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星辰
詩者,吟詠性情也,志之所在也,在心為智也,發(fā)言為詩也。這種文學藝術記錄了千年前古人、古社會、古國的滄桑之變。我,一個平凡的人,在時過境遷之后回味著流淌在中國古詩中的景與情。
我喜歡想象,通過想象詩中出現(xiàn)的景物,在腦海里描繪出一幅幅珍貴的畫卷。
遨游在詩歌的世界中,我想象著詩歌里的四季:春有山前白鷺、桃花流水的溫情脈脈;夏有小荷尖尖、蜻蜓低飛的肆意灑脫;秋有月落烏啼、江楓漁火的凄涼寒意;冬有黃河冰塞川、太行雪滿山的壯闊浩然。
在詩歌中,除了寫四季更替的時令特景,還有著描寫邊塞風光的邊塞詩。
岑參某年九月所作《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將邊塞征戰(zhàn)的光景描寫得淋漓盡致:黃沙滾滾,遮天蔽日,暗夜嘶風,飛沙漫天,斗石滿地。夜很冷,風刮得很猛很烈,刺入了肉里骨里,吹的馬汗氣凝華成了冰渣,但是沒有吹滅將士心中的戰(zhàn)火。忽而筆鋒一轉——詩結束了,戰(zhàn)事結束了,但是天地玄黃的壯闊之景沒有結束。壯哉這大漠之中的戰(zhàn)意、陣勢浩蕩,懼哉這沙地之上的荒蕪、寸草不生……
又是一年八月,岑參在軍帳里與武判官闊飲烈酒。又是一個寒冷的夜晚,又是一陣刺骨的涼風。這風凝固了滿天飛的黃沙,封印了遍地滾的亂石。這風伴著八月的雪,飄來了,飄到樹上,給干枯的禿枝上渲染了雪白的顏色,給死氣沉沉的邊塞帶來了勃勃的生機。這風飄過了邊塞,飄過了軍帳,飄到了后世,飄到了后人的心中。
我喜歡體會,體會詩中人際交往的過程,品味詩人深沉憂郁的情感。
古時,“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币虍敃r交通困難,一經離別,別時易,見時難,故有問“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有寫“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币灿姓f“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钡艺J為王勃在離別情中當屬至高之境界,高呼“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看淡離別、超凡脫俗。此情之境,立見高下矣。
我還體會到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家國情懷,體會到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痛心疾首,體會到了“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的慨嘆惋惜。
袁枚說“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痹谥袊鴰浊隁v史長河、文脈長河中,如果不經歷分分合合、聚聚散散,怎么能有歷朝歷代的文學家袒露心胸,寫下感人肺腑的詩句,抒發(fā)埋藏心底的情感?詩不僅僅與景和情掛鉤,更與時代掛鉤。當下,是一個全球化進程的時代、是一個中國世界化的時代,更應將詩歌弘揚到世界各地。詩歌傳承了千年,絕不能在當下這個時代抑制詩流的波濤、停止文脈的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