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fā)生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可引起發(fā)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潰瘍,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fā)癥,重癥者可導致死亡。
引發(fā)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主要為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的柯薩奇病毒、??刹《竞湍c道病毒。以柯薩奇病毒A組的4、5、6、7、9、10、16型,柯薩奇病毒B組的1、2、3、5型,??刹《镜牟糠盅逍秃湍c道病毒71型較常見。又以柯薩奇病毒(Cox As-ckievirus)A16型(CoxAl6)和腸道病毒7l型(Enterovirus71.EV71)知名度最高且在歷史上數次引發(fā)較大范圍的流行,重癥病例多由于EV71型所引起。而近年來根據我國的監(jiān)測數據,柯薩奇病毒A組的6型和10型引發(fā)的病例數量有增多趨勢。
有關資料表明,手足口病的病原體經歷了較大的變遷。對酒精、來蘇(酚類)消毒劑不敏感,而高錳酸鉀(強氧化劑)、漂白粉和84消毒液等(中高效含氯消毒劑)可以滅活病原體,且對紫外線及干燥敏感。另外,病原體相對耐冷不耐熱,在低溫環(huán)境下可較長時間保持活性,而在50攝氏度環(huán)境中可被迅速滅活。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最早于1957年的新西蘭被首次報道,隨后在1959年被命名。在20世界70年代之后,此病在世界范圍內曾多次造成許多國家較大范圍的流行和暴發(fā),且時常導致死亡病例的出現,是威脅兒童健康的重要傳染性疾病之一。
我國自1981年在上海始見本病后,國內包括北京、上海、廣東及臺灣省在內的十幾個發(fā)達和不發(fā)達省市均有報道。且此病幾乎每年都保有一定程度的散發(fā)病例,不定期的引發(fā)部分省市、地區(qū)內手足口病疫情的流行和暴發(fā)。而在本病的流行年份和暴發(fā)時間段內,往往可以監(jiān)測到更多的重癥病例甚至死亡病例。
患兒和隱形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手足口病的隱形感染率高,且病毒適合在濕熱環(huán)境下生存,對部分消毒劑有一定抵抗力,可通過感染者的糞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及皰疹液等傳播。密切接觸是其傳播的主要方式,接觸被病原體污染的毛巾、餐具、玩具、床上用品及貼身內衣都可能被感染。病毒還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飲用和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同樣可被感染。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尤以5歲以下兒童為主。本病一年四季均有發(fā)生,但尤以夏秋季多見。根據以往的病例觀察情況,此病在托幼機構和家庭內均有爆發(fā)的可能,也作為托幼機構的重點防控傳染病病種之一。在一定范圍內出現病例,尤其是有癥狀病例的聚集之后,或者病毒毒力變化,或兒童人群免疫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之后,都有形成局部病例暴發(fā)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