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龍
(啟東市人民醫(yī)院病理科,江蘇啟東 226200)
漿細胞腫瘤包括多發(fā)性骨髓瘤和漿細胞瘤[1]。漿細胞瘤是漿細胞異??寺⌒栽錾纬傻姆浅I僖姷臐{細胞惡性腫瘤,包括骨內和骨外(髓外或軟組織)漿細胞瘤,腫瘤細胞形態(tài)與漿細胞骨髓瘤一致,通常為孤立性病變,骨髓檢查缺乏腫瘤性漿細胞增生,影像學檢查沒有漿細胞骨髓瘤的依據(jù)。髓外漿細胞瘤(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EMP),占漿細胞腫瘤的3%~5%[2],髓外的任何組織及器官均可發(fā)生,頭部和頸部區(qū)域是EMP 好發(fā)部位[3]?,F(xiàn)根據(jù)2 例EMP 的臨床特點、病理特征,分析結果如下。
1.1 臨床材料 例1:男性69 歲,因“發(fā)現(xiàn)睪丸腫塊3 月余”于2017 年03 月就診,B 超提示睪丸內實性占位,后行睪丸切除。例2:女性62 歲,因“發(fā)現(xiàn)頭部腫塊4 月余”于2020 年03 月就診,B 超提示頭頂部軟組織腫塊,低回聲,大小4.5 cm×4.0 cm×2.5 cm,似有包膜,內部不均勻,有豐富血流,后行腫塊活檢術。2 例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 均在正常水平,無單克隆免疫球蛋白(M 蛋白),骨穿均提示正常骨髓象,無腫瘤性漿細胞增生或累及。2 例患者血紅蛋白、血肌酐、血鈣等數(shù)值均在正常范圍。例1 影像學檢查未見骨破壞,例2 頭顱CT 平掃示頭部右側頂部軟組織密度占位伴鄰近骨皮質破壞。
1.2 方法 標本切開固定于10%中性福爾馬林過夜,經常規(guī)取材、酒精脫水(酒精濃度分別為70%、85%、95%、100%,脫水時間分別 為150 min、120 min、180 min、240 min)、二甲苯透明62 min、浸石蠟410 min,然后石蠟包埋、切片、蘇木素伊紅(HE)染色,顯微鏡下觀察。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行免疫組化,首先將石蠟切片脫蠟至水,蒸餾水沖洗,磷酸鹽緩沖液(PBS)浸泡5 min,然后將切片置入放有EDTA-tris緩沖液的容器中,放入電飯鍋中加熱至92~98 ℃并持續(xù)10 min,保溫5 min,取出容器并室溫冷卻15 min,PBS 液沖洗5 min×3 次,接著滴加一抗(北京中杉金橋),4 ℃冰箱冷藏過夜,PBS 液沖洗5 min×3 次,滴加二抗(酶標羊抗小鼠/兔IgG 聚合物),37 ℃孵育15 min,PBS 液沖洗5 min×3 次,上顯色劑(DAB),3~5 min 后看顯色情況,如顯色好,則放入蒸餾水停止顯色,如顯色不佳,則增加顯色時間,最后清水沖洗,蘇木素復染后脫水透明封片。所用試劑CD79a、CD38、CD138、CD20、PAX-5、CD3、AE1/AE3、MUM-1、Kappa、Lambda、PLAP、CD117、Ki-67 均為福州邁新試劑。
2.1 眼觀 例1 睪丸大小4.0 cm×3.8 cm×3.0 cm,切面見一腫塊2.0 cm×2.0 cm×1.9 cm,灰白色,界欠清,質地偏軟。例2 活檢組織二塊,分別為0.7 cm×0.3 cm×0.2 cm、1.3 cm×0.7 cm×0.2 cm,切面灰紅色,質地軟。
2.2 鏡檢 例1 腫瘤細胞圓形、類圓形,部分呈短梭形,胞漿少,淡染,弱嗜堿性,胞核偏位或居中,有的呈裸核,核圓形,核膜清晰,染色質細顆粒狀,核仁大而明顯(圖1),核分裂像可見,瘤組織內見多量薄壁血管及少量厚壁血管,伴有少量淋巴細胞浸潤,瘤細胞彌漫性分布,內見少量殘留的曲細精管(圖2),部分區(qū)域可見豐富的纖維膠原。例2 瘤細胞彌漫性分布,呈圓形、橢圓形,胞漿中等量,嗜堿性,胞核偏位居多,核圓,大小一致,核膜清晰,染色質粗顆粒狀,部分車輻狀或鐘面樣,核仁不明顯(圖3),少部分可見小核仁,核分裂像易見。
圖1 瘤細胞圓形,胞漿弱堿性,核圓形,染色質細顆粒狀,核仁大而清晰(HE×400)
圖2 瘤細胞彌漫性分布,可見殘留的曲細精管(HE×200)
圖3 瘤細胞圓形、橢圓形,胞漿嗜堿性,核圓形、偏位,染色質顆粒狀,無明顯核仁(HE×400)
2.3 免疫表型 2 例腫瘤細胞CD38(圖4)、CD138、CD79a、MUM-1 均陽性,CD20、PAX-5、CD3、AE1/AE3 均陰性。例1PLAP、CD117 陰性,Ki-67 約15%陽性。例2Ki-67 約60%陽性。兩例均表現(xiàn)為輕鏈限制,Lambda(+),Kappa(-)。
圖4 CD38 陽性(EnVision×400)
2.4 病理診斷 根據(jù)2 例鏡檢所見以及免疫組化標記CD38、CD138、CD79a 陽性,2 例均診斷為髓外漿細胞 瘤。
2.5 隨訪 例1 以CHOP(環(huán)磷酰胺+多柔比星+長春新堿+潑尼松)方案化療6 個療程,2019 年再次行骨穿檢查,提示正常骨髓象,目前病情穩(wěn)定,未見復發(fā)及轉移灶。例2 以PTD(硼替佐米+吡柔比星+地塞米松)方案已化療3 個療程,目前病情無進展。
EMP 是一種罕見的發(fā)生于骨髓外軟組織的惡性腫瘤[4],好發(fā)于中老年男性,平均年齡為55 歲。EMP90%發(fā)生于頭頸部[5],其他部位則少見。髓外漿細胞瘤的診斷首先要排除多發(fā)性骨髓瘤髓外累及可能,具體診斷標準如下:由漿細胞克隆性增生引起的髓外病灶;骨髓檢查沒有漿細胞克隆性增生;影像學檢查沒能提示漿細胞骨髓瘤和骨內漿細胞瘤;沒有貧血、高鈣血癥、腎功能不全;血或尿中沒有單克隆蛋白或水平較低,非單克隆性免疫球蛋白位于正常水平。
病理檢查是漿細胞瘤診斷的金標準[6],表現(xiàn)為形態(tài)單一的瘤細胞彌漫性分布,由于瘤細胞成熟程度不同而顯示不同的形態(tài),有成熟、未成熟以及間變性漿細胞組成,同時需結合免疫組化,CD79a、CD38、CD138 常陽性。根據(jù)EMP 的分級原則,將腫瘤細胞分為三級:低級別的腫瘤細胞分化比較成熟,呈卵圓形、圓形,胞漿嗜堿性,較豐富,核漿比低,核圓形偏于一側,染色質粗,呈車輻狀或鐘面樣,沒有明顯核仁,核分裂像少;中等級別腫瘤細胞有超過一半的細胞核增大,可以見到核仁,不出現(xiàn)車輻狀結構,核分裂像增多;高級別的腫瘤細胞胞漿嗜堿性或嗜雙色性,核增大,核漿比高,染色質細顆粒狀,核仁大而明顯,核分裂像明顯增多,缺乏漿樣分化的特征。分子病理基因檢測常見克隆性免疫球蛋白重鏈基因重排及WT1、PRAME 基因表達[7]。Nissim 等[8]對EMP 研究顯示,NOTCH3、CD31、血管生成素1 和纖維連接蛋白1 的表達與血管生成的增加有關,有利于對腫瘤生長的研究。
EMP 首先要與多發(fā)性骨髓瘤及骨內漿細胞瘤鑒別。與多發(fā)性骨髓瘤鑒別為缺乏CRAB(鈣升高、腎功能不全、貧血或多發(fā)骨病)[9]。而骨內漿細胞瘤是位于骨內的孤立性病變,X 線全身檢查未發(fā)現(xiàn)其他病灶,是一種極其少見的腫瘤,在全部漿細胞腫瘤中占比5%,最易發(fā)生于椎骨、肋骨、顱骨,常有骨痛、骨折,也沒有貧血、高鈣血癥,血及尿中缺少M 成分,骨髓穿刺檢查沒有漿細胞異常增生,部分可轉變?yōu)闈{細胞骨髓瘤,轉變的幾率比EMP 高,預后較多發(fā)性骨髓瘤好[10]。EMP和骨孤立性漿細胞瘤之間其實沒有本質的差異,它們是否屬于兩種疾病有著不同的生物學特征,還沒有明確定論。EMP 還要與以下疾病鑒別:①B 細胞型淋巴瘤。彌漫性大B 細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主要為形態(tài)一致增大的淋巴樣細胞彌漫性增生,核圓,可見多個核仁或單個居中的核仁,極易與分化差的EMP 混淆。小淋巴細胞性淋巴瘤、套細胞淋巴瘤、以及伴有漿樣細胞分化的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結外邊緣區(qū)B 細胞淋巴瘤,為形態(tài)一致的小至中等大小淋巴樣細胞彌漫性增生,容易與分化好的EMP 混淆。還有比較罕見的淋巴漿細胞淋巴瘤是由小B 細胞、漿樣淋巴細胞及漿細胞組成。這些淋巴瘤都表達B 細胞相關抗原如CD20、PAX-5 等,而EMP 不表達。②低分化癌。不管腺癌還是鱗狀細胞癌,當分化差時,缺少特征性結構,可呈彌漫性分布,瘤細胞表達上皮標記CK、EMA 等,可以和EMP 鑒別。③神經內分泌腫瘤。有少至中等量胞漿,核染色質細顆粒狀,無明顯核仁(如果是大細胞癌,核仁比較突出),可見假腺樣、菊形團樣結構,表達CHG、Syn 及CD56,而EMP 僅表達CD56。④當腫瘤細胞分化差、出現(xiàn)核仁時,要與惡性黑色素瘤鑒別,后者瘤細胞呈上皮樣或梭形,表達S-100、HMB45。⑤當腫瘤細胞分化好,核偏位明顯,可能與漿樣肌上皮細胞混淆,因此要與肌上皮瘤鑒別,后者表達肌上皮標記SMA、Calponin、P63等。⑥原始神經外胚葉腫瘤。一般由比較一致的小圓形細胞組成,胞漿少,嗜酸或透亮,核圓,染色質細,不呈車輻狀,有些腫瘤細胞可見明顯核仁。瘤細胞表達CD99、NSE,可以鑒別。⑦漿細胞反應性增生是多克隆性增生,Lambda 和Kappa 雙表達,沒有限制性表達。漿細胞分化成熟,沒有異型,呈圓形、卵圓形,胞漿嗜堿性,核圓偏位,染色質粗,車輻狀,近核處常有一淡染區(qū)域。?;煊衅渌装Y細胞,如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等。⑧當腫瘤位于睪丸時,還要與精原細胞瘤和胚胎性癌進行區(qū)別。前者瘤細胞形態(tài)較一致,胞漿透明或嗜酸細顆粒狀,核大居中,核仁清晰,間質內見淋巴細胞浸潤,瘤細胞表達PLAP 和CD117。而胚胎性癌腫瘤細胞分化差,異型性大,核分裂多,有多種排列結構,如乳頭狀、腺樣、實性等,瘤細胞表達CK、CD30。
睪丸漿細胞瘤少見,文獻報道不多,如果是睪丸孤立性病灶,不是多發(fā)性骨髓瘤累及睪丸,預后好于骨漿細胞瘤,3 年生存率可以達到100%,5 年生存率為86.5%[11]。李雙杰等[12]報道1 例睪丸漿細胞瘤患者,為48 歲男性,有多發(fā)性骨髓瘤病史,后累及睪丸,預后差。陳康寧等[13]報道1 例睪丸漿細胞瘤患者,為88 歲男性,系髓外孤立性漿細胞瘤,后行睪丸切除術,預后好。EMP 位于皮下軟組織的報道很少,袁斌等[14]報道1 例位于頭頂部軟組織患者,系21 歲女性,手術后多次復發(fā),但病變局限,未見遠處轉移。本組例2 腫瘤亦位于頭頂部軟組織,目前病情穩(wěn)定,無轉移。
EMP 惡性程度較低,5 年生存率為53%-75%[15]。治療上有手術、放療、化療,如果病變局限,應盡量完整切除,否則需術后放療。EMP 對放療敏感,有些學者認為應首先給予放療,當腫瘤復發(fā)或有多處轉移時才考慮化療。治療后可局部復發(fā),有的還破壞鄰近骨質,有15%的患者進展為漿細胞骨髓瘤[16],所以應該定期隨訪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