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俊
摘 要:“你知道嗎?”在現行的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充分體現了編者對學生提出的數學閱讀學習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應根據編者對這部分內容的設計意圖,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對“你知道嗎?”的教材內容進行科學的處理,再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展開有效的數學學習,旨在拓展學生的數學學習空間,并提升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的教學;你知道嗎
前言:
“你知道嗎”欄目作為小學數學教科書呈現“數學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學生了解數學文化的窗戶,更為學生展示了數學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現實教學當中,教師教學用書對該欄目沒有特別說明,教師對該內容的教學存在意識淡薄、思考不足等現象,容易采取選擇性使用或學生自行閱讀的方式,不利于將課程形態(tài)的數學文化轉化成為教育形態(tài)的數學文化。在新課改推行以來,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發(fā)生一些明顯的變化,“你知道嗎?”是教材中新增設的內容,是數學教學內容的一種延續(xù)與拓展。小學數學教師可依托這部分教材內容,開展拓展性的數學教學,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學習能力,拓寬學生的數學知識量,提升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yǎng),還可讓學生從其他角度對數學知識進行思考。從整體上來講,教師開展“你知道嗎?”這部分內容的數學教學,可讓小學數學課堂煥發(fā)不同的教學活力。
一、小學數學高年級的教學教材中“你知道嗎?”呈現形式
1.“你知道嗎”欄目呈現語言
語言敘述角度可以依據人稱來定位。一般而言,不同人稱所體現的視角不同。使用第一人稱,以當事人口吻進行敘事,真實且具有感染力,讓人仿佛身臨其境;使用第二人稱,如同與別人對話,容易與讀者產生共鳴;使用第三人稱,比較靈活自由,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全面地闡述內容。教科書中“你知道嗎”欄目使用的語言人稱分析發(fā)現,以第三人稱為主,第一人稱次之,最后是第二人稱。由此可知,由于此欄目內容重在闡述數學知識發(fā)展歷史與事實,涉及不同時空與地域,因此使用第三人稱更為適切。但是在陳述我國數學歷史與成就時,適當的第一人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與民族自豪感。在涉及學生思考或疑問時,必要的第二人稱具有特定指向,意在和學生對話,啟發(fā)其思考。
2.關注圖片的表征功能和解釋功能
人教版教科書呈現風格多以“文字+圖片”為主,這種圖文呈現風格有利于抽象數學直觀化,強調數學與日常生活及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密切關系,符合小學生認知發(fā)展特點。此外,對此欄目使用的插圖功能進行比較發(fā)現,兩者都關注圖片的表征功能與解釋功能,而圖片所發(fā)揮的裝飾功能略顯不足。
3.教科書內容形式豐富,涉及面廣泛
“你知道嗎”欄目內容數量少且篇幅短小,尤其在小學低年級尚未涉及,說明教科書編者關注該欄目內容與小學生認知發(fā)展特點及教學內容量之間的平衡,力圖通過盡可能少的篇幅和內容呈現最為適切的數學文化內容,并輔之以其他課程形式的數學文化內容來傳播數學思想。在低年級階段對生僻字輔以拼音,助力學生閱讀。此外,從一年級起設計該欄目,并在第一學段學習中涵蓋數字符號、運算符號、運算定理、計時工具、貨幣演變等內容,既有利于數學知識與文化歷史的相得益彰,也有助于學生了解數學發(fā)展和人類社會與生活的相互關系。一些關鍵內容如分數、小數、圓、方程、負數、反比例函數、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質因數、平年閏年等都有所呈現,只是在呈現風格與呈現語言上略顯不足。
4.重在客觀事實的闡釋
在語言呈現方式上,“你知道嗎”欄目多為陳述句且以第三人稱為主,呈現閱讀化傾向。《課程標準》在教材編寫建議中也提出這樣的要求:“提供一定的閱讀材料,包括史料、背景材料、知識應用等,供學生選擇閱讀?!庇纱丝芍?,教科書設計此欄目的實際初衷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得以拓展閱讀,也是常態(tài)數學教學的另外一種形式。
二、小學數學高年級的教學教材中“你知道嗎?”使用策略
1.課前導入,激發(fā)興趣
教師在正式開展新課教學時可以運用有效的課前導入策略,引入一個與新課內容有關的話題,或者引入與新課內容有關的數學閱讀材料,吸引小學生的關注,使其開始集中自己的精神,展開新課知識的自主學習。小學數學教師可將“你知道嗎?”這部分教學內容引入新課導入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對新課知識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一定的好奇心走進新課的學習情境之中。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因數和倍數》這一章節(jié)的“你知道嗎?”欄目中,給出的是“完全數”的閱讀材料?!巴耆珨怠睂πW生來說是一個新穎的數學名同,教師通過新課導入的方式將這一欄目的教學內容引進數學課堂,顯然可激起小學生對新課內容的學習興趣,并思考完全數和因數、自然數之問的關系。這無疑在某種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求知欲,自主獲取新課的數學知識。
2.插入課中,深化知識
有時候教師為了加深學生對某此知識點的記憶與理解,往往需要用到一此輔助性的手段來展開教學。比如數學概念、數學定理、數學公式等均屬于比較重要的數學知識,但是學生要加深自己對這此數學知識的印象,需要耗費一此學習精力。教師可將“你知道嗎?”欄目的教學內容插入課堂中,讓學生對這一欄目的閱讀材料進行高效率的閱讀,使其深化自己對某此數學知識的認知與理解。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這節(jié)課中,教師可引入教材中P30的“你知道嗎?”欄目的教學內容。學生在閱讀這部分數學材料時,可發(fā)現在《九章算術》這一中國古代數學名著中已經給出了立體圖形的體積計算公式,就有這樣的一個語句:“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積尺”這句話描述的是底面為正方形的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能夠加深學生對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這部分知識的學習記憶。
3.向外延伸,拓展學習
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量是有限的,教師往往需要拓展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才能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數學知識。因此,教師理應在數學課堂上增設“拓展教學”的環(huán)節(jié),針對性地引入拓展性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結合先前所學的知識點,對拓展學習內容進行有效的理解與掌握。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這一章節(jié)的P35處,編者設置了“你知道嗎?”欄目,里面提及了直觀圖的概念,并指出了一個繪畫直觀圖的技巧,即我們在繪畫直觀圖時,要注重運用虛線來畫出立體圖形看不見的邊,建構成一個完整的幾何圖形。在以后的幾何圖形數學知識教學中,學生在這節(jié)課中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有很好的使用價值。
4.滲透文化,提升素養(yǎng)
數學文化是數學學科中比較重要的知識內容,它具有明顯的文化教育價值。小學數學教師可挖掘教材中的數學文化資源,并將其融入數學課堂之中,旨在對學生展開有效的數學文化教育。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質數和合數》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將這 一章節(jié)的“你知道嗎?”欄目引進來,讓學生在閱讀其中的數學材料時,可了解“哥德巴赫猜想”這方面的數學文化知識,并了解哥德巴赫在數學界作出的貢獻。
教師也可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節(jié)課中,引入該章節(jié)的“你知道嗎?”欄目一一幾何學和歐幾里得。學生在對相關內容進行閱讀時,可以了解歐幾里得為數學界作出的貢獻。學生在廣泛地閱讀這類數學材料時,可以接受良好的數學文化熏陶,并在潛移默化之中提升自己的數學文化素養(yǎng)。
5.獨立探究,培養(yǎng)思維
高年段的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是其數學思維能力依舊具有一定的薄弱性。小學數學教師應合理地引導學生展開獨立探究學習,旨在增強數學思維訓練,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師在使用“你知道嗎?”欄目展開數學教學時,可在探究教學環(huán)節(jié)將相關內容引進來。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思考》這一章節(jié)為例,編者在教材的P104設置了“你知道嗎?”欄目,給出了“七橋問題”的數學材料。
為了引發(fā)學生展開思考,教師可針對這一教學欄目設計一此問題,如:“歐拉將七橋問題轉化成了幾何問題,體現“什么數學思想方法?這一數學思想方法有什么作用?”有的學生在探索數學問題時,思維固式化,很少會轉過彎來。而歐拉這位數學家卻大膽地運用了轉化思想方法,讓數學思路一目了然,可讓解題者快速找到自己的答案。因此,教師依托“你知道嗎?”欄目展開探究教學,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新課程實施者的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科書中所呈現的內容信息,促進數學文化在數學課程中的有效滲透和落實。小學數學教材中的“你知道嗎?”欄目是比較特殊的教學資源,小學數學教師應通過不同的使用策略,將其合理運用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充分地發(fā)揮出這一教學欄目應有的數學文化教育價值,并有效拓展數學教學內容,夯實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在某種程度上還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曹春艷,岳增成,雒曼琳,亢咪咪.小學數學教科書數學文化呈現比較與教學初探——以人教版與北師大版中“你知道嗎”欄目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21(06):25-28.
[2]林敏婷.小學數學教材“你知道嗎?”欄目數學文化的比較——以人教版、蘇教版為例[J].課程教學研究,2019(08):57-64.
[3]徐錦野. 小學數學教材中數學文化的比較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