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蓉蓉 馮曉麗 劉莉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胸科,廣州 510060
達芬奇機器人作為近些年臨床常用外科手術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能夠通過成像系統(tǒng)對患者體內病灶進行觀察,并通過機械采取精準操作,能夠有效濾過人手生理顫動,具有術中切口小,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1〕。但臨床經驗表明〔2〕,使用達芬奇機器人對患者進行肺葉切除治療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現(xiàn)肺部不張、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陳潔等〔3〕指出,在肺葉切除術圍術期采取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路徑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患者恢復速度并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快速康復外科理念通過降低手術對患者造成的應激反應,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護理,達到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提高恢復速度的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路徑對經達芬奇機器人行肺葉切除術患者的影響。
選取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行肺葉切除手術治療的患者94例,男53例,女41例;年齡36~69歲,平均(53.17±9.14)歲;臨床分期:Ⅰ期61例,Ⅱ期33例;腫瘤分布:右上葉24例,右中葉7例,右下葉19例,左上葉18例,左下葉16例,楔切7例,袖切3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及研究組,每組47例。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及病情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納入標準:①患者影像學及病理學檢查結果符合《原發(fā)性肺癌診療規(guī)范(2011年版)》〔4〕中肺癌診斷標準;②符合達芬奇機器人肺葉切除手術指征;且為首次接受手術治療;③患者年齡≥18歲,且<70歲;④患者心、肝、腎等臟器功能正常,對手術及麻醉耐受;⑤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患者伴有其他類型惡性腫瘤;②患者伴有肢體功能障礙;③患者伴有嚴重意識障礙或精神類疾??;④患者在本次治療前已接受放化療;⑤患者在本次治療前已伴有肺部感染或胸腔粘連等疾病。
對常規(guī)組患者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1)術前護理:①監(jiān)護檢查,指導并協(xié)助患者開展相關術前檢查,同時對患者相應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②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手術方式及術后常見并發(fā)癥,同時對患者采取心理干預措施;③術前準備,對患者進行備皮處理,指導患者術前12 h禁食、6 h禁水;(2)術后護理:①生命體征監(jiān)護,對患者血氧飽和度、血壓、心率等生命指標進行監(jiān)測;②飲食干預,術后6 h給予患者少量溫水,術后1 d清晨給予患者少量流食,并觀察患者飲食后反應;③術后活動,患者意識恢復后,告知患者有效咳嗽方式、肢體運動方式及目的,術后1 d協(xié)助患者進行床邊活動;④創(chuàng)口及疼痛干預,保證患者創(chuàng)口周圍皮膚清潔、按時進行換藥,對伴有疼痛癥狀的患者,通過轉移注意力、傾聽音樂、遵醫(yī)囑藥物鎮(zhèn)痛等方式進行鎮(zhèn)痛干預;⑤導管護理,保證引流管及導尿管通暢。對研究組患者行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路徑,具體措施見表2。
1.3.1恢復情況 比較兩組患者引流管及導尿管留置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
1.3.2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肺部持續(xù)漏氣、肺部感染、肺不張、心律失常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3.3生活質量 于術后5 d,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表(GQOLI-74)〔5〕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軀體、社會、心理及角色4個維度,滿分均為100分,且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研究組患者引流管及導尿管留置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3。
研究組患者術后發(fā)生肺部持續(xù)漏氣、肺部感染、肺不張、心律失常及低氧血癥率均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47),〔n(%)〕
術后5 d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5。
肺癌作為目前我國發(fā)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由于發(fā)病早期患者無明顯癥狀,確診時患者病情常已發(fā)展至中晚期,因此臨床以切除手術為主要治療方式〔6〕。隨著近些年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達芬奇機器人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該系統(tǒng)兼具微創(chuàng)手術與開胸手術的優(yōu)勢,具有較高的精準度,進而能夠應付肺葉切除手術等難度較高的治療方法〔7〕。同時,胡英杰等〔8〕指出,該項治療方法的提出也為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路徑干預模式在肺癌患者圍術期的應用提供了基礎。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引流管及導尿管留置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常規(guī)組,且術后發(fā)生肺部持續(xù)漏氣、肺部感染、肺不張、心律失常及低氧血癥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證實了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路徑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術后恢復,該結果與李曉莉等〔9〕研究結果相近,證實了該護理模式的有效性及可行性。這是因為普通患者對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的了解程度較低,加之受自身疾病的影響,極易導致患者在術前出現(xiàn)焦慮、煩躁甚至恐懼等不良情緒〔10〕,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前及開展健康宣教,使患者有充分的時間了解治療方式及優(yōu)點,有助于緩解患者負性情緒,進而降低因此產生的心理及生理應激反應〔11〕。同時,以往術前準備指導患者術前12 h禁食,6 h禁飲,但近些年研究表明〔12〕,禁食時間過程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胰島素抵抗癥狀及不適感,同時影響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因此本研究通過縮短術前準備時間,并在術前3 h給予患者葡萄糖溶液以提高機體對手術治療的耐受程度,有益于促進患者術后更快的恢復。而術中過量補液及低溫液體刺激等情況均可導致患者胸腔組織及血管收縮〔13〕,進而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同時,通過在術后早期將心電圖去除,有效避免了心電圖導線對患者肢體運動的干預,且通過指導患者進行良好的訓練,能夠使患者更快地適應術后生活,進而提高患者恢復速度;術后早期去除導尿管、減輕鎮(zhèn)痛藥物的攝入并指導患者在病房中進行適量運動等措施,能夠顯著提高患者機體功能的恢復〔14〕。
另外,本研究顯示,術后7 d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這是因為心電圖、胸腔引流管及導尿管等設施均可影響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在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導管及心電圖均在術后2~4 d去除,因此疾病及治療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顯著降低〔15〕;同時,患者胃腸道功能的改善,有助于提高患者營養(yǎng)水平,進而降低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避免對術后日常生活產生不良影響;而術后對患者開展良好的疼痛干預,一方面能夠降低患者生理層面受到的損傷,另一方面該有助于保證患者心理維度評分,另外,患者于術后2~4 d即可出院,因此患者因疾病及治療產生的負性情緒也得到顯著改善。
綜上所述,對經達芬奇機器人行肺葉切除術患者實施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路徑干預,能夠顯著提高患者恢復速度,對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提高生活質量均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