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彬 吳文笛 李興艷 姜莉云 楊翼豪 許云姣
摘要:自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漢市暴發(f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疫情,已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措施。是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以肺炎為主的傳染病,該病毒傳染性強,人群普遍易感,在全國各省市及境外部分國家均有確診病例,防控形勢嚴峻。當前西醫(yī)對新冠肺炎主要采取抗菌、抗病毒、增強免疫力、激素沖擊、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方法,取得一定效果,但尚缺乏有效治療方法。而從中醫(yī)學角度出發(fā),認為本病當屬“疫病”范疇,且目前運用中國傳統(tǒng)醫(yī)藥在減輕癥狀、控制病情進展、減少并發(fā)癥即后遺癥等方面效果顯著,通過從“扶陽學術流派”思想為出發(fā)點,以期為臨床論治該病提供思路及方法。
關鍵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寒濕疫;扶陽學術流派;麻黃細辛附子湯
中圖分類號:R5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21)09-0014-03
中醫(yī)學對“疫病”的認識由來已久,歷史上我國曾發(fā)生瘟疫流行多達320次,并在長期與瘟疫邪氣的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說文解字》中指出 “疫,民皆疾也”,《素問·刺法論》:“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癥狀相似”,對疫病的傳染性進行了詳細描述;曹植在《說疫氣》:“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深刻描寫了疫病流行時的情況及危害;明代吳又可《溫疫論》中提出“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又言“疫氣者亦雜氣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氣,故為病頗重,因名之癘氣”,以及“疫者感天地之厲氣……此氣之來,無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對疫病病因做出了解釋;清代葉天士所著《溫熱論》,創(chuàng)立了中醫(yī)辨證模式中的衛(wèi)氣營血辨證體系。
1 新冠肺炎氣運發(fā)病,性屬寒濕
從中醫(yī)“時相醫(yī)學、五運六氣”角度來看,該病發(fā)于2019年己亥年“終之氣”,中運土運不及,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終之氣為太陽寒水,“天人相應”,土運不及,難以制水,必為濕困,故見痰濕壅盛、脾土不運,水濕泛溢、子病及母,故見咳嗽咯痰之肺系疾病;少陽相火在泉,炎火流行、克于肺金,亦可見肺病多發(fā);《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凡此厥陰司天之政……終之氣,畏火司令,陽乃大化,蟄蟲出現,流水不冰,地氣大發(fā),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溫厲”,己亥年少陽相火在泉,又遇終之氣太陽寒水,出現了“蟄蟲出現,流水不冰”的暖冬之象,“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已對庚子年疫病暴發(fā)埋下伏筆;應人可見陽氣不藏、浮越于外,陰寒盛于內而虛火見于外,故此疫邪性屬寒濕。盛于2020年庚子年“初之氣”,中運金運太過,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初之氣為厥陰風木;金運太過,發(fā)為肺病,少陰君火司天可克伐金運,故筆者認為待到二之氣少陰君火之時,也就是農歷3月下旬疫情或許能夠得到有效控制,也對應了目前所預知的陽歷4月疫情或可結束的判斷;2月4日為立春節(jié)氣,春主生發(fā)之氣,又逢厥陰風木之主氣,可見本病于立春之后增長尤為迅速。從患者臨床癥狀出發(fā),仝小林院士等也認為:多數患者由寒濕起病,在疾病早中期呈現寒濕襲表、阻肺、礙脾的臨床表現[1]。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其中醫(yī)本質應為“寒濕疫”。
2 新冠肺炎之證象辨析
從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及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辦公室下發(fā)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亦可見寒邪襲表之惡寒發(fā)熱、鼻塞流涕、肢體酸痛等太陽表證;也可見寒濕內蘊、氣機郁滯之胸悶短氣,肢軟乏力;再有寒濕困阻中焦、脾胃運化失司之瀉下清谷、脘腹痞悶、嘔惡納呆;寒濕之邪犯及太陰,出現寒濕中停的太陰提綱癥狀:時腹自痛。多數患者還常見發(fā)熱表現,臨床醫(yī)生多以體溫表度數判斷患者是否為熱證、或判斷患者的臨床療效及疾病轉歸,而忽略了患者發(fā)熱時的伴隨癥狀以及舌脈象表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云:“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2],國家級名老中醫(yī)吳榮祖教授常將邪熱之壯火比喻為“賊子”,認為此子為外邪入侵,當以清熱涼血、滋陰瀉火之法誅之伐之;常將離位之少火比喻為逆子,認為此子由內而生,當以潛陽密陽、引火歸元之法教之訓之,絕不可損也[3],臨床上應立足陰陽、細辨寒熱。另外,乏力也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主要癥狀之一,《傷寒論》少陰病總綱“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筆者憾之未能切身體會患者脈象,但癥見神疲乏力、困倦思睡當是少陰病之陰寒內盛的表現。
3 從標本中氣理論辨析新冠肺炎之病機傳變
醫(yī)圣張仲景所著《傷寒論》以《黃帝內經》為基礎創(chuàng)立了六經辨證體系,在中醫(yī)多種辨證方法中首屈一指,明確提出了順傳、逆?zhèn)?、直中、兩感、合病、并病等疾病傳變?guī)律。張錫駒云:“病則由陽而陰,由三而一,始于太陽,終于厥陰”[4]。外邪入侵,從表而入,陽經行于外,而三陽經中,太陽為開、少陽為樞、陽明為闔,故臨床大多數病證常從太陽起病。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論述太陽病的特點占全書近三分之一篇幅,將其視為人體抵御外邪之重要門戶。《素問·六微旨大論》中對太陽經之標、本、中氣傳變有著詳細描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所為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可從標、從本、從中見而化,可單獨轉化,亦可兩條甚至三條同時轉化;而太陽與少陰互為表里,《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論述:“氣有從本者,有從標者,有不從標本者也……岐伯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由此可見,生理狀態(tài)下,太陽當從標從陽而化,少陰當從本從熱而化。而在病理狀態(tài)下,少陰從標從陰或從中見之太陽而化;太陽從本從寒或中見之少陰而化。云南吳氏扶陽學術流派認為少陰之標陰與太陽之本寒屬陰寒同氣、可合二為一,為從陰寒性質傳化;而太陽少陰二經病理上常見從陰寒和互為中見之兩感傳化,故臨證多見太陽少陰兩感于寒之證[5]。符合證候分析中既有太陽表證之發(fā)熱惡寒、鼻塞流涕、肢體酸痛,又有少陰里證之神疲乏力、困倦思睡。
4 從太少兩感于寒論治新冠肺炎
張伯禮院士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治療特點就是病毒感染和機體免疫狀態(tài)博弈的結果[6]。此觀點即中醫(yī)經典之“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疾病的發(fā)展以及藥物治療的全過程就是人體正邪交爭的過程,正氣和邪氣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雙方在斗爭的過程中,在力量對比上發(fā)生著消長盛衰的變化,故臨床論治該病當以扶正祛邪為首要治則。目前國內多數觀點均認為祛邪為治療本病的第一要務,但筆者認為“中醫(yī)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陰陽”,而“人為本、病為標,正為本、邪為標”,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老年人及既往有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數遠高于其他群體,且易由輕癥轉為重癥、同時預后最差,皆因正氣虧虛、難以御邪所致。
本病為寒濕疫毒侵犯人體,從太陽而入,先襲其表,后由表入里,逐漸形成太少兩感于寒之證。寒性收引、濕邪重濁,滯留人體、遷延不愈,最易損傷人體之陽氣?!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罚骸瓣枤庹撸籼炫c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與日光明”。鄭欽安曾云:“一點真陽舍于二陰之中,居于至陰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種子也”,所以溫扶陽氣是扶正祛邪的關鍵?!吧訇幉?,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7]。在臨床治療太少兩感證時運用麻黃細辛附子湯可達到溫陽散寒、表里雙解之功效。本方中附子自古以來就是“回陽救逆之第一要藥”,可通行十二經脈,力補命門真陽,溫扶少陰心腎陽氣;細辛溫經散寒,可化少陰陰寒邪氣;麻黃發(fā)汗解表,使邪有出路;此之一方,可使祛邪而不傷正,邪祛則正自安。目前,如何預防輕癥向重癥轉化是我國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難點之一,危重患者死亡病例數仍在不斷增加。在中醫(yī)經典《傷寒論》六經之中少陰病篇論及死證最多,故提早干預、把握少陰這一生死之樞就顯得尤為重要,也是中醫(yī)“治未病”思想的具體體現。
5 結語
“中醫(yī)所治為生病之人,而西醫(yī)所治為人生的病”,辨證論治與整體觀念是中醫(yī)學區(qū)別于西方醫(yī)學的獨特理論模式,切記“謹守病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由此才能做到“法隨證立、方從法出”?!爸嗅t(yī)藥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yī)中藥在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治療方面取得的療效有目共睹,筆者僅通過扶陽學術思想理論層面對本次疫情的分析、探討,希望為本次疫情的相關工作提出新的思路及有益的觀點,若有不甚嚴謹之處,還望多加指正。
參考文獻:
[1]仝小林,李修洋,趙林華,等.從“寒濕疫”角度探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中醫(yī)藥防治策略[J/OL].中醫(yī)雜志2020,61(6):464-470.
[2]元陽真人.《黃帝內經素問》[M].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99-99.
[3]吳文笛.吳榮祖主任醫(yī)師溫陽扶正學術思想及經驗總結[D].昆明:云南中醫(yī)藥大學,2015.
[4]鄧楊春.傷寒氣化六經淺析[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6,31(9):3399-3404.
[5]吳文笛,姜莉云,吳麟梓.守好太陽門戶把握少陰樞機——麻辛附子湯圓通運用[J].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15,3(38):73-77.
[6]高樹明,馬英,楊豐文,等.中醫(yī)藥在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全過程發(fā)揮作用[J/OL].天津中醫(yī)藥,2020,37(2):121-124.
[7]熊曼琪.傷寒論[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6:542.
(收稿日期:20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