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可
眾多教育工作者為了達到提高識字教學效率的目的,創(chuàng)設并使用了大量的識字方法,例如集中識字法、分散識字、韻語識字……然而這些識字教學法不太注重漢字作為表意文字的特點,忽視了漢字的文化內涵。
十余年的識字教學研究,使筆者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識字教學并不僅僅是單純的識字教育。漢字具有表意性、象形性等顯著特征。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漢字中的文化意蘊,通過各種形式展示給學生,能大大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同時可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和人文精神的積淀。
一、象形識字,以圖會意
漢字中有二三百個最簡單的獨體字是象形字,由物品形象繪畫而來。對象形字的教學,我們以形象的圖片為依托,引導學生去觀察、體會,從“形”上分析字的由來,體會字義(本文對漢字的解析主要參考了吳頤人《漢字尋根》一書)。
還有表示自然的“日、月、水、火……”,表示動物的“牛、龍、羊、豬……”,表示數(shù)字的“一、五、八、十……”,表示人體器官的“口、舌、手、足……”等,這些都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形象的圖片以會其意,通過觀察漢字的形體演變以認其形。在教學中,帶領學生走進這遙遠而神奇的世界,解讀先民的生活場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增強其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懷。
二、字理識字,組字解意
象形字多為獨體字,但漢字中大多數(shù)的字都是合體字。在這些合體字中,有一部分是根據(jù)一定的意義組合在一起的。對這一部分生字的教學,我們本著“以理服人”的原則,重在講理,引導學生通過組字道理來識字。
再如:“小大尖”——上小下大是為“尖”;“竹毛筆”——以前的毛筆用竹子做筆桿,筆桿下面按上毛就是毛筆;“白水泉”——白指干凈,干凈清澈的水就是泉水……
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不斷地探究、發(fā)現(xiàn)這種神奇的造字意圖,使?jié)h字表意特征的本質呈現(xiàn)于學生眼前,學生定會興致勃勃地主動參與,教學就會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部歸類中,偏旁表意
漢字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部首歸類,同一個部首的字有許多。我們將這些相同部首的字集中在一起,編寫成兒歌,引導學生集中識認。
這是對言字旁和提手旁的字的集中識認。通過讀韻文,學生明確了言字旁的字和說話有關,提手旁的字和手以及手的動作有關。然后從文中找出和說話有關的帶有言字旁的字,和手及手的動作有關的帶提手旁的字。學完課文后,筆者又帶領學生進行了拓展,學生列舉出了更多相關的字。
再如:
心愿
相心想——讀書有感想。
因心恩——感謝父母恩。
秋心愁——快樂不發(fā)愁。
今心念——家鄉(xiāng)永思念。
士心志——勤奮立大志。
音心意——佳績表心意。
這是對心字底的字的集中識認。學習這一課,學生既認識了部分帶心字底的生字,又明確了帶心字底的字和心中的想法有關。
像以上借部首集中識字的小兒歌還有很多。這些部首集中識字的小兒歌,既解決了學生識認生字的問題,又加深了學生對字義的理解把握,滲透了漢字的造字規(guī)律。
總之,漢字是文化的名片。課堂上,教師可依托漢字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感受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學生學習漢字的能力。
(作者單位:濟南市市中區(qū)育秀小學)
責任編輯:王 燕