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 要:"寓言詩"作為寓言故事一種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在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的"寓言單元"中首次出現(xiàn)。因其特殊的文體和所承載的學習意義,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要從學生學習"寓言故事"的整體經歷來看,科學解讀教材,從"詩歌文體"和"寓言特征"等方面組織學生開展"寓言詩"的學習活動。
關鍵字:統(tǒng)編教材;單元整組;寓言詩
寓言,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一直有著輝煌的歷史。也正因其獨特而又豐厚的文學價值,它作為文學作品的一種獨特體裁,無論是在歷年的人教版教材,還是當下如火如荼進行著的統(tǒng)編教材中,都一直占有著舉足輕重的一席之地。
三年級下冊安排了整一個單元的"寓言"體裁學習,而"寓言詩"就是本單元中作為一種特殊形式出現(xiàn)的學習形式。基于這種特殊形式的寓言故事,且在教材編排中的特殊位置,我們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要從學生學習"寓言故事"的整體來看,科學解讀教材,從"詩歌文體"和"寓言特征"等方面組織寓言詩的學習。
一、析教材:單元整體觀照
"寓言詩"首次出現(xiàn)在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寓言單元"的第四篇,以略讀課文的形式出現(xiàn)。因此,教師在解讀教材時,要立足單元整體,關注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學習方法的不同之處,同時探尋這種特殊文體在本單元中的學習立足點,以確立學生可獲得寓言學習能力的伸展之處。
(一)在"不同文體"中尋找學習立足點
在本"寓言單元"中,四篇課文雖出自不同時代、國家;從表現(xiàn)形式來看,也有所差異。但無可厚非的是,這些"差異性"的編排,對于學生學習寓言故事來說均有其特殊的文學價值和閱讀價值,這樣的單元整體編排對打開學生"閱讀寓言"、"學習寓言"的視野是極為有幫助的。
(二)在"同一主題"中辨析能力提升點
"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則是貫穿于本單元學習過程中要落實的語文要素。面對同是"寓言"的四篇課文,如何有層次地螺旋推進,最終實現(xiàn)學生寓言故事學習的能力提升,有待于我們立足單元整體,系統(tǒng)地辨析每課的能力提升點。本單元的前三篇課文層層遞進,由淺入深,鼓勵學生讀懂故事、明白道理。
二、曉內容:立足"詩歌文體"生發(fā)
寓言詩與一般的現(xiàn)代散文詩有所異同。它既包括了詩歌本身所具有的語言凝煉、節(jié)奏韻律強等特征,還具有寓言故事情節(jié)單一、寫法諷刺夸張、漫畫式人物形象鮮明等特征。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寓言詩時,可以借助學習一般詩歌"讀詩句,想畫面"的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兼顧體悟寓言故事所獨有的特征,二者相互融合推進,以實現(xiàn)學生"讀懂"寓言詩的內容。
(一)粗讀:
抓關鍵信息,厘清寓言詩中的"故事角色"
與一般的詩歌不同,寓言詩因其具有"故事"的特點,其詩中包含著具體的"人物形象"。教師在引導學生把握故事內容之初,要首先帶領學生厘清寓言詩中的"故事角色",為后續(xù)讀懂故事內容奠定基礎。
(二)研讀:
抓特殊語言,疏通寓言詩中的"故事情節(jié)"
當學生初步建構起"寓言詩中亦有故事"的初體印象后,再入詩境,就會逐漸向詩中的"故事情節(jié)"靠攏。這時,詩歌表達上的一些特殊語言,就會成為學生理解障礙上的攔路虎。例如,《池子與河流》中的"行吟詩人""生涯""蜿蜒地貫穿""小劃子"等短語詞匯,離學生的常態(tài)表達有著一定的時空距離。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出示、淺顯化地名詞介紹、前后勾連等形式,幫助學生盡快地讀懂情節(jié)內容。
(三)悟讀:
抓畫面想象,把握寓言詩的"故事精髓"
與一般的詩歌相同,寓言詩也有著詩歌凝煉含蓄的意境氛圍。在教學活動中,當學生要真正走入故事精髓時,我們依舊可以采用學習詩歌常用的"讀詩句、想畫面"的學習方法。例如在把握《池子與河流》中"池子祈求安逸的生活"時:
師:池子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什么?
生:像貴婦人一樣。
師:你知道貴婦人的生活是怎么樣的嗎?讀讀詩句,想一想。
生:穿著非常華麗的衣裳。
生:帶著很多珠寶,打扮得漂漂亮亮。
生:每天就喝喝茶,不用干活。
生:住著很大、很舒服的房子。
學生抓住一個詞,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想象畫面,讀懂了詩中這個詞背后所蘊含的精髓意義,這在任何的詩歌學習中都是一條學習的捷徑,同樣也適用于寓言詩的學習。
三、明事理:把握"寓言故事"特色
(一)前后能力勾連,明白詩中寓意
學生學習寓言故事從來都不是零基礎的。即便是學生首次接觸寓言詩的學習,他們依舊可以借鑒一般寓言故事學習中積累起來的能力,對寓言詩的主旨予以把握。以本單元第三篇精讀課文《鹿角和鹿腿》在前兩篇能力基礎之上,拋出兩種觀點,請學生說說自己的理由,這是學生自我意識復蘇的萌芽。緊隨其后的第四篇略讀課文《池子與河流》的學習,在對文本內容寓意的理解和正確把握上,已無太大的難度。
(二)聯(lián)系生活經驗,發(fā)展思維品質
處在本單元第四篇的寓言詩《池子與河流》,正是承擔起了這一素養(yǎng)發(fā)展的使命。我們在教學時,要避免脫離文本情境,機械地操作訓練"談感受",這會使學生感到空洞茫然??梢栽趯W習寓言詩的過程中,巧妙地把學生從"書本"帶向"我",再帶到"我的生活",如:
①走出文本:池子與河流這部分對話學習結束后,請學生借助板書說說"池子""河流"對待生活的觀點分別是什么;
②走向自我:想一想:你更贊同誰的觀點呢?聯(lián)系你平時生活中發(fā)生過的、看到過的、或者聽到的,和同桌討論討論。
③回歸文本:讀寓言詩的故事結尾,了解池子與河流各自最后的命運,深刻理解寓意。
從上述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文本"與"自我認知"里走了一個來回。從學習大環(huán)節(jié)來看,整個自我意識的覺醒都是在這首寓言詩文本的學習過程中完成的,并非是拋卻文本的空談"自我",這樣的思維品質培養(yǎng)也才是積極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