在市場和法律無法解決特定問題時發(fā)揮這一功能。這不僅保護了受害方的合法權益,也為社會治理和市場治理提供了有效機制,發(fā)揮管理作用。然而,在我國,懲罰賠償制度的使用有許多缺點,除了進行自身的持續(xù)改進外,我們還可以借鑒一些經驗,進行切實改進,以提高其社會權益。
參考文獻:
[1]袁銘廣.基于經濟法學視野的懲罰性賠償適用問題研究[J].時代報告,2020(04):106-107.
[2]黃戀茗.基于經濟法學視野的懲罰性賠償適用問題淺談[J].數碼世界,2018(01):250.
[3]柯建敏.基于經濟法學視野的懲罰性賠償適用問題淺談[J].長江叢刊,2017(06):143+145.
[4]于冠魁. 經濟法學視野下懲罰性賠償適用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