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露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肺康復訓練在呼吸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從2019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呼吸危重癥患者中隨機選取116例用于研究,并按照數(shù)字分配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58例,以常規(guī)康復訓練為主;觀察組患者58例,應用早期肺康復訓練。對兩組患者康復效果進行分析。結(jié)果:觀察組患者康復總有效率96.55%(56/58),與對照組患者的86.21%(50/58)相比明顯更高(P<0.05);觀察組患者呼吸機使用時間、意識恢復時間相比對照組患者更短(P<0.05);觀察組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評分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明顯更優(yōu)(P<0.05)。結(jié)論:對于呼吸危重癥患者進行早期肺康復訓練,能夠有效的緩解患者病情,更利于改善患者預后。
關鍵詞:早期肺康復訓練;呼吸危重癥;訓練效果
呼吸危重癥患者多為AECOPD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呼吸衰竭、重癥肺炎等癥狀,且大多數(shù)患者需使用呼吸機治療,長期臥床、病程較長,增加患者痛苦,增大患者家庭的經(jīng)濟壓力。目前,臨床主要結(jié)合康復治療,只是對患者進行簡單的翻身、拍背及咳痰等,無法從實質(zhì)上解決患者的需求。而早期肺康復訓練是在疾病急性發(fā)作期或者發(fā)作2周內(nèi)進行的肺康復,以此來緩解患者的病情及呼吸困難癥狀,進一步保障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1]?;诖耍狙芯繉⑽以菏罩蔚暮粑V匕Y患者116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早期肺康復訓練在呼吸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9年1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呼吸危重癥患者中隨機選取116例用于研究,并按照數(shù)字分配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齡55~92歲,平均(66.18±4.14)歲。觀察組58例,男29例,女29例;年齡56~91歲,平均(66.26±4.39)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呼吸危重癥的診斷標準,并全部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患有惡性腫瘤、合并嚴重心肝肺等器官功能障礙、精神及意識障礙等患者。
1.2 康復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以常規(guī)康復訓練為主,遵醫(yī)囑對患者進行換藥、給藥指導,并做好患者的日常飲食干預,定期協(xié)助患者翻身,指導患者正確咳痰方法及適當?shù)闹w活動[2]。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應用早期肺康復訓練,措施如下:(1)對于長期使用呼吸機的患者,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進行呼吸機練習,取患者坐位或者站立位,讓患者用鼻子快速的吸氣,鼓起腹部,并維持吸氣姿勢,片刻后逐漸放松腹部,身體前傾、縮唇及縮腹呼氣;當呼氣時,要縮攏口唇,呈吹哨樣,并根據(jù)自身節(jié)奏緩慢的呼氣,持續(xù)5 s左右,每天練習3次左右,每次20 min。(2)對于長期臥床的患者,護理人員要根據(jù)其耐受力,擬定個體化的康復訓練計劃。例如,鄭氏臥位康復操,將患者雙手拉住床邊,以上肢力量,將其雙側(cè)肩關節(jié)、背部及腰部離開床面,鍛煉到患者能夠坐直;或者橋式運動,指導患者仰臥位,屈曲膝關節(jié),雙足底平踏在床面上后,用力做臀部離開床面的動作,直到離開床面約10 cm;空中踩車,患者取平臥位,根據(jù)其下肢肌力,指導做屈膝、伸直下膝、直腿抬高及屈膝抬高下肢,做空踩車的運動,兩小腿在空中交替,穩(wěn)定期患者,每周可做4次,每次25 min。(3)對于氣道分泌物較多的患者,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咳嗽、咳痰訓練,以及體位引流、胸部叩擊等。(4)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及家屬展開健康宣教,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自我護理方法等,幫助患者掌握更多的肺康復運動訓練技巧,使其能夠自行鍛煉。
1.3 觀察指標
(1)根據(jù)兩組患者疾病恢復情況進行康復效果判定,顯效:患者的呼吸功能恢復,且X線顯示肺部紋理正常;好轉(zhuǎn):患者的呼吸功能明顯改善;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變化??傆行蕿轱@效率與好轉(zhuǎn)率相加。(2)詳細記錄兩組患者呼吸機使用時間、意識恢復時間。(3)采用生存質(zhì)量評分量表對兩組患者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與心理功能3個維度進行評分,各個維度滿分為100分,分數(shù)與結(jié)果呈正相關。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以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 兩組患者康復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康復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明顯更高(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恢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呼吸機使用時間、意識恢復時間相比對照組患者更短(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生存質(zhì)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評分相比明顯更優(yōu)(P<0.05)。見表3。
3討論
由于呼吸科的各類呼吸系統(tǒng)疾病較多,其呼吸危重癥的發(fā)病率較高。常見有呼吸衰竭、重癥肺炎等等,且多發(fā)于老年群體。通常患者需要進行呼吸機治療,但是長期臥床及病程,給患者帶來痛苦。所以臨床上需要加強對患者的康復護理,以此來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幫助患者更快的康復。
相比常規(guī)康復訓練而言,早期肺康復訓練的應用能夠針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狀況、臨床癥狀等,擬定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方案,是一種非藥物的治療方式,以此來緩解患者的呼吸困難、乏力等癥狀,并有效增強患者的運動耐力、社會適應力,對患者早日康復具有很大的幫助?;诖?,為了進一步證明早期肺康復訓練效果,本研究將我院收治的呼吸危重癥患者116例用于研究,對照組以常規(guī)康復訓練為主,觀察組應用早期肺康復訓練,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康復總有效率為96.55%(56/58),高于對照組患者康復總有效率86.21%(50/58)(P<0.05);觀察組患者呼吸機使用時間(6.33±2.38) d、意識恢復時間(2.67±1.09) d,短于對照組患者呼吸機使用時間(11.29±3.47) d、意識恢復時間(5.36±1.57) d,(P<0.05);觀察組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由此可見,在呼吸危重癥患者的治療中應用早期肺康復訓練的效果更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具有臨床中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高航.早期分階段肺康復鍛煉技術在ARDS重癥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9,19(87):265-266.
[2]李貴嬌,黃毅林.早期肺康復訓練在呼吸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護士:中旬刊,2020,27(11):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