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 劉錦華
《花牛歌》是徐志摩創(chuàng)作的一首小詩,被選入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現(xiàn)代詩二首》,是一篇選讀課文。細讀與語文教材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對本詩的解讀,發(fā)現(xiàn)有幾處值得商榷。
《花牛歌》一詩采用的是歌謠體,一共四小節(jié),每小節(jié)兩句,分別寫了花牛在草地里“坐”“眠”“走”和“做夢”。詩人朱湘在《評徐君〈志摩的詩〉》中評價道“平民風格的詩在下層民眾生活中取材,用土白文體寫成是饒有趣味的”,還認為其詩音節(jié)、情韻和想象都十分出彩。
這大概正是歌謠與小詩的不同之處,也顯示了歌謠的特點。這也可能是它被選入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原因。但是,這首小詩真的只適合被看作為一首簡單的寫給孩童的歌謠嗎?
首先,題目中的“花?!辈粦缓雎?,這是一只或黃白相間,或棕白相間,或黑白相間的牛,但是它的毛色中必然含有大片的白色,關于這一點后面的詩句有所暗示。
第一小節(jié),“花牛在草地里坐”,按理說牛是不會有“坐”這種靜態(tài)的姿態(tài)的,所以這里的“坐”,筆者理解為是一種動態(tài),是牛從站到臥的一個瞬間。這個“坐”字有陌生化的效果,也簡潔生動地傳達出了花牛的動作感,是用得很妙的一個字。牛的體型是比較健碩的,尤其是相對于小花小草而言,所以第二句的“壓”字,能夠體現(xiàn)出牛的體型和力度感。但是,用得更妙的是“扁”這個字。因為只有飽滿、球狀的物體,我們才會用“壓扁”來形容,而剪秋羅的一簇花像一個繡球,所以這里用“壓扁”“一穗”來形容,恰到好處,能夠讓人聯(lián)想到花牛和剪秋羅的形狀。而柔軟的剪秋羅并沒有破碎,所以不是“壓碎”,兩個充滿生命力的鮮活物體相互撞擊,這樣使整個畫面更具鮮明的線條感。
這一節(jié)詩重在表現(xiàn)花牛一瞬間的動態(tài),而不是緩慢僵硬的動作,體現(xiàn)出了花牛的靈活、自由和些許的調皮。相比而言,《教師教學用書》中的解讀“‘壓扁了一穗剪秋羅可讀得稍重些、慢些,表現(xiàn)花牛的沉重,以及花牛壓扁剪秋羅的些許惋惜”,就顯得毫無依據(jù)了。
承接第一小節(jié),花?!白毕轮螅匀痪褪桥P倒“眠”了,那么第二句“白云霸占了半個天”所要表達的真的與《教師教學用書》所解讀的“花牛在草地里睡覺,天上白云悠悠”相吻合嗎?一般情況下,白云是占不到半個天的。這還提示了此時敘事者的視角是在地面上向上仰望。在藍天白云之下,是草地,草地上有一只臥倒的花牛,那為什么詩人在這句詩里沒有寫到花牛呢?詩人其實巧妙地寫到了——那“白云”并不單單指天上的白云,而是指天上的白云和花牛身上的白色斑塊共同合成的“白云”。正因如此,此時的“白云”面積顯得更大了,從天上到天地之間,一直延伸到草地上,而且敘事者的視角是仰視,這才感覺到“白云霸占了半個天”。另外,這也能讓讀者聯(lián)想到這是一只龐大健碩的花牛,而不是一只瘦骨嶙峋、枯瘦如柴的病牛。由此觀之,《教師教學用書》中“花牛在草地里睡覺,天上白云悠悠”的解讀,顯得蒼白無力。
第三小節(jié),“小尾巴甩得滴溜溜”使用了口頭用語,自然顯得活潑精彩,更可以顯示出花牛的悠閑自在,因為牛在緊張的時候,尾巴是僵硬的。而且,一只被人驅使、受人奴役,居住在狹小簡陋的牛棚里的牛,它的尾巴上很可能沾上了污濁干硬的糞便,既不美觀,也不靈活。
最后一小節(jié),寫得更奇了,詩人說“花牛在草地里做夢”。也許從生物學的角度上講,牛確實會做夢,但是這里詩人所運用的應該是擬人手法。“夢”代表了美好,花??梢浴白鰤簟保俅握f明了它的悠閑自在,說明它生活得非??鞓?。最后一句,“太陽偷渡了西山的青峰”,首先表示時間飛逝,說明花牛這一覺睡得非常長,非常安穩(wěn),非常痛快,再次說明它日子過得自在,既不被打擾,也不受拘束,甚至連主宰天空的太陽也悄悄地移動,不去干涉花牛的生活。以上皆說明,這是一頭絕對自由、可以完全主宰自己命運的花牛。反觀《教師教學用書》的解讀“最后一節(jié)的‘偷渡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太陽慢慢落山的樣子”,頗有望文生義之嫌。
《花牛歌》塑造了一頭自由自在、幸??鞓返幕ㄅ?,這頭花牛的對立面是壓迫、奴役、黑暗、痛苦……這何嘗不讓人想到陳夢家在《談談徐志摩的詩》[1]中對詩人的評價呢?徐志摩孜孜不倦地追求自由,痛恨一切黑暗、冷酷,對貧苦的勞動人民抱以極大的同情,這是他一生奉行的人道主義的彰顯。這何嘗不是詩人追求“愛、美、自由”[2]的表現(xiàn)呢?這又何嘗不是詩人對理想人生的向往呢?所以,單純地把這首小詩當作簡單的童謠來理解,并不恰當。這頭花牛,絕大部分出自詩人的想象,這是詩人的風格,也是屢受批評的一大原因,如茅盾曾在《徐志摩論》中尖銳指出其過分追求詩藝技巧而脫離了現(xiàn)實生活[3]。
綜上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如果從本單元的教學主題“自然之美”的視角看,這首小詩與之聯(lián)系并非很緊密,安排在本單元未必是最合適的。
參考文獻:
[1]陳夢家.談談徐志摩的詩[J].詩刊,1957(2).
[2]胡適.追悼志摩[J].新月,1932,4(1).
[3]茅盾.徐志摩論[J].現(xiàn)代,1933,2(4).
(天津市北塘學校? ?300453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中學?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