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珍,馬松炎,文 毅
(惠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廣東惠州 512001)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以胃黏膜萎縮、固有腺體減少、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為病理特征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上腹部疼痛、噯氣、食欲減退等是其主要臨床癥狀。目前常規(guī)西藥治療取得一定臨床療效,但該病病情遷延,難以完全治愈,且伴隨不良反應較多,導致患者的藥物耐受度低,同時復發(fā)率較高[1]。祖國藥學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為本虛標實之證,治療以健脾養(yǎng)陰益胃為法則[2]。既往益胃湯為治療消化疾病的常用方劑,但目前尚無可靠療效研究,基于此,本文就益胃湯聯(lián)合雷貝拉唑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白細胞介素8(IL-8)和環(huán)氧合酶-2(COX-2)的影響展開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9 年4 月至2020 年10月惠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60 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0 例。對照 組:男性48 例,女性32 例;年齡45~52 歲,平均年齡(48.63±3.28)歲;體質量指數(BMI)20.03~24.27 kg/m2,平均BMI(22.15±2.12)kg/ m2;病程3~7 年,平均病程(5.24±1.62)年。觀察組:男性48 例,女性32 例;年齡47~52 歲,平均年齡(49.63±2.28)歲;BMI 19.91~24.23 kg/m2,平均BMI(22.07±2.16)kg/ m2;病程3~6 年,平均病程(4.83±0.22)年。兩組性別占比、年齡、體質量指數、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獲惠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西醫(yī)及中醫(yī)相關診斷標準[3-4]并確診,中醫(yī)證型為胃陰不足證;②對本研究所用藥物無過敏史。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胃腸道疾病者;②嚴重心、肝、腎功能疾病者;③認知障礙或伴有精神疾病,無法正常配合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20041057,規(guī)格:10 mg/粒),20 mg/次,1 次/d,清晨口服。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益胃湯,方劑組成:太子參,玉竹、石斛、白芍、當歸各12 g,麥冬、白術、山藥、生地各15 g,元胡、甘草各3 g。每劑中藥加水500 mL,待藥物浸泡30 min 后煎煮至200 mL,由藥房煎藥后裝袋,患者分早晚服用。兩組均連續(xù)治療2 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參考《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 年)》[5],將臨床主要癥狀(胃脘痛、胃中嘈雜、饑不欲食)分為4 級,即Ⅰ級:正常,0分;Ⅱ級:輕度,1分;Ⅲ級:中度,2分;Ⅳ級:重度,3分;將臨床次癥(胃脘灼熱、胸悶、大便不爽)分為2 級,即Ⅰ級:無,0分;Ⅱ級:有,1分。并遵循尼莫地平評分法[6],療效指數(n)=(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其中,痊愈:n ≥95%;顯效:70%≤n<95%;有效:30%≤n <70%;無效:n <30%??傆行?(痊愈病例數+顯效病例數+有效病例數)/總病例數×100%。②血清IL-8 和COX-2 水平:治療前1 天以及治療2 個月后,于清晨抽取患者肘中靜脈血5 mL,肝素抗凝,3 000 r/min 離心,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患者血清IL-8 和COX-2 水平。③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腹瀉、頭痛、皮疹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以[例(%)]表示計數資料,組間行χ2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組間行t 檢驗。P <0.05 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2.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血清IL-8 和COX-2 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清IL-8 和COX-2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兩組患者治療后IL-8 和COX-2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IL-8和COX-2 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IL-8 和COX-2 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血清IL-8 和COX-2 水平比較()
注:a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 <0.05。IL-8:白細胞介素8;COX-2:環(huán)氧合酶-2。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觀察組患者不反應總發(fā)生率為15.00%,與對照組的12.5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常規(guī)西藥治療主要以抗酸堿度、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為主,如雷貝拉唑(第二代H+-K+-ATP 抑制劑),除具有良好的抑制胃酸作用,還可直接清除幽門螺桿菌,可在短期內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但慢性萎縮性胃炎易復發(fā),難以完全治愈。有報道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后癌變風險增加[7]。中醫(yī)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多屬胃陰不足證,由飲食不節(jié),導致內生燥熱,煉液灼津;或肝郁化火,劫傷胃陰;或久病失治,汗吐大瀉,傷及胃中陰液,引起胃陰不足,胃失濡養(yǎng),出現(xiàn)胃脘灼痛、口燥咽干、胃中嘈雜、饑不欲食等癥狀,治療當以養(yǎng)陰及和胃生津為法則[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2.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提示聯(lián)合使用益胃湯可有效提高雷貝拉唑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益胃湯中以太子參、白芍、白術為君藥,合用可益氣健脾,養(yǎng)陰生津;臣藥以生地、麥冬、玉竹、石斛滋養(yǎng)胃陰,生津止渴,可助君藥益胃生津之力;而山藥可健脾和胃以增強太子參的健脾助運之功;肝木乘土,肝氣橫逆犯脾,日久化熱傷陰,佐以白芍、元胡、當歸可柔肝養(yǎng)血;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全方共行益胃養(yǎng)陰生津之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IL-8 和COX-2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雷貝拉唑聯(lián)合益胃湯可有效降低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血清IL-8 和COX-2水平。IL-8 為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可誘導中性粒細胞局部聚集浸潤,引起胃黏膜炎癥反應;同時活化的中性粒細胞又促進IL-8 分泌,形成惡性循環(huán)。COX-2 可激活磷脂酶A2 生成花生四烯酸,而合成前列腺素,釋放大量炎癥因子,損傷胃黏膜血管內皮細胞,引起微循環(huán)障礙,致使胃黏膜腺體萎縮?,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益胃湯中白術可通過提高熱休克蛋白70 表達,阻斷炎癥反應,抑制IL-8 的過度表達,從而減輕IL-8 對胃黏膜的損傷[9];當歸可緩解COX-2 導致的血管內皮損傷,恢復正常血液微循環(huán)[10];生地中的生地多糖可有效擴張血管,減輕血管通透性,抑制COX-2 介導的血管內皮炎癥[11]。
綜上,與單純使用雷貝拉唑相比,益胃湯聯(lián)合雷貝拉唑可有效提高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臨床療效,降低其血清IL-8、COX-2 水平,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