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云
今年我退休了,自己嘗試設計了一個自駕路線,從北京出發(fā),經晉南一路向西,轉一圈后經陜西、晉北回到北京,旅游的第一階段就收獲頗豐。
司徒小鎮(zhèn)探秘
從北京出發(fā)第一天的目的地是晉城,順路瀏覽一下新開發(fā)的司徒小鎮(zhèn)。
出發(fā)時,在高德導航的選項中誤選了“距離最短”,于是從邯鄲起便向西進入山西境內,經黎城、長治到達晉城。一路上在太行山的高山峻嶺中翻騰了一回。
晉城歷史悠久,古稱澤州或澤州府。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門戶,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河東屏翰、中原門戶、三晉咽喉”的美譽?,F在也是滿城高樓大廈,一派現代城市景象。
司徒小鎮(zhèn)離晉城市區(qū)不過三五公里,近幾年聲名鵲起。實際上,二三十年前,這里只是個自然村。改革開放后日漸富裕的農民在年關之際打打鐵花、鬧鬧社火,引得十里八鄉(xiāng)的百姓都來湊熱鬧。漸至小有名氣,大城市的人們也來一睹為快。于是,地方政府將之逐漸打造成一個集休閑旅游、餐飲、住宿為一體的充滿晉南地方風情的精品小鎮(zhèn)。
所謂小鎮(zhèn)實際上是個封閉的園區(qū),看上去還算精致。《千年鐵魂》《又見老山西》兩檔大型實景演出,撐起了司徒小鎮(zhèn)的文化內涵。當年戶外墻邊的打鐵花,如今登堂入室,成為實景演出。從以往只是大年下的百姓娛樂,變成現在除周一之外每晚都有的演出。巧的是,我們參觀的那天就是周一。由于沒有演出,景區(qū)內游人稀少,店鋪空蕩蕩的?!安讲襟@心橋”等游樂設施都沒開放。磚雕雖然是新的,但也反映出山西古建風格。大戶人家的宅門、仿古的繡樓環(huán)列在小湖的周圍。
要體現山西民俗特色,哪能少得了酒坊、醋坊,院子里不是酒缸就是醋缸。也有酒坊、醋坊是一家經營的。這正應了那句民間笑話,“酒做壞了就是醋”。
網紅螺旋公路探奇
雖然說到晉城必去皇城相府,但我自駕游的重頭戲實際是這兩年大出風頭的網紅打卡地,208國道上的螺旋公路。
2019年10月,經過3年的封閉施工,原國道207線新房洼至山西省界瓶頸路段改造工程建成通車,剛一通車,就因“螺旋公路”走紅網絡。新改建的208國道上下兩車道,穿行在晉南的高山峽谷中。路況極佳,景色優(yōu)美。這段道路的建成通車,對打通國道通行瓶頸,提高國道安全通行能力,促進晉豫兩省經濟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高德地圖上居然能夠找到“208國道螺旋公路觀景臺”,距晉城市區(qū)大約50公里。接近螺旋公路觀景臺時,導航也犯了迷糊。在某個岔路口試了半天,終于弄明白,要看螺旋公路,要拐進路邊鄉(xiāng)道的水浴村。
在山村中盤旋而上,越來越高,回頭望望,剛才還在與大車同行的國道,已如一條飄帶,道上車輛只有小指肚大小。終于在山路的一個拐彎處,看到路邊一塊石頭半埋在地上,上有歪歪扭扭的手寫大字“觀景臺”。風吹日曬、霜打雨淋,墨色已淡,不注意就會錯過。問過路邊干活的老鄉(xiāng),確認就是這里,周末來探奇的車輛多些,平時車很少。穿過小樹林,走了十幾米,有一個吊掛攝像頭的燈桿,水泥基座、兩米見方的不銹鋼圍欄。小心翼翼地探頭俯瞰,數百米深的山谷中,一連串的車輛正在螺旋公路上盤旋。親眼看到這神奇壯麗的景觀,這一路的奔忙也值了。
看著眼前的景象,怎能不讓人贊嘆中國設計工程師的奇思妙想,怎能不讓人贊嘆中國路橋建設者的偉大。
皇城相府覽勝
皇城相府位于晉城市陽城縣北留村,是清代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閱官陳廷敬的故居,因而其自身確為“相府”。其建筑布局和風格與晉北的那些“大院”完全不同,依地勢而建,是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莊”,后因康熙皇帝兩次下榻于此而被稱之為“皇城”?;食窍喔畯拿餍⒆诘角迩∧觊g的260年中,共出現了41位貢生、19位舉人,并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真是文脈傳家久、官爵繼世長。
大學士第建于1700年,為相府中的主要宅邸。庭院內正北廳堂懸有康熙御筆牌匾“點翰堂”。府邸門前有一大一小兩座石牌樓。枋上雕二龍戲珠,雄偉莊重,制作精美。小牌樓建于順治十四年(1657年),在大牌樓建成前,是陳氏家族的一個主要標志。皇城相府也有形制如晉北那些大院相同的院落,如閨房、私塾、祠堂等。相府中與眾不同的建筑是河山樓和屯兵洞。
河山樓建于明崇禎五年(1632年),為陳氏先祖為避明末戰(zhàn)亂、抵御流寇所建。樓平面呈長方形,長15米,寬10米,高23米,共七層(含地下一層)。整個河山樓只在南向辟一拱門,門設兩道,外門為石門,門后施以杠栓。河山樓三層以上才設有窗戶,進入堡壘的石門高懸于二層之上,通過吊橋與地面相通。依靠河山樓的庇佑逃過兵災的村民達數千人次?,F在的石階為方便游客所建。樓墻上是流寇數次火攻的痕跡。
屯兵洞為戰(zhàn)亂時期藏家丁或垛夫的隧道,共125間,層間有暗道相通。最高一層筑于城墻之內,設炮眼對著城外,既可發(fā)射火器,又可觀察敵情。
相府中最有文化歷史價值的是收藏了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康熙字典》?!犊滴踝值洹房偨Y歷代字書編撰的經驗加以創(chuàng)新,收單字47035個,影響極為深遠。
文旅運城
出相府,我們前往運城的解州關帝廟和芮城永樂宮。
關于地名解州中“解”的讀音問題,近年來學界爭議不斷。現在,爭論早已塵埃落定,周邊地名牌上的拼音告訴南來北往的人們此地的正確讀音。
關云長是山西運城解州人,我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坐落于此。這座關帝廟始建于隋開皇九年(589年),北宋時兩度敕建,金元時4次修葺,明清達到鼎盛時期。1949年后,歷經大小十余次整修,廟內的古建筑都已修葺如故。院墻是中國古建常用的土紅色,莊重大氣。院內是現存規(guī)模最大的宮殿式道教建筑群。解州關帝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街南稱結義園,由結義坊等建筑組成;街北是正廟,仿宮殿式布局。
永樂宮,因故址在永樂鎮(zhèn)而命名,又名大純陽萬壽宮。原址位于山西省芮城縣永樂鎮(zhèn)招賢村。1959-1964年間,因處于三門峽水庫淹沒區(qū),整體搬遷至現址。永樂宮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一百一十多年,以永樂宮壁畫而聞名于世。
永樂宮是個相對小眾的景點?,F存的永樂宮主要建筑為一門三殿。一門為龍虎殿,也就是無極門,三殿為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三清殿又稱無極殿,是供奉太清、玉清、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為永樂宮的主殿。殿內四壁布滿壁畫,高4.26米,全長94.68米,面積達403.34平方米,畫面上共有人物286個。
永樂宮壁畫分布在三座大殿內。尤以無極殿內的最為精美。由于殿內不能拍照,只能借助昏暗的自然光細細欣賞。無極殿中的壁畫名為“朝元圖”,共有人物289個,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以青龍白虎星君為前導,分別畫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畫面上的武將驍勇剽悍,文臣氣宇軒昂,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麗。畫上人物面部豐腴、表情豐富、手指纖細、衣袂飄飄、姿態(tài)靈動。院內有一排拼在一起的畫板,是美院學生臨摹的壁畫。雖然拼裝得很粗糙,但仍可體會到原作的氣勢不凡、場面浩大。
從永樂宮到永濟市沒有直行的道路,只得繞行曹風線、運風線。途中經過新建的蒲州古城石牌樓,看到當地政府正在修復古城遺址。
古老的蒲州古城位于陜西南端黃河東岸,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和兩千年的繁榮,是我國古代六大雄城之一。蒲州古稱蒲坂,為舜都。今天的蒲州只留下半截城墻、鼓樓和一片殘垣斷壁,向人們訴說著古蒲州昔日的輝煌。
途中還看見永濟唐鐵牛博物館門前的鐵人,遠眺了《西廂記》故事中的普救寺。遺憾的是景點太多,難以一一造訪。
登鸛雀樓? 跨風陵渡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句,自小便被刻在腦海里。“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句簡明易記,意境開闊遼遠,既寫景又勵志。但一直以來,只知其樓,不知其地。來了才知道,鸛雀樓始建于北周時期,在金元光元年(1222年)遭大火焚毀。此后一直沒有復建,以致古時有人以為蒲州古城的鼓樓便是鸛雀樓。1997年,鸛雀樓重修,2002年10月1日正式對游客開放。
自唐以降,吟詠鸛雀樓的詩作數不勝數。院門兩側白壁上,是歷代公認最杰出的三首詩。
鸛雀樓為高臺十字歇山頂樓閣,外觀3層4檐,內部為9層使用空間。整座樓閣分為臺基和樓身兩部分,總高度達73.9米,是四大名樓中最高的一座,在中國仿造樓中較為精致。鸛雀樓坐落于鸛雀園中,一眼看去,高大、壯闊,頗有蕩氣回腸的感覺。
鸛雀樓樓身明3層暗6層。第四層為鸛雀樓外觀的第二個明層,有一座唐代詩人王之渙的銅像,看上去神采飄逸、意氣風發(fā)。六層是鸛雀樓最高的一層,這里是游人云集,極目遠眺“欲窮千里目”的地方。黃河沙灘上細流涓涓。園區(qū)內,工人們正在用綠植種出王之渙的詩句。
風陵渡,是黃河北岸的一座小鎮(zhèn),也是黃河邊的古渡口。金庸筆下的女俠郭襄在這里初遇大俠楊過,從此為此地賦予了一些俠骨柔情的色彩。如今,小鎮(zhèn)猶在,古渡無存。連接黃河兩岸的是鋼筋混凝土的風陵渡大橋。
登華山訪羲皇故里
穿過潼關縣、進入華陰市,來到華山腳下,已是近午時分,我們想闖一下華山上的長空棧道。擺渡車從售票處出發(fā),繞過大半座山體,穿過一個隧道,多級盤山路,足足用了40分鐘才到去往西峰的山門下。到索道站還要爬二百多級臺階。一問司機才知道,這個線路是近幾年開發(fā)的。壁立千仞,峰高谷深。上得山來,環(huán)顧四野。華山依舊奇險無比、俏麗無比。
爬上西峰,翻過南峰,當我們趕到長空棧道的入口處時,已經快五點了。雖說沒到關門時間,但是安全帶剛剛發(fā)放完畢??梢钥吹?,戴好安全帶的游客正小心翼翼地沿山邊小路走向長空棧道。而這批人走過去再走回來要一個小時左右,再晚就來不及下山了。說了半天好話,守門的保安就是沒放我們過去。從門邊的小平臺向遠處看過去,可以看到貼著崖壁的木棧道,約有兩尺多寬,不像想象的那么險。留點遺憾,下次再來吧。
從陜西的華陰市到甘肅的天水市大約500公里,約需六七個小時,大體上沿連霍高速一直向西。向西北方向折向秦北高速,開始翻越秦嶺。路越來越高,隧道越來越多,接二連三,短的只有幾十米,長的如麥積山隧道12290米,將近13公里。
夏季的秦嶺山巒起伏,郁郁蔥蔥、滿目青翠,駕車穿越其間,真是愜意。天水歷史文化悠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三皇之首”伏羲氏的誕生地、伏羲文化的發(fā)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八千多年的文明史,三千多年的文字記載史,二千七百多年的建城史,有羲皇故里之稱。
到天水就是為了有時間拜謁伏羲廟。伏羲城門樓的拱券上繪制著河圖、洛書和先天八卦的圖形。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蘊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譽為“宇宙魔方”,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之源。
以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麥積山石窟文化和三國古戰(zhàn)場文化為代表的“五大文化”,構成了天水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設在伏羲廟內的天水市博物館以文物、圖片、文字展示了這“五大文化”。
看過《三國演義》的讀者對天水都不陌生。三國時期,這里是蜀魏交鋒的前沿。諸葛亮六出祁山、失街亭、收姜維等故事都發(fā)生在天水。遺跡難以一一踏勘,只能暗自發(fā)思古之幽情罷了。
我的自駕游還有很多趣事,限于篇幅,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